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居易的诗人论
1
作者 刘成明 陈亚飞 《黄山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68-73,共6页
白居易通过对诗人个案的关照和群体命运的考察,提出和强化了“诗人多蹇”“诗人薄命”的观点,将诗人作为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主体性的人,在诗人论中他关注诗人的生存状态,贯穿着对生命本身的思考,透露着悲悯的情怀和同情的心理,具有高... 白居易通过对诗人个案的关照和群体命运的考察,提出和强化了“诗人多蹇”“诗人薄命”的观点,将诗人作为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主体性的人,在诗人论中他关注诗人的生存状态,贯穿着对生命本身的思考,透露着悲悯的情怀和同情的心理,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和积极的文化价值,对后世有着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诗人 诗人多蹇” 诗人薄命
下载PDF
“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 被引量:34
2
作者 吴承学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8-192,共15页
"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在中国古代是共同存在、不可分割的两个诗学论题,将二者放到一起考察,相互印证,对中国诗学的理解才会比较全面和深刻。虽然"诗能达人"与"诗能穷人"在中国古代诗学话语... "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在中国古代是共同存在、不可分割的两个诗学论题,将二者放到一起考察,相互印证,对中国诗学的理解才会比较全面和深刻。虽然"诗能达人"与"诗能穷人"在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中都具有真实性与合理性,但人们还是倾向于选择"诗人薄命"、"诗能穷人"、"穷而后工"之说,而"诗能达人"之类表述则被遗忘或被遮蔽,从而形成中国文学批评中"诗人薄命化"的理论倾向。对于"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的现象、理论的选择与接受,表现出一种基于传统诗学观念与价值判断之上的集体认同。诗是诗人的精神寄托与神圣信仰,"诗人"是一个被赋予了悲剧色彩的崇高名称,这种集体认同体现了人们对于文学使命的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能穷人 诗能达人 诗人薄命 集体认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