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之兴的重新诠释 被引量:1
1
作者 陈为兵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0-34,共5页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兴",它与"诗"密不可分,是诗之为诗的核心与始基;而在源初的意义上,"诗之兴"则是本源的境域生成。结合海德格尔关于"本源之思"的相关理论,进而探讨"兴"是什么、&qu...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兴",它与"诗"密不可分,是诗之为诗的核心与始基;而在源初的意义上,"诗之兴"则是本源的境域生成。结合海德格尔关于"本源之思"的相关理论,进而探讨"兴"是什么、"诗"是什么、"诗之兴"何以是本源的境域生成等三个方面,则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兴"是一种"托举"、"兴发"、"生成"甚至本源境域;"诗"则由"兴"而来,是本质语言"兴发"出来的一种诗性诗歌,进而与"兴"一起使"诗之兴"化入为一种本源境域的生成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之兴 本源 境域生成 海德格尔 张祥龙
下载PDF
“兴”之本义及“兴”向“诗之艺”演进路径考略 被引量:1
2
作者 任树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9-165,共7页
综合字形考释,绾合"兴"之演进的礼乐文化土壤,"兴"之本义为原始宗教当中的一个特定仪式表演活动,进而演进为一种仪式动作类名而运用于礼仪场合。周代礼乐文明是"兴"之实践的演绎、呈现场所。孔子将"... 综合字形考释,绾合"兴"之演进的礼乐文化土壤,"兴"之本义为原始宗教当中的一个特定仪式表演活动,进而演进为一种仪式动作类名而运用于礼仪场合。周代礼乐文明是"兴"之实践的演绎、呈现场所。孔子将"兴"与"诗"联系起来加以阐发的理论采获背景是"仪之兴"。孔子的"兴"诗理论以礼为旨归,是对"礼仪之兴"的继承。同时,孔子的"兴"义论述拓展了"兴"的艺术思维深度,为"兴"向诗学领域移易准备好了理论基础。就文学活动中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这四个批评视域的移易来看,先唐的"兴"义嬗变走了一个完整的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义 宗教仪式 礼仪 之兴 诗之兴
下载PDF
三礼“兴”义考略
3
作者 任树民 《巢湖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64-70,共7页
三礼中"兴"字共出现386次,大部分"兴"字都与礼仪有关。"兴"字本义很可能是原始宗教当中一个特定的仪式表演活动,进而在此基础上演变为一种仪式动作类名而运用于礼仪场合。周代礼乐文明是"兴"... 三礼中"兴"字共出现386次,大部分"兴"字都与礼仪有关。"兴"字本义很可能是原始宗教当中一个特定的仪式表演活动,进而在此基础上演变为一种仪式动作类名而运用于礼仪场合。周代礼乐文明是"兴"之实践的演绎、呈现场所。孔子诗之兴的理论采获背景是礼乐文化中的乐语之兴亦即"言之兴"。三礼系统中的"仪之兴"前接"兴"之仪式属性,后续孔子诗之兴,是诗"兴"理论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为"兴"塑成为中国古典诗学核心范畴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礼 之兴 自洽 诗之兴 角色
下载PDF
简述中国诗歌文体的发展脉络
4
作者 奚敏洁 《复印报刊资料(当代文萃)》 2019年第2期61-62,共2页
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东汉郑玄语:“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诗三百,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的体格,赋比兴是创作的技巧。
关键词 三百 歌文体 风雅颂 赋比 六义 东汉郑玄 发展脉络 诗之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