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维诗史定位的特殊性及其成因
1
作者 袁晓薇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72-176,192,共6页
唐代之后,王维的诗歌地位虽有迁移和变化,但始终徘徊在大家和名家之间,体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围绕着王维的诗史定位而引发的各种纷争成为明清时期王维诗歌接受史中一个较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在明代的"大家"之辨中,王维具有"... 唐代之后,王维的诗歌地位虽有迁移和变化,但始终徘徊在大家和名家之间,体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围绕着王维的诗史定位而引发的各种纷争成为明清时期王维诗歌接受史中一个较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在明代的"大家"之辨中,王维具有"大家不足,名家有馀"的"名大家"的特殊定位。这不仅取决于不同论者个人的喜好差异,而且与王维诗歌艺术和诗歌批评标准之间的亲疏离合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史定位 大家 名家 名大家 王维
下载PDF
俞明震《觚庵诗存》诗艺分析与诗史定位
2
作者 吴蓓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7-104,共8页
晚清俞明震诗感时伤世,摄时代风云变幻于笔底,沉郁苍凉,传达出易世之际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歌哭,笔含"杜意",耐人寻味。工写景,有庄、列高致。时有谢(灵运)柳(宗元)之姿、常(建)刘(眘虚)之趣;法追钱起,托体简斋,而结穴在于学... 晚清俞明震诗感时伤世,摄时代风云变幻于笔底,沉郁苍凉,传达出易世之际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歌哭,笔含"杜意",耐人寻味。工写景,有庄、列高致。时有谢(灵运)柳(宗元)之姿、常(建)刘(眘虚)之趣;法追钱起,托体简斋,而结穴在于学宋。接壤厉鹗浙派,与"同光体"声气相求,洵为晚清诗坛名家。俞明震诗名随"同光体"的暗淡而长期隐于文学史,评论亦处于"失语"状态。梳理"宋诗"一派的传承历史,为"同光体"溯源,找准其历史定位,重建评价体系,方能正确估量俞明震诗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明震 《觚庵诗存》 杜意 艺术渊源 诗史定位
下载PDF
沈德潜在“诗教”原则下对唐诗的历史定位
3
作者 贺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4-140,共7页
沈德潜一生于唐诗用力甚多,唐诗在其诗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沈德潜重视诗歌史的梳理,也特别注重各时代诗歌所具有的"诗教"之用。唐诗是他对诗歌史进行溯源辨流的起点,也是其考察诗道兴衰的关结点。通过对诗歌史源流正变的清... 沈德潜一生于唐诗用力甚多,唐诗在其诗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沈德潜重视诗歌史的梳理,也特别注重各时代诗歌所具有的"诗教"之用。唐诗是他对诗歌史进行溯源辨流的起点,也是其考察诗道兴衰的关结点。通过对诗歌史源流正变的清理,沈德潜将唐诗在诗歌自然流变史中的地位和其在诗道兴衰史中的地位结合在了一起进行考察。在诗歌的自然流变中,唐诗虽然处于诗歌发展之流,但又是诗歌之盛;在"诗教"传统中,它又传承了诗教之正。因此,在沈德潜的诗学体系中,唐诗获得了崇高的诗史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德潜 唐诗 诗教 源流正变 诗史定位
下载PDF
《列朝诗集小传》的事件书写与诗史建构——以汤显祖批评王世贞事件为例
4
作者 彭涛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506-513,共8页
事件作为《列朝诗集小传》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诗史建构功能。文章所考察的事件是指汤显祖对王世贞文赋的批评事件。钱谦益通过材料取舍、语境设置、互文等手法,为此事件塑造了新的内涵及诗史定位,对清人关于此事件的认识产生重... 事件作为《列朝诗集小传》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诗史建构功能。文章所考察的事件是指汤显祖对王世贞文赋的批评事件。钱谦益通过材料取舍、语境设置、互文等手法,为此事件塑造了新的内涵及诗史定位,对清人关于此事件的认识产生重要影响。清人对钱氏事件书写的接受涉及文学史历史真实性的问题。通过对事件的有意识选用,钱氏于潜移默化间影响了读者的诗史认识,为自己的诗史叙述形成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朝诗集小传》 文本内容 事件内涵 诗史定位 历史真实性
下载PDF
陈澧的诗学观念及其学人之诗
5
作者 谢永芳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7-19,共13页
陈澧在诗论文字中拈出的"清"范畴,在其诗学观念中占有显著地位。陈澧既喜欢在诗学批评中使用这一范畴,自己的创作也注重在"清"上下工夫,所作每多缠绵悱恻之音。陈澧身丁衰世,作诗又深受岭南传统雄直诗风的濡染,因... 陈澧在诗论文字中拈出的"清"范畴,在其诗学观念中占有显著地位。陈澧既喜欢在诗学批评中使用这一范畴,自己的创作也注重在"清"上下工夫,所作每多缠绵悱恻之音。陈澧身丁衰世,作诗又深受岭南传统雄直诗风的濡染,因而另外有一部分诗歌清劲峻峭,意趣盎然,并且直接影响、渗透到他基于学人修为而创作的作品。这部分学人之诗,主真重变,强调理性思致对创作过程的掌控,却并非以取材博者为尚,也不是以学问为诗材,因而不尚雕刻,也不欲显豁,代表了晚清学人之诗的新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澧 学人之诗 清劲峻峭 诗学观念 诗史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