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译者显形视角下新奇隐喻的翻译策略——以《在美国钓鳟鱼》汉译本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缪钰鹏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0期53-59,共7页
隐喻现象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载体有二:一是语言本身,二是背景文化。外语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同时包含了异国的语法和文化,就译本的目的语读者而言,按规约性可将其归类于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定义的新奇隐喻。结合上述两种映... 隐喻现象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载体有二:一是语言本身,二是背景文化。外语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同时包含了异国的语法和文化,就译本的目的语读者而言,按规约性可将其归类于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定义的新奇隐喻。结合上述两种映射载体,分析后现代小说《在美国钓鳟鱼》译本中的隐喻翻译策略,得出结论:特定的文化背景催生了作家独特的文字产物,其隐喻新奇甚至特异。读者需要接受陌生的语言习惯,为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褪去隐形隔膜,主动现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显形 新奇隐喻 翻译 《在美国钓鳟鱼》
下载PDF
论译者显形理论下教师角色的定位——以综合英语教学为例
2
作者 周琼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第11期162-165,共4页
劳伦斯·韦努蒂主张译者显形,保留原作的"异国情调"。教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构成了综合英语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在选材、语言以及文体上的角色定位,科学地整合创新教材,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译者显形理论 综合英语教学 教师角色定位
下载PDF
被视为左道的译者显形与文学创新——《飞鸟集》冯、郑译本对比研究
3
作者 张婷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19年第2期86-89,共4页
本文对比了《飞鸟集》的冯唐译本(以下简称冯译本)和郑振铎译本(以下简称郑译本),本文就译者“隐形”还是“显形”展开讨论,指出译者“显形”虽难以被主流接受,但不应像冯译《飞鸟集》那样被全盘否定,而是应该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充分... 本文对比了《飞鸟集》的冯唐译本(以下简称冯译本)和郑振铎译本(以下简称郑译本),本文就译者“隐形”还是“显形”展开讨论,指出译者“显形”虽难以被主流接受,但不应像冯译《飞鸟集》那样被全盘否定,而是应该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充分发掘此类翻译对于本国文学创新的积极作用,从而完成翻译研究促进本国文学创新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显形 《飞鸟集》 文学创新
下载PDF
译者显形与译本呈现——苏轼“明月词”三译本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任东升 王芳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17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翻译关乎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个主体,译本在各主体间的交互中产生。在此过程中译者受各类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内显形,称为"译内显形"。译内显形又可分为"显性"与"隐性"。"译内隐性显形"... 翻译关乎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个主体,译本在各主体间的交互中产生。在此过程中译者受各类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内显形,称为"译内显形"。译内显形又可分为"显性"与"隐性"。"译内隐性显形"是译者无意识中将各类社会文化因素表征于译文中,令译本呈现出译者特色。本文通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林语堂、许渊冲和沙博理三个英译本比照,探究译者"译内隐性显形"与译本呈现之间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显形 译本呈现 中华词翻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文传递
彰显民族自信——花山文化译者显形的翻译策略
5
作者 姜广 《现代英语》 2020年第1期40-42,46,共4页
自20世纪50年代起,花山岩画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和重视,研究角度和所涉学科也更为丰富和全面。自2008年亮相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2016年成功申遗后,花山岩画具有越来越高的国际声誉和知名度,但花山文化相关英译研究仍未深入。本文在... 自20世纪50年代起,花山岩画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和重视,研究角度和所涉学科也更为丰富和全面。自2008年亮相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2016年成功申遗后,花山岩画具有越来越高的国际声誉和知名度,但花山文化相关英译研究仍未深入。本文在韦努蒂译者隐形理论的关照下,讨论了现有官方或正式出版物中花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铜鼓、"蚂"和五色糯米饭的译本,认为相关译本中对民族特色的翻译和保留相对较少;通过译者显形的翻译策略,采用增加民族文化信息、自然拼读法和加注法的翻译方法,从而在译本中保留民族特色和彰显民族自信,更有利于英语读者充分理解相关民族文化内涵和花山文化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自信 花山文化 译者显形
原文传递
《半生缘》英译本中译者的显形 被引量:2
6
作者 邱美莺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92-96,共5页
自《半生缘》英译本问世以来,学界关于该译本的相关研究仍寥寥可数。本文结合韦努蒂的译者显形理论,从文化负载信息的翻译、语相特征和情节处理等三个方面探索《半生缘》英译本中译者的显形情况,尝试为译者显形研究提供新角度。研究发现... 自《半生缘》英译本问世以来,学界关于该译本的相关研究仍寥寥可数。本文结合韦努蒂的译者显形理论,从文化负载信息的翻译、语相特征和情节处理等三个方面探索《半生缘》英译本中译者的显形情况,尝试为译者显形研究提供新角度。研究发现,金凯筠在翻译文化负载信息时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大胆地使用斜体在译作中呈现自己的理解;不改动与目的语文化相偏离的情节。由此可见,金凯筠的译者身份在该译本中是显形的,从而保留了《半生缘》的"中国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生缘》 译者显形 文化负载信息翻译 语相特征 情节处理
下载PDF
翻译标准制衡下译者的“显形”
7
作者 张晓玲 《晋中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14-117,共4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行为才开始受到重视,因此,进一步弄清何为译者"显形"、影响译者"显形"的因素以及译者"显形"的表现等问题,对翻译实践和翻译...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行为才开始受到重视,因此,进一步弄清何为译者"显形"、影响译者"显形"的因素以及译者"显形"的表现等问题,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对译者"显形"的研究不能仅从译者自身的微观角度进行研究,而应将译者"显形"与翻译标准相联系,既促进译者的充分"显形",又有助于确立较完美的翻译标准,为翻译活动提供指导,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标准 译者的“隐形” 译者的“显形
下载PDF
从“隐身”到“显形”--译者在《黄帝内经》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主体性探究
8
作者 姜雅珉 《海外英语》 2020年第23期196-197,共2页
该文从韦努蒂“译者隐身”观出发,以目的语读者的视角,探讨如何实现译者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显形”。从翻译态度来讲,选择异化态度是译者显形的前提。以翻译策略技巧来讲,在实际操作中,综合运用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可以从目的语读... 该文从韦努蒂“译者隐身”观出发,以目的语读者的视角,探讨如何实现译者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显形”。从翻译态度来讲,选择异化态度是译者显形的前提。以翻译策略技巧来讲,在实际操作中,综合运用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可以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出发使译者显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的隐身” 译者显形 目的语 《黄帝内经》 文化负载词
下载PDF
从英译《北京折叠》看译者的“隐形显形”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妍慧 《长春大学学报》 2018年第9期35-39,共5页
中国科幻小说斩获雨果奖的过程中少不了译者刘宇昆的功劳。本文从解构主义出发,探讨译者的"隐形"与"显形"及评价译者地位的方式。刘宇昆翻译《北京折叠》时,力求中国小说融入国际市场,选择译者"隐形",以... 中国科幻小说斩获雨果奖的过程中少不了译者刘宇昆的功劳。本文从解构主义出发,探讨译者的"隐形"与"显形"及评价译者地位的方式。刘宇昆翻译《北京折叠》时,力求中国小说融入国际市场,选择译者"隐形",以求作品能适应新语境。但他也没有遵照英文写作手法或原则去侵犯原作,而是选择了译者"显形",保留原作的新鲜感和陌生感,让读者自己去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隐形显形 《北京折叠》 解构主义 归化和异化 刘宇昆
下载PDF
中国文化中译者的显形程度:调查与分析——以《中华读书报》2012、2013年的翻译图书评论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文军 王韶婧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8-105,共8页
本文以《中华读书报》2012、2013年的翻译图书评论作为语料,对译者的显形程度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读者倾向于接受通畅的译文,译者的显形程度较低;同时,译者的显形程度与评论者背景、翻译文本类型、译者知名度以及译作质量相关。... 本文以《中华读书报》2012、2013年的翻译图书评论作为语料,对译者的显形程度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读者倾向于接受通畅的译文,译者的显形程度较低;同时,译者的显形程度与评论者背景、翻译文本类型、译者知名度以及译作质量相关。笔者认为译者显形程度较低的原因在于大众只将译者的身份界定为作者。最后,文章在研究的基础上就如何完善翻译图书评论以提高译者显形程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翻译图书评论 译者显形
原文传递
诗人译诗的诗学重构与译者“显形”——以冯译《飞鸟集》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春 周芸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17年第2期148-156,共9页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在我国深受读者喜欢,汉译本层出不穷,学界研究热度不减。从译者主体性和诗学等视角出发,从字词、韵律、翻译标准等层面入手,对比分析《飞鸟集》郑振铎译本和冯唐译本,研究诗人冯唐在翻译《飞鸟集》中的诗学...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在我国深受读者喜欢,汉译本层出不穷,学界研究热度不减。从译者主体性和诗学等视角出发,从字词、韵律、翻译标准等层面入手,对比分析《飞鸟集》郑振铎译本和冯唐译本,研究诗人冯唐在翻译《飞鸟集》中的诗学重构现象,发现译者主观能动意识在文学复译中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戈尔《飞鸟集》 翻译诗学 译者显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