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性”与“存真”——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视界中梁实秋的译莎活动 被引量:1
1
作者 陈丽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90-93,共4页
伽达默尔将现代哲学诠释学浓缩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三大原则,为翻译活动中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拟用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诠释原则,重新审视译坛大家梁实秋的译莎活动,认为梁实秋是... 伽达默尔将现代哲学诠释学浓缩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三大原则,为翻译活动中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拟用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诠释原则,重新审视译坛大家梁实秋的译莎活动,认为梁实秋是在效果历史的理解中,在与莎剧中的古典人文主义思想相遇的融合视界里,以“存真”为标准,努力融合莎氏的视界,寻求“人性”的永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诠释学 梁实秋 人性 存真 译莎活动
下载PDF
胡适与梁实秋译莎
2
作者 严晓江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29-131,136,共4页
梁实秋的汉译《莎士比亚全集》在中国现代翻译史和莎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梁实秋的译莎活动与胡适的影响密切相关。作为翻译赞助者,胡适积极倡导并且十分关注梁实秋译莎,主张译者以原语文化为依归,以异化策略为主进行翻译;胡适制订... 梁实秋的汉译《莎士比亚全集》在中国现代翻译史和莎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梁实秋的译莎活动与胡适的影响密切相关。作为翻译赞助者,胡适积极倡导并且十分关注梁实秋译莎,主张译者以原语文化为依归,以异化策略为主进行翻译;胡适制订了详细的翻译计划,同时给出了具体的翻译指令;在译文文体的采纳与注释的使用等方面,两人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赞助者的翻译要求对于译者的翻译目的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梁实秋 译莎
下载PDF
梁实秋译莎的审美制约
3
作者 严晓江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64-67,共4页
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受到某些审美因素的制约,主要包含三方面:文体形式因素的制约、译入语传统文化的制约以及源语语言特征的制约。梁实秋以散文体译莎,他更加注重内容的表达,音美效果不太理想;他在潜意识中受到儒家伦理道德... 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受到某些审美因素的制约,主要包含三方面:文体形式因素的制约、译入语传统文化的制约以及源语语言特征的制约。梁实秋以散文体译莎,他更加注重内容的表达,音美效果不太理想;他在潜意识中受到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译文有时呈现出某种"文化误读";他在句法处理和词语处理等问题上或多或少使译文有悖于译语规范,带有生硬的欧化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 译莎 审美制约
下载PDF
梁实秋、朱生豪译莎对比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何津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年第11期103-107,共5页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作品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梁实秋和朱生豪是我国最早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系统翻译并取得非凡成就的两位翻译家。文章对两人译莎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作品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梁实秋和朱生豪是我国最早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系统翻译并取得非凡成就的两位翻译家。文章对两人译莎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其译莎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 朱生豪 译莎
下载PDF
“诗体译莎”的诗学解读:孙大雨音组理论再思考
5
作者 赵庭驰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7-124,192,共9页
孙大雨因其提出“音组理论”翻译莎士比亚的诗剧,在中国被称为“诗体译莎第一人”。一直以来,“诗体译莎”都被学界公认为是翻译莎士比亚诗剧的主要范式之一。然而,通过对孙大雨“诗体”和“音组理论”进行翻译学与诗学角度的考察,本文... 孙大雨因其提出“音组理论”翻译莎士比亚的诗剧,在中国被称为“诗体译莎第一人”。一直以来,“诗体译莎”都被学界公认为是翻译莎士比亚诗剧的主要范式之一。然而,通过对孙大雨“诗体”和“音组理论”进行翻译学与诗学角度的考察,本文认为,孙大雨的“诗体”与莎剧原诗是否真的实现了“诗体”对应,尚需做进一步反思;其次,孙大雨的“音组理论”是否具有足够的诗学理据,也需要做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大雨 诗体译莎 音组理论 诗歌翻
原文传递
从翻译伦理看莎剧复译——以《哈姆雷特》复译为例
6
作者 王敏 《海外英语》 2019年第12期51-52,54,共3页
翻译研究经文化学转向后越来越重视译者的主体性,同时对译者的责任也有了新的规范,翻译伦理由此备受关注。该文在切斯特曼五种翻译伦理模式的指导下,以《哈姆雷特》的复译为例,从历时的角度对不同时期译者伦理模式的选择进行梳理,发现... 翻译研究经文化学转向后越来越重视译者的主体性,同时对译者的责任也有了新的规范,翻译伦理由此备受关注。该文在切斯特曼五种翻译伦理模式的指导下,以《哈姆雷特》的复译为例,从历时的角度对不同时期译者伦理模式的选择进行梳理,发现译者对各项伦理模式的顺应或违背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但整体趋向综合考虑不同伦理模式以求尽善尽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 剧复 《哈姆雷特》
下载PDF
过犹不及——论诗歌翻译的归化问题
7
作者 孙演玉 《科技信息》 2010年第4期132-133,共2页
诗歌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一直是翻译理论界讨论的问题。纵观中国的诗歌翻译史会发现,诗歌翻译大致以归化为主,而且归化好像往往容易被人接受。但是通过一些译例我们会发现过度的归化存在很大的弊病。诗歌翻译应该遵循归化与异化的适度原则。
关键词 诗歌翻 异化 归化
下载PDF
莎剧名称汉译的生成与流变
8
作者 朱安博 杨艳玲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19年第1期137-142,共6页
本文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莎剧名称汉译的源流进行考辨;从接受美学理论来探究莎剧译名百年来在中国变迁的途径和规律,进而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莎剧名称汉译的差异及成因。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社会历史时期莎剧名称汉译随着读者的审美与接受... 本文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莎剧名称汉译的源流进行考辨;从接受美学理论来探究莎剧译名百年来在中国变迁的途径和规律,进而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莎剧名称汉译的差异及成因。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社会历史时期莎剧名称汉译随着读者的审美与接受习惯发生着变化,有从娱乐性、社会性到学术性发展演化的趋势,莎剧在中国的地位也随之不断被提升,历经百年变迁而终成为中国翻译文学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剧名汉 接受美学 生成与流变
原文传递
我可否将你比作一个夏日(外二首)
9
作者 傅光明(译注) 《中国青年》 2021年第18期53-55,共3页
怀着一颗忐忍之心,在此将三首新译英语诗歌呈现给亲爱的读者。事实上,尽管我读过不算太少的中译英诗,却从未尝试过自己动手。从2012年起,近十年来,我壮着胆子新译莎士比亚戏剧,因莎翁是戏剧诗人的缘故,译莎也时常成了译诗。今年6月26日... 怀着一颗忐忍之心,在此将三首新译英语诗歌呈现给亲爱的读者。事实上,尽管我读过不算太少的中译英诗,却从未尝试过自己动手。从2012年起,近十年来,我壮着胆子新译莎士比亚戏剧,因莎翁是戏剧诗人的缘故,译莎也时常成了译诗。今年6月26日,首都师范大学成立了外国诗歌研究中心,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在这样的诗缘之下,我开始翻译英语诗歌。明知译诗难,偏向蜀道行。祈愿我们的生活因诗歌而日渐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师范大学 士比亚戏剧 英语诗歌 戏剧诗人 外国诗歌 译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