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译者群体行为研究
1
作者 李正栓 吕欣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3,112,共7页
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诗词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涌现出不同的译者群体。然而,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却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聚焦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一词,将翻译此词的译者视为同一... 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诗词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涌现出不同的译者群体。然而,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却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聚焦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一词,将翻译此词的译者视为同一译者群体,从翻译外和翻译内两个层次出发,全面地、客观地分析同一译者群体的不同译者在两个翻译层次上行为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提升这一理论的实践指导价值,以进一步指导和阐释翻译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诗词 《六盘山》 译者群体 译者行为批评
下载PDF
《伤寒论》三英译本之译者群体行为批评研究
2
作者 谌莉文 付金 《运城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5-89,共5页
中医典籍英译作品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伤寒论》是其经典著作之一。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将外国译者、外国译者与华人译者合译以及本土译者视为一个群体,从翻译内和翻译外对这一译者群体行为进行客观批评分析。... 中医典籍英译作品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伤寒论》是其经典著作之一。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将外国译者、外国译者与华人译者合译以及本土译者视为一个群体,从翻译内和翻译外对这一译者群体行为进行客观批评分析。研究发现,因底本选择与翻译动机,译者群体行为痕迹有明显的差异性;本土译者行为偏重务实,追求译文的可读性,“中西合译”译者行为兼顾求真与务实,既注重中医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也追求受众的接受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中医英译 译者群体 译者行为批评
下载PDF
20世纪前半期《红楼梦》译者群体研究
3
作者 季淑凤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1-36,96,127,共8页
以20世纪前半期《红楼梦》的英译者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该时期同一文化系统下译者怎样参与、回应以致影响《红楼梦》的翻译与传播;基于译者群体在身份、国籍等方面呈现的变化,分析这些因素对翻译选材、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所产生的影响... 以20世纪前半期《红楼梦》的英译者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该时期同一文化系统下译者怎样参与、回应以致影响《红楼梦》的翻译与传播;基于译者群体在身份、国籍等方面呈现的变化,分析这些因素对翻译选材、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所产生的影响。译者群体从自己的身份出发,或出于服务语言的需要,或出于传播中国文化的需要,抑或为了满足读者异域情调的需要,大都采取意译和创造性翻译的策略,从不同侧面再现了《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的文学价值和意义,展示了时代和文化因素对该译者群体所起的整体作用,为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译者群体 20世纪前半期
下载PDF
辛弃疾词作译者群体行为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彬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3-115,共13页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其词特色鲜明,在宋词中极具代表性。有数十位译者曾将辛弃疾的词译成英文。本文将这些译者作为一个群体,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视域,探讨这一群体的译者行为特征。研究发现,英美译者、华裔译者和本土译者既存...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其词特色鲜明,在宋词中极具代表性。有数十位译者曾将辛弃疾的词译成英文。本文将这些译者作为一个群体,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视域,探讨这一群体的译者行为特征。研究发现,英美译者、华裔译者和本土译者既存在一定的共性,同时在翻译内和翻译外也显示出一些译者行为差异,凸显了各自的文化身份和翻译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弃疾 宋词 译者行为 译者群体
下载PDF
唐人送别诗译者群体行为批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周领顺 孙如莹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8-102,共15页
唐人送别诗久负盛誉,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传播。本文以李白送别诗《送友人》的三个译本为例,对洛威尔、小畑薰良和裘克安三位国内外译者形成的译者群体进行了译者行为批评分析。从翻译外而言,三位译者的身份分别为美国、日本和中国译者... 唐人送别诗久负盛誉,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传播。本文以李白送别诗《送友人》的三个译本为例,对洛威尔、小畑薰良和裘克安三位国内外译者形成的译者群体进行了译者行为批评分析。从翻译外而言,三位译者的身份分别为美国、日本和中国译者,其翻译诗学观和读者接受度存在差异。从翻译内而言,在叙述主体、意象叠加和时间变化三个方面,三位译者的译法也表现出差异性,而行为的差异性,皆源于译者身份、翻译态度和翻译目的等因素的差异,并最终表现为译文务实度的差异。文章最后对总的群体译者行为研究和传统译者行为研究思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人送别诗 《送友人》 译者群体 译者行为批评
下载PDF
纳兰词译者群体行为研究--译者目的与译本载体概况初探
6
作者 张白桦 杨剑桐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3-41,共9页
近代以来,多位中外译者将纳兰性德的词作译介到英语世界。由于纳兰词译者翻译数量少、选译碎片化、发表零散的特点,纳兰词译者的群体性较为松散,其学术价值长期被忽视,目前尚未有学者对纳兰词译者群体做完整研究。文章进一步完善了纳兰... 近代以来,多位中外译者将纳兰性德的词作译介到英语世界。由于纳兰词译者翻译数量少、选译碎片化、发表零散的特点,纳兰词译者的群体性较为松散,其学术价值长期被忽视,目前尚未有学者对纳兰词译者群体做完整研究。文章进一步完善了纳兰词译者综述,从译者目的视角切入译者群体研究,根据译本载体类型将译者群体划分为翻译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特定时期诗词和翻译纳兰词三个亚群体,研究了群体译者行为的共性目的,以及群体内部个体译者行为的个性目的,并兼顾考察了译本载体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兰性德 纳兰词 译者群体 译者目的 译本载体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王小波作品英译者群体考察(1997—2022)
7
作者 巫和雄 姚海涛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7-73,共7页
与传统媒体时代的翻译活动相比,新媒体时代的王小波作品英译者群体开展的翻译活动呈现了新特征。本文梳理了王小波作品英译史及译者群体信息,考察了译者在新媒体时代选用或开发的新型译作发布渠道及其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探讨了新媒体时... 与传统媒体时代的翻译活动相比,新媒体时代的王小波作品英译者群体开展的翻译活动呈现了新特征。本文梳理了王小波作品英译史及译者群体信息,考察了译者在新媒体时代选用或开发的新型译作发布渠道及其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探讨了新媒体时代译者身份在技术引导和限制下的主动隐匿和被动隐匿及“媒介与身份”的关系;结合传播学理论,重点探究了王小波作品英译者以新媒体为纽带的互动特征,即从现实到虚拟的互动空间、从传播到互播的互动方式、从交流到交锋的互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群体 新媒体翻译 王小波作品英译
下载PDF
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生产传播机制中的译者群体与人文精神——王明杰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3
8
作者 胡牧 朱云会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27-31,共5页
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发行了半个世纪,曾是我国重要的文学外宣窗口。刊物在选稿、翻译与出版的传播机制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中国文学》的办刊特色与服务宗旨。围绕以上问题,接受采访的中国外文局... 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发行了半个世纪,曾是我国重要的文学外宣窗口。刊物在选稿、翻译与出版的传播机制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中国文学》的办刊特色与服务宗旨。围绕以上问题,接受采访的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学》原副总编辑王明杰先生就杂志社的运作模式、译者群体等做了详细介绍,这对当下中国文学和文化外译及传播具有建设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文版 中国文学 杂志 生产与传播机制 运作模式 译者群体 人文精神
下载PDF
《共产党》月刊译者群体行为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喻锋平 唐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31-48,共18页
《共产党》月刊创办于192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份理论刊物,刊载了大量译介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向当时国内的工人和先进知识分子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思想建党的主阵地,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 《共产党》月刊创办于192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份理论刊物,刊载了大量译介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向当时国内的工人和先进知识分子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思想建党的主阵地,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本文在全面梳理《共产党》月刊所刊译文的基础上,考察了其译者群体的主要译介内容,探析其译文所表现出来的译者群体行为的翻译特征,如鲜明的目的性、语言的通俗性和译法的多样性等,并阐释了开展《共产党》月刊译者群体行为研究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党》月刊 译者群体行为 马克思主义译介
下载PDF
清末留日学生译者群体的文化取向 被引量:2
10
作者 毛俊萍 冯丽娜 杨爱芬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320-323,共4页
清末留日学生译书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关史料证明,清末留日学生注重对欧美及日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书籍的翻译,表现出独特的文化取向,这种文化取向的产生,既是中日文化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结果,也是清末留日学生... 清末留日学生译书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关史料证明,清末留日学生注重对欧美及日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书籍的翻译,表现出独特的文化取向,这种文化取向的产生,既是中日文化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结果,也是清末留日学生译者群体文化倾向的真实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留日学生 译者群体 文化取向
下载PDF
五四时期中国女性译者群体的双重追求——民族大义的青年捍卫者和女性话语构建的引路人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启红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9-114,共6页
本文以五四时期中国女性译者群体为研究对象,根植于五四时期特殊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变迁,分析女性译者群体崛起的主客观必然性,省察其翻译活动及整体译作特征。聚焦社会语境下女性译者群体翻译主题的选择,探寻其与男性译者及主题选择的... 本文以五四时期中国女性译者群体为研究对象,根植于五四时期特殊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变迁,分析女性译者群体崛起的主客观必然性,省察其翻译活动及整体译作特征。聚焦社会语境下女性译者群体翻译主题的选择,探寻其与男性译者及主题选择的异同,揭示时代话语、女性话语双重追求的两难,厘定文化启蒙、思想救国五四话语的共建,植入多元女性形象、走出男权传统藩篱性别话语的构建。五四时期中国女性译者的崛起和翻译实践,已超越了译介本身,她们是国家民族大义的青年捍卫者、中国女性话语构建的引路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女性译者群体 双重追求
下载PDF
中国近现代译者群体研究现状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思佳 《新西部(下旬·理论)》 2015年第3期69-70,74,共3页
本文基于CNKI检索平台,重点关注核心期刊文献,尝试根据籍贯、性别、职业特点、文学流派、身份特点等条件对中国近现代译者群体进行归类与划分,分角度归纳综述了目前对译者群体的研究,简述了中国近现代译者群体做出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 译者群体 归类划分 研究方法 综述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诗人译者群体”的译者行为批评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高博 陈建生 《山东外语教学》 2018年第6期110-118,共9页
本文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框架,将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诗人译者群"视作一个整体,通过考察和描述其形成背景、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产品,对其总的行为方式进行批评。研究结果表明,"诗人译者"行为方式下的译文虽并... 本文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框架,将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诗人译者群"视作一个整体,通过考察和描述其形成背景、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产品,对其总的行为方式进行批评。研究结果表明,"诗人译者"行为方式下的译文虽并未达到"求真度"和"务实度"之间的理想平衡,但它依然具有其自身存在的行为合理度。此外,文章还为中国古典诗歌"走出去"提供了相应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译者 "诗人译者群" 译者行为批评 中国古典诗歌外译
下载PDF
《儒林外史》节译本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群体的译者行为比较研究
14
作者 黄勤 王琴玲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5,共11页
汉语乡土语言土味浓郁,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意象和异质成分,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本文梳理了《儒林外史》三个典型的华人离散译者节译本中的乡土语言英译文,分析其乡土语言英译策略的异同。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探究这... 汉语乡土语言土味浓郁,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意象和异质成分,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本文梳理了《儒林外史》三个典型的华人离散译者节译本中的乡土语言英译文,分析其乡土语言英译策略的异同。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探究这一群体乡土语言英译的译者行为及其动因,以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大背景下的中国文学外译,尤其是乡土语言的英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节译 乡土语言 华人离散译者群体 译者行为批评
下载PDF
译史框架下的译者群体研究:对象、意义和路径 被引量:3
15
作者 袁丽梅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3-150,共8页
目前译者研究考察单个译者的居多,而译者群体研究成果偏少。本文针对这一现状,思考译史框架下译者群体研究的对象、意义和路径,尝试回答何为译者群体研究、译者群体研究为何以及如何进行译者群体研究三个问题。文章认为译者群体研究既... 目前译者研究考察单个译者的居多,而译者群体研究成果偏少。本文针对这一现状,思考译史框架下译者群体研究的对象、意义和路径,尝试回答何为译者群体研究、译者群体研究为何以及如何进行译者群体研究三个问题。文章认为译者群体研究既涉及知名译家构成的译者群体,也不能忽视籍籍无名的译者;译者群体研究可为不同层面的译者研究提供参照系、填补译史研究空白、推动跨学科翻译研究;研究以个案为基础,借助比较的方法,构建译者个体间的联系,并始终围绕译者这一中心展开。译者群体研究具有不同于译者个体研究的价值与独特性,应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群体 对象 意义 路径
原文传递
鸳鸯蝴蝶派译者群体考察——以民初通俗小说期刊《礼拜六》为中心 被引量:4
16
作者 修文乔 《东方翻译》 2014年第5期21-27,共7页
鉴于鸳鸯蝴蝶派译者群体在中国翻译史上缺席的现状,本文首先从这一译者群体聚合网络的形成入手,考察其鲜明的群体特征,然后以鸳蝴译者群体在民初大受欢迎的通俗小说期刊《礼拜六》的翻译书写为依据,绘制这一群体在《礼拜六》的翻译... 鉴于鸳鸯蝴蝶派译者群体在中国翻译史上缺席的现状,本文首先从这一译者群体聚合网络的形成入手,考察其鲜明的群体特征,然后以鸳蝴译者群体在民初大受欢迎的通俗小说期刊《礼拜六》的翻译书写为依据,绘制这一群体在《礼拜六》的翻译图像,探究他们如何在文本转换之外参与民初主体文学和文化建设,并分析鸳蝴译者群体的翻译目的:消闲娱乐、知识传播和道德教育。本文试图以鸳蝴译者群体在民初通俗小说期刊《礼拜六》的译介活动为例,重新评价鸳鸯蝴蝶派在通俗文学译介方面取得的实绩,力求改变这一文学流派在中国翻译史上缺场和误解的状态,并为中国翻译史的丰富性和真实性增添一个新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鸳鸯蝴蝶派 译者群体 《礼拜六》 翻译
原文传递
十九世纪《红楼梦》英译的译者行为研究
17
作者 季淑凤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55-61,共7页
本文是在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针对19世纪《红楼梦》译者群体翻译行为特征的研究,既注重文本层面上的翻译内部研究,又注重行为层面上的翻译外部研究。就《红楼梦》早期翻译而言,“翻译内”译者群体通过正法翻译,如音译、直译以及意译等翻... 本文是在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针对19世纪《红楼梦》译者群体翻译行为特征的研究,既注重文本层面上的翻译内部研究,又注重行为层面上的翻译外部研究。就《红楼梦》早期翻译而言,“翻译内”译者群体通过正法翻译,如音译、直译以及意译等翻译策略,将《红楼梦》编入到西人所学汉语教材中,起到良好的服务汉语学习的作用。而“翻译外”译者群体则更多从目标读者的接受出发,采用摘译、节译、意译等非正法翻译策略展现了不同风格的译本,为《红楼梦》的早期对外传播提供了多种途径和选择。再者,该译者群体在积极互动中对《红楼梦》的认识不断加深,推动了《红楼梦》域外传播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19世纪 译者群体 译者行为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三国演义》群体译者行为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鹏辉 高明乐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7-82,93,共7页
本文从“译者行为批评”中的“译者群体角色化”理论视角,梳理了民国期间(1913-1948)《三国演义》的英译文献,考察这一历史时期三国故事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发现,译者群体从早期的传教士或外交官等业余汉学家逐渐转变为专业汉学家,译者... 本文从“译者行为批评”中的“译者群体角色化”理论视角,梳理了民国期间(1913-1948)《三国演义》的英译文献,考察这一历史时期三国故事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发现,译者群体从早期的传教士或外交官等业余汉学家逐渐转变为专业汉学家,译者角色的转变影响了文本的选择和译介目的。译者群体采用跨文化比较的译介策略,以道教、神话、戏剧和史实为翻译载体,从不同侧面再现了《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小说的文学性和史学性,为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演义》 译者行为批评 译者群体角色化 跨文化比较
下载PDF
基于《牡丹亭》语料库的译入、译出群体风格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赵征军 《山东外语教学》 2019年第3期111-119,共9页
本文以《牡丹亭》英汉平行语料库为依托,参照英语原创戏剧文本和《牡丹亭》的意象系统,从统计数据和符号意象翻译策略两方面考察了中国文学走出去之下的译入、译出群体风格特征。研究发现:与译出文本相比,译入文本词汇量更大,变化更加丰... 本文以《牡丹亭》英汉平行语料库为依托,参照英语原创戏剧文本和《牡丹亭》的意象系统,从统计数据和符号意象翻译策略两方面考察了中国文学走出去之下的译入、译出群体风格特征。研究发现:与译出文本相比,译入文本词汇量更大,变化更加丰富,用词更加正规,单个句子承载的信息含量更大;在符号意象的处理上,译入文本更加尊重文本,多使用“存象存意”的翻译策略,而译出文本常常抛弃原文的具象,具有简化的趋势。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意向读者和翻译理念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群体风格 译入 译出 《牡丹亭》英译
下载PDF
亚洲的译者与译史研究: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
20
作者 《长江学术》 CSSCI 2021年第1期97-105,共9页
基于20世纪90年代的翻译文化转向及社会学转向等理论发展,梳理近十年亚洲翻译学者在译者与译史研究方面的成果及其学术实践活动,乃至他们之间的交流等脉络,可以发现,此一动向与动能,一方面来自中文或英文阅读与书写材料的共同性,另一方... 基于20世纪90年代的翻译文化转向及社会学转向等理论发展,梳理近十年亚洲翻译学者在译者与译史研究方面的成果及其学术实践活动,乃至他们之间的交流等脉络,可以发现,此一动向与动能,一方面来自中文或英文阅读与书写材料的共同性,另一方面也基于翻译理论的文化与社会学视角等相关性。而各自时空下的历史题材与史料清理和解释,使其研究各有先天不同的系统性论述。这些研究成果可为本领域的方法与途径提供更为宽广的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角色 知识生产 译者群体 翻译与政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