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废名的诗与禅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泽龙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54-58,共5页
废名的诗与禅有难解的因缘,不从禅理、禅趣、禅思来解读他的诗,是难以深入其堂奥的。废名小说创作的质与量远在他的诗歌创作成就之上,然而渗透在他小说中的却是诗的精魂。他“写小说却象蒸溜诗意,一清如水”。废名曾自道写小说是“分明... 废名的诗与禅有难解的因缘,不从禅理、禅趣、禅思来解读他的诗,是难以深入其堂奥的。废名小说创作的质与量远在他的诗歌创作成就之上,然而渗透在他小说中的却是诗的精魂。他“写小说却象蒸溜诗意,一清如水”。废名曾自道写小说是“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探究诗人的废名,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作为文学家全人的废名,更深一步透视废名的诗化小说,也可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寻得某些启示。上篇:精神的“逍遥游”废名的诗歌主要创作于三十年代。在新诗史上,他被认为是一位具有现代主义诗风的诗人。废名的诗不象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表现的多是雨巷中寻梦的寂寞惆怅与彳亍于街头的凄惋迷惘,他不焦不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与禅 三十年代 现代主义 小说创作 化小说 现代派 中国新 创作成就 人生哲学
下载PDF
诗禅关系研究的开拓与深化——喜读程亚林著《诗与禅》
2
作者 罗立乾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1年第2期124-125,共2页
【正】 禅学,是印度佛学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同化与改造而演变成的中国化佛学。它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古代诗论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中国诗学史上,形成了一种诗禅相通的奇特现象。早在40年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就已提出,要考察这种奇特现象... 【正】 禅学,是印度佛学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同化与改造而演变成的中国化佛学。它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古代诗论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中国诗学史上,形成了一种诗禅相通的奇特现象。早在40年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就已提出,要考察这种奇特现象,要研究诗禅关系,才能深入理解中国古代诗学及中国艺术精神。然而,从50年代到70年代,诗禅关系研究一直很薄弱。近几年来,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诗禅关系研究,已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课题,而且已发表了一些论此课题的文章;不少文化史丛书中,也有论此课题的篇章。但全面研究诗禅关系而写成专书的,程亚林同志所著《诗与禅》(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还是国内大陆头一本。而我在细细读完它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 印度佛学 文化史 中国佛学 关系研究 学术界 诗与禅 为人生
下载PDF
齐己《白莲集》的诗禅观 被引量:3
3
作者 崔炼农 《中国韵文学刊》 2002年第2期43-48,共6页
诗禅关系是齐己《白莲集》中最突出的主题。齐己认为,禅与诗的关系乃是出世与入世、形而上与形而下、体与用之间的相对相应的关系。其次从佛家色空观来看,诗禅相通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佛家不一不异色空观所体认的那种抽象的体性层面上... 诗禅关系是齐己《白莲集》中最突出的主题。齐己认为,禅与诗的关系乃是出世与入世、形而上与形而下、体与用之间的相对相应的关系。其次从佛家色空观来看,诗禅相通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佛家不一不异色空观所体认的那种抽象的体性层面上的相通,即偏于禅的层面;二是在形而下具体的相用层面上,即偏于诗的层面上。齐己对此问题的参究可概括为三点:一、业诗如同参禅,力求穷理尽性,非苦不得其功;二、诗与禅都靠心传,全凭内证,悟为玄机,旨在言外;三、诗与禅相通于闲静。然而禅人业诗原为不正之业,证悟之前难免以诗害禅,以诗废禅,诗禅矛盾由此发生。齐己从佛家因果业报理论寻找原因,以禅御诗,以诗助禅,试图在诗禅矛盾中求得诗禅相通,从而消除对立,归于禅寂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己 诗与禅 相应 相通 矛盾
下载PDF
苏轼禅诗表现的艺术风格 被引量:3
4
作者 朴永焕 《佛学研究》 1995年第0期196-210,共15页
苏轼经常面对大自然、空寂的宇宙,发掘其人生哲理的意义。虽然他的有些禅理诗有理障之病,但将理趣寓于生动优美的形象,读起来觉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禅师们内心宁静、超尘脱俗的寻求解脱方式给苏轼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情趣发生种种影... 苏轼经常面对大自然、空寂的宇宙,发掘其人生哲理的意义。虽然他的有些禅理诗有理障之病,但将理趣寓于生动优美的形象,读起来觉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禅师们内心宁静、超尘脱俗的寻求解脱方式给苏轼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情趣发生种种影响。故苏轼在这些禅诗中,似乎表现他的精魂已经离开了尘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变得和谐、宁静、恬淡,而构成幽深清远的风格。总之,苏轼接受禅宗一切本空的世界观、自然适意的人生观、非理性之思维方式、追求清净解脱的生活情趣,而写出了许多把佛理禅意与山水景物糅合在一起,造语精妙且韵味无穷的佳篇。其诗构成了清新自然、平淡朴实、幽深清远、富有理趣、奇趣、谐趣、妙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武 歌创作 艺术风格 可思议 苏轼 《冷斋夜话》 诗与禅
下载PDF
从诗和禅联姻的流变解读谢榛的禅悟说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庆立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1期48-52,58,共6页
谢榛认为诗与禅“悟同而道别”。他把握住悟这条纽带,为强化和牢固诗与禅的关系作出了贡献。他乐道的悟,直指诗艺,使诗精纯。他虽标举顿悟,具体主张却接近渐修。其悟承袭了严羽的“透彻之悟”,且掺杂了道、玄、儒诸家观念,缺乏明... 谢榛认为诗与禅“悟同而道别”。他把握住悟这条纽带,为强化和牢固诗与禅的关系作出了贡献。他乐道的悟,直指诗艺,使诗精纯。他虽标举顿悟,具体主张却接近渐修。其悟承袭了严羽的“透彻之悟”,且掺杂了道、玄、儒诸家观念,缺乏明确的规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与禅 渐修 透彻之悟 艺术思维
下载PDF
“诗禅相通”说略论 被引量:1
6
作者 崔大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26-32,共7页
诗与禅,一为文学,一为宗教,本来并不相同.然而古人却往往通诗于禅,“论诗如论禅”.特别是严沧浪以禅理入诗之后,“诗禅相通”之说遂成常谈.诗禅之间确实有许多相通的甬道.过去我们研究诗禅的关系,多从禅对诗的影响着眼,未能尽明诗禅相... 诗与禅,一为文学,一为宗教,本来并不相同.然而古人却往往通诗于禅,“论诗如论禅”.特别是严沧浪以禅理入诗之后,“诗禅相通”之说遂成常谈.诗禅之间确实有许多相通的甬道.过去我们研究诗禅的关系,多从禅对诗的影响着眼,未能尽明诗禅相通之所以然.我认为只有从各个层次上审视诗禅的同异之处,才能对我们深入理解诗(艺术)的特质,带来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通 说略 妙悟 诗与禅 意象 真如 自性 心源
下载PDF
从“悟”谈禅对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黄蔚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1期93-97,64,共6页
近年来,对佛教禅宗的研究越来越引人注目,诗与禅也成为古代文论研究的热门课题。但人们的研究多集中于以禅入诗、借诗说禅、以禅喻诗等诗禅关联的具体体现上。然而诗与禅究竟以何相关联,以及这一关联在古典诗歌理论中产生了哪些影响,这... 近年来,对佛教禅宗的研究越来越引人注目,诗与禅也成为古代文论研究的热门课题。但人们的研究多集中于以禅入诗、借诗说禅、以禅喻诗等诗禅关联的具体体现上。然而诗与禅究竟以何相关联,以及这一关联在古典诗歌理论中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是诗禅关系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禅宗的“悟”,是沟通诗禅关系的桥梁,对古典诗歌理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 “悟” 语言文字 思维方式 江西 《沧浪话》 诗与禅 中国古代
下载PDF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以《鸟鸣涧》和《辛夷坞》为例
8
作者 马利英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37-39,共3页
禅宗在初唐时期开始兴盛,在其中国本土化以后,对中唐大诗人诗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信奉佛教的王维,在他的山水诗中透出禅意。透过王维的诗作可以看到禅宗在中国初、中唐时的兴盛;佛教与诗的相互影响;王维的具体诗例和他对佛教吸收... 禅宗在初唐时期开始兴盛,在其中国本土化以后,对中唐大诗人诗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信奉佛教的王维,在他的山水诗中透出禅意。透过王维的诗作可以看到禅宗在中国初、中唐时的兴盛;佛教与诗的相互影响;王维的具体诗例和他对佛教吸收的原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 诗与禅
下载PDF
论诗禅审美体验之异同 被引量:1
9
作者 胡遂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32-37,共6页
由于诗与禅的发生来自于主体希求解脱、渴望自由的共同心理需要,而这种需要的实现又都是在主体主观意识中完成的,因此在审美体验方面颇有相似之处,其特征大致有四:其一,诗禅都是审美主体为某种契机所触发而产生的一种感悟,这种感... 由于诗与禅的发生来自于主体希求解脱、渴望自由的共同心理需要,而这种需要的实现又都是在主体主观意识中完成的,因此在审美体验方面颇有相似之处,其特征大致有四:其一,诗禅都是审美主体为某种契机所触发而产生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虽有理性积淀但在当下却是一种无须通过任何逻辑推理即可获得的直觉体验行为。第二,诗禅体验的获得,必须摆脱一切功利目的的束缚,以“无心”为前提,其三,诗禅体验只有在主体亲历其境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由于这种体验具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独特性,因此对其表达与理解都不可拘泥于通常语文逻辑。其四,由于诗禅审美体验的指向是主体的精神解脱,因此必然伴随着一种特有的精神愉悦感与满足感,通过主体对自己心灵的观照体认而进入到一种最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体验 审美境界 诗与禅 《姜斋话》 王夫之 逻辑推理 亲历其境 直觉体验
下载PDF
诗禅异同论——兼论严羽“妙悟”说的审美内涵
10
作者 张晶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2期52-58,共7页
1 随着禅宗哲学思想对唐宋时期士大夫的普遍濡染,用禅学观念来比喻、说明诗歌艺术特征的情形勃兴于诗坛。其中南宋诗论家严羽的《沧浪诗话》,是最有代表性意义的一部著述。“以禅喻诗”,就是严羽首先明确提出来的。而实际上,《沦浪诗话... 1 随着禅宗哲学思想对唐宋时期士大夫的普遍濡染,用禅学观念来比喻、说明诗歌艺术特征的情形勃兴于诗坛。其中南宋诗论家严羽的《沧浪诗话》,是最有代表性意义的一部著述。“以禅喻诗”,就是严羽首先明确提出来的。而实际上,《沦浪诗话》的“以禅喻诗”,并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宋人论诗“借禅以为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妙悟 审美境界 严羽 歌创作 审美内涵 诗与禅 士大夫 唐宋时期
下载PDF
灵感与禅悟─—谈诗禅相通之契机
11
作者 李世萍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2期20-22,共3页
灵感与禅悟─—谈诗禅相通之契机李世萍诗与禅本为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现象,分属于文学和宗教两大范畴。但仔细揣摩,用心体验,二者却能巧妙融合,相得益彰。看似一时“奇缘”,实则其间有内在的、深刻的、必然的联系,即诗与禅颇有些... 灵感与禅悟─—谈诗禅相通之契机李世萍诗与禅本为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现象,分属于文学和宗教两大范畴。但仔细揣摩,用心体验,二者却能巧妙融合,相得益彰。看似一时“奇缘”,实则其间有内在的、深刻的、必然的联系,即诗与禅颇有些神似之处。首先来看其表现方式,二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通 思维方式 妙悟 宗六祖惠能 “悟” 诗与禅 理性逻辑思维 《沧浪话》
下载PDF
禅诗与佛法——在中国天目山2002年诗词吟唱会上的演说(节选)
12
作者 释月照 《佛教文化》 2002年第Z2期46-47,共2页
《中庸》开篇即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作用之大,是可以想见的。中国古代重诗教,《论语》里“不学诗,无以言”、“始可与言诗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句子,都从侧... 《中庸》开篇即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作用之大,是可以想见的。中国古代重诗教,《论语》里“不学诗,无以言”、“始可与言诗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句子,都从侧面说明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2年 《论语》 佛教文化 天目 中国 佛法 演说 兴于 诗与禅
下载PDF
抒情诗的寻言
13
作者 吕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4期89-96,共8页
诗是无言的静默,是只可意会的体验。在这一点上,诗与禅是相通的。但诗人不能象禅家那样在“悟”上著足,他在“忘言”之后还得寻言。西谚说:“语言是银,沉默是金”。如果不能将“银”提炼为“金”,就不能称为诗人了。钱钟书《谈艺录》讲... 诗是无言的静默,是只可意会的体验。在这一点上,诗与禅是相通的。但诗人不能象禅家那样在“悟”上著足,他在“忘言”之后还得寻言。西谚说:“语言是银,沉默是金”。如果不能将“银”提炼为“金”,就不能称为诗人了。钱钟书《谈艺录》讲得甚为透辟:“了悟以后,禅可不著言说,诗必托诸文字”,“非言无以寓言外之意;水月镜花,固可见不可捉,然必有此水而后月可印潭,有此镜而后花能映影”。英国诗人奥登说:“诗的最终规则之本质,乃是被唤起的情境与言语系统之间进行有辩证意味的斗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 修辞方式 虚实相生 体验 消极修辞 语言方式 时空转换 转品 意象 诗与禅
下载PDF
南宋川南泸县墓葬石刻的艺术构思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雅梅 张春新 +1 位作者 吴中福 苟世祥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0-132,共3页
在位于四川南部地区泸县的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大量南宋时期的墓葬石刻,其中世俗生活题材的石刻在创作上的立意构思至为巧妙,如扑朔迷离的"男侍"石刻、精巧空灵的"侍女"石刻等等,均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在中国历... 在位于四川南部地区泸县的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大量南宋时期的墓葬石刻,其中世俗生活题材的石刻在创作上的立意构思至为巧妙,如扑朔迷离的"男侍"石刻、精巧空灵的"侍女"石刻等等,均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在中国历代墓葬艺术中十分罕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刻 艺术构思 诗与禅 空灵
下载PDF
以禅喻诗的学理依据 被引量:5
15
作者 蒋寅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64-71,共8页
关键词 诗与禅 内在机制 中国古代文学 沧浪 中国 不立文字 可传达性 中国文学 《全唐
原文传递
略论禅与诗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昌武 《社会科学战线》 1988年第4期234-249,共16页
中国文人较普遍地接受佛教,是在东晋以后。从那个时期开始,诗与禅就逐渐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是唐代以后,禅宗大兴,以诗明禅、以禅入诗成为风气;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两宋以禅喻诗的诗论。近年来,人们更多地注意到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也出... 中国文人较普遍地接受佛教,是在东晋以后。从那个时期开始,诗与禅就逐渐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是唐代以后,禅宗大兴,以诗明禅、以禅入诗成为风气;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两宋以禅喻诗的诗论。近年来,人们更多地注意到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论及诗、禅关系的论著。笔者不惴浅陋,亦就此略献刍议,以求教于各位前辈和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与禅 江西 中国古代文学 南宗 大乘佛教 黄庭坚 顿悟
原文传递
彰显审美主体 张扬自我性灵——论严羽“妙悟”说的内在精神及其学术渊源
17
作者 周彦 《江西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74-76,共3页
严羽"妙悟"说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和文化渊源。首先它是对先秦老庄论"妙"和禅宗论"悟"的继承。其次,它是对楚辞以来的重视文学审美特性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先秦以来传统儒家教化观的超越。这一阐述表明:&qu... 严羽"妙悟"说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和文化渊源。首先它是对先秦老庄论"妙"和禅宗论"悟"的继承。其次,它是对楚辞以来的重视文学审美特性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先秦以来传统儒家教化观的超越。这一阐述表明:"妙悟"的实质就是彰显审美主体,张扬自我性灵的诗歌美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与禅 实源老庄 心灵哲学
下载PDF
文素不二——2023“弄文玩素”雅集后记
18
作者 光秀 《花木盆景(下半月)》 2023年第12期52-55,共4页
2017年,韩学年等多位善知识发起素仁格回归海幢寺祖庭的活动,一年一度的雅集曰“弄文玩素”。文与素,即诗与禅,是海幢寺传承的两大特色,也是从明末至今400余年历代传承不绝雅集的主题。在海幢寺的传承中,文与素是无二无别的,所以在素仁... 2017年,韩学年等多位善知识发起素仁格回归海幢寺祖庭的活动,一年一度的雅集曰“弄文玩素”。文与素,即诗与禅,是海幢寺传承的两大特色,也是从明末至今400余年历代传承不绝雅集的主题。在海幢寺的传承中,文与素是无二无别的,所以在素仁和尚所遗存的几幅盆艺照片中,瘦石盆栽,枯树寒枝,既有几分魏晋文人风骨,又能感受一花一世界的禅韵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集 海幢寺 诗与禅 文人风骨 一花一世界
下载PDF
当代台湾佛教文学研究的诠释建构者群像及其相关论述
19
作者 丁敏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28,共7页
本文拟就当代台湾佛教文学研究的几个主要诠释建构者及其相关论述,提出学术史视野下的简明考察,和有关彼等研究特色及其深具学术突破性观点的扼要解说。敦煌学、禅与诗、僧传和经典文学四者,就是本文解说的重点。
关键词 佛教经典文学 诗与禅 敦煌佛教文学 高僧传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