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1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将进酒”的汉唐音义与“音韵学+诗学”的诗味今读
1
作者 罗漫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4-73,共10页
“将qiāng进酒”音义之争引发的“蝴蝶效应”,是部分音韵学人强制推行“全部以今音读古诗”,致使部分“古诗不古”以及“美诗”退化为“非诗”:无韵、无律、无诗味。如何在“音韵学+诗学”的协同规约下,进行杜甫式“不薄今人爱古人”... “将qiāng进酒”音义之争引发的“蝴蝶效应”,是部分音韵学人强制推行“全部以今音读古诗”,致使部分“古诗不古”以及“美诗”退化为“非诗”:无韵、无律、无诗味。如何在“音韵学+诗学”的协同规约下,进行杜甫式“不薄今人爱古人”的协同研辩,坚守“汉唐古体诗有韵、唐宋格律诗有律”的“诗味今读”,成为汉唐以降古诗今读全部问题的根本所在。现有辞书并非全部韵读标准,一些真正的韵读标准尚有遗漏,亟待利用大数据+智能检索不断地发现、确认与增补。只有在文学史语境里通观汉唐“将进酒”一以贯之的音与义,才可能更深入理解汉唐《将qiāng进酒》的系列诗篇,尤其是李白“宰酒”的巅峰之作《将进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将qiāng进酒” 诗味今读” 音韵 两美并存
下载PDF
论沈奇对“诗味”传统的再发现与重构
2
作者 罗小凤 《昭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4-50,共7页
身兼诗人与诗评家双重身份的沈奇对新诗与古典诗词进行对照和考察比较后发现百年新诗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症结在于缺乏“诗味”,因而他“返身”古典诗传统重新发现了“诗味”的重要性,并探寻了古典诗词中“味”的具体内涵,重新发现了禅味... 身兼诗人与诗评家双重身份的沈奇对新诗与古典诗词进行对照和考察比较后发现百年新诗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症结在于缺乏“诗味”,因而他“返身”古典诗传统重新发现了“诗味”的重要性,并探寻了古典诗词中“味”的具体内涵,重新发现了禅味、韵味、雅味和趣味等各种诗味,由此他建构了独特的“诗味论”,并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进行实践,构建出其诗中耐人寻味的“诗味”。这既是对古典诗歌传统中“诗味”的再发现,亦是对现代汉诗“诗味”的一种重构尝试,无疑对“诗味”淡寡的百年新诗,具有纠偏与矫正的重要诗学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奇 诗味 传统 再发现
下载PDF
朱自清散文《春》的诗味特征新论
3
作者 李多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8期143-149,共7页
《春》自问世以来的“散文名作”地位,致使我们窄化了其解读视角。统编版语文教材关于“诗味”的学习提示让我们意识到,《春》的解读被禁锢在了“散文里”。通过考究朱自清诗人、古典文学研究者的身份及作家个人风格可发现,《春》的诗... 《春》自问世以来的“散文名作”地位,致使我们窄化了其解读视角。统编版语文教材关于“诗味”的学习提示让我们意识到,《春》的解读被禁锢在了“散文里”。通过考究朱自清诗人、古典文学研究者的身份及作家个人风格可发现,《春》的诗味特征存在其固有的合理性。在形式层面,《春》的格式、声律和用语均具有现代新诗的特征;在内容层面,《春》运用了诸多具有古典诗韵的意象,使得该文建构的春图展现出画面美,而又创造着画外之境生发出了意境美;在意蕴层面,《春》诗意浓厚,即这幅春景图除颂春外更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写照。以诗解《春》让我们意识到,该文能够历久传诵,或许正得益于其浓郁的诗味特征,及其背后蕴藏的与中国传统文化难以割裂的情感内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自清 《春》 诗味 解文
下载PDF
探寻古城余韵 感悟诗味兰溪
4
作者 文娜 田丹 《浙江经济》 2023年第4期65-66,共2页
以保护古村古镇守住古色古韵为基础,活化利用传统文化,引入新潮业态,开展系列强村富民举措,让钱塘江诗路中游的这颗明珠更加熠熠生辉溪以兰名,邑以溪名。兰溪踞杭严之上游,职衢婺之门钥,南蔽瓯括,北捍徽歙,是钱塘江诗路文化带的重要节... 以保护古村古镇守住古色古韵为基础,活化利用传统文化,引入新潮业态,开展系列强村富民举措,让钱塘江诗路中游的这颗明珠更加熠熠生辉溪以兰名,邑以溪名。兰溪踞杭严之上游,职衢婺之门钥,南蔽瓯括,北捍徽歙,是钱塘江诗路文化带的重要节点。千年商埠繁荣,千年文脉传承,清雅山水与深厚人文孕育了“东方莎士比亚”李渔、普度众生黄大仙、婺学开宗范浚、唐诗画僧贯休、名儒学大家章懋等巨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味 贯休 李渔 文脉传承 黄大仙 重要节点 普度众生 古村古镇
下载PDF
让古典诗歌的教学再多一点“诗味”
5
作者 相正平 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3年第3期69-73,共5页
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除了重视诗歌的情感、内容、结构、表现手法外,还要关注诗歌的韵脚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关注诗人对诗歌句法节奏的锤炼和重塑,关注诗人对典故的活用和前人成句的化用。这... 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除了重视诗歌的情感、内容、结构、表现手法外,还要关注诗歌的韵脚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关注诗人对诗歌句法节奏的锤炼和重塑,关注诗人对典故的活用和前人成句的化用。这样,诗歌教学才有“诗味”,才更像是“教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歌教学 诗味 韵脚 句法节奏 典故与化用
下载PDF
《枫桥夜泊》的诗味
6
作者 吴蔚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第10期28-30,共3页
古人读诗讲究诗味,正确把握诗味对于诗歌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枫桥夜泊》一诗首句重在“霜满天”,渲染了凄清之味;次句的“愁眠”有一种苦涩之味;“江枫”“渔火”在凄清之中带来了一丝暖味;最后张继的忧愁化解在夜半的钟声之中,全诗... 古人读诗讲究诗味,正确把握诗味对于诗歌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枫桥夜泊》一诗首句重在“霜满天”,渲染了凄清之味;次句的“愁眠”有一种苦涩之味;“江枫”“渔火”在凄清之中带来了一丝暖味;最后张继的忧愁化解在夜半的钟声之中,全诗最终归于一片宁静之中而余味无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枫桥夜泊” 钟声 诗味
下载PDF
论诗味的翻译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保红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5-49,共5页
诗味是一种非物质体,是潜藏于诗作实体之中的一种精神意绪。诗味是诗歌的精髓。翻译诗文要译出诗味,是文学翻译工作者在实践中一致的至高追求。文章探讨了诗味的涵义与构成以及诗味的传译等问题,旨在为诗歌翻译实践与批评提供可资借鉴... 诗味是一种非物质体,是潜藏于诗作实体之中的一种精神意绪。诗味是诗歌的精髓。翻译诗文要译出诗味,是文学翻译工作者在实践中一致的至高追求。文章探讨了诗味的涵义与构成以及诗味的传译等问题,旨在为诗歌翻译实践与批评提供可资借鉴的策略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味 翻译
下载PDF
“诗味”论之成因试探 被引量:8
8
作者 陈应鸾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6-23,共8页
我国自齐、梁时起,“味”就成了一个诗学概念。由此直到近代,一千四百多年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诗蚌论。尤其是钟嵘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味说,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的平淡有味说,魏泰、张戒、杨万里、姜羹的含蓄有味说,刘将孙的“趣... 我国自齐、梁时起,“味”就成了一个诗学概念。由此直到近代,一千四百多年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诗蚌论。尤其是钟嵘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味说,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的平淡有味说,魏泰、张戒、杨万里、姜羹的含蓄有味说,刘将孙的“趣味”说,谢榛的“全味”说,陆时雍、朱承爵的意境致味说,王夫之的“风味”说等等,是诗味论发展史上一座座光辉的里程碑。到了近代,由于西方文艺美学理论传入中国,诗味论逐渐衰微,最终宣告自己的历史使命完结,而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不管怎样,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种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一笔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味 直觉感悟 中国古代 西方美学 魏晋南北朝 歌美 陶渊明 饮食文化 美学概念
下载PDF
论“江西宗派”的诗味与诗法 被引量:4
9
作者 祝尚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26,共10页
"江西宗派"成员并非皆江西人,之所以用"江西"命名,杨万里以为是"以味不以形"。所谓"味"指诗味,它源自黄庭坚所创建的诗法体系,特点是从书本中讨生活,非常适合当时知识分子在高压政治环境下的... "江西宗派"成员并非皆江西人,之所以用"江西"命名,杨万里以为是"以味不以形"。所谓"味"指诗味,它源自黄庭坚所创建的诗法体系,特点是从书本中讨生活,非常适合当时知识分子在高压政治环境下的生存需要。因此,所谓"江西味",其实就是书卷味、学究味。由于后继者不知变化,蹈袭陈言,将诗法变成死法,于是吕本中提出"活法"论,欲以正宗的"江西味"延续诗社香火。不过"活法"论对江西诗派的救弊效果似乎不大,但却促进了诗学理论的转型,催生了"中兴"诗人活泼泼的新诗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宗派 诗味 黄庭坚 吕本中
下载PDF
通感、应和论与味、诗味论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丹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3-129,共7页
现代自西方引进的通感、应和论,与中国古代的"味"、诗味论有相通之处。通感、"味"揭示的是艺术活动中感官感觉的互通,代表审美特征的共同性。应和论、诗味论揭示的是主客体之间存在的某种对应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 现代自西方引进的通感、应和论,与中国古代的"味"、诗味论有相通之处。通感、"味"揭示的是艺术活动中感官感觉的互通,代表审美特征的共同性。应和论、诗味论揭示的是主客体之间存在的某种对应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相和性,并借助其将情感、思想等抽象观念表达出来,通过诗的方式实现人对于美的境界的向往;虽然两者都是关于诗美营构与美感传达的理论,由于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文化不同,故其审美特征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感 应和论 诗味
下载PDF
钟嵘“诗味”论的再检讨——兼与日本清水凯夫先生商榷 被引量:3
11
作者 陶礼天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73-80,共8页
分析了《诗品》中的诗“味”范畴的美学涵义 ,对日本学者清水凯夫《〈诗品〉是否以“滋味说”为中心》一文中的观点进行商榷 ,并说明应该如何正确地理解钟嵘提出的“诗味”论。
关键词 诗味 美感
下载PDF
从“诗味”到“词味”——陈廷焯的词学理论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邓新华 杨爱丽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49-52,共4页
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频频以"味"论词,"味"是其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陈廷焯将传统的"诗味"论移植到词论中,强调作词必须"含蓄蕴藉",同时进一步提出"厚味"的美学主张,对词体的... 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频频以"味"论词,"味"是其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陈廷焯将传统的"诗味"论移植到词论中,强调作词必须"含蓄蕴藉",同时进一步提出"厚味"的美学主张,对词体的美学品格作了更深层次的审美规定。深入考察陈廷焯的"词味"论,对准确把握其词学思想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味 含蓄
下载PDF
论诗味的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悦宁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9-33,共5页
以“味”论诗是我国传统诗学理论的主要方法之一。我国古代诗学理论对诗味的特征进行过可贵的探讨,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无理而妙”、“其趣在有意无意之间”、“无迹之迹诗始神” 等观点就是其中富有启发性的创见。
关键词 诗味 审美心理 歌理论 中国 古代 审美判断 审美感知
下载PDF
“诗味论”溯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秀臣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6-193,共8页
"诗味论"的产生有着深远的理论背景,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是"诗味论"形成的思想来源。上古"五行学说"与"声、色、味、时"的"五体"结构为"声"与"味&qu... "诗味论"的产生有着深远的理论背景,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是"诗味论"形成的思想来源。上古"五行学说"与"声、色、味、时"的"五体"结构为"声"与"味"的联系提供了中国式哲学的逻辑前提,"声亦如味"、"诗以声为用"为"诗味论"的形成做好了充分的理论准备,作为听觉的"声"和作为味觉的"味"最终在"诗"中发生"感觉挪移","诗声"有了味道,"诗味论"成为中国传统诗学中影响深远、独具特色的重要理论。在诗的世界里,诉诸"诗声"的味道是"情感",诗的味道即是情感的味道,"情感"是"诗味论"的理论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味论” “五行学说” “五体”结构 “声亦如 以声为用”
下载PDF
论司空图“韵味”说的意蕴及对诗味论的贡献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悦宁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35-37,共3页
司空图的“韵味”说是我国诗味论发展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他提出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以及“思与境偕”,“直致所得”等诗学主张,是他对艺术美的独特见解和要求,文章阐述了“韵味”说的意蕴,揭示了其在诗味论... 司空图的“韵味”说是我国诗味论发展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他提出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以及“思与境偕”,“直致所得”等诗学主张,是他对艺术美的独特见解和要求,文章阐述了“韵味”说的意蕴,揭示了其在诗味论发展历程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韵"说 意蕴 诗味 司空图 审美特性 唐代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诗味说的缘起和演进略述 被引量:2
16
作者 傅正谷 《齐鲁学刊》 1985年第4期98-103,共6页
诗味说是中国古典诗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这些年来围绕它而发表的文章很多,似乎没有重复的必要。只是在诗味说的缘起及演进上,各家文章溯源别流、理清其脉络与线索还不那么清楚可辨,所以在此作一略述。理论源于创作又是其总结。诗味说最... 诗味说是中国古典诗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这些年来围绕它而发表的文章很多,似乎没有重复的必要。只是在诗味说的缘起及演进上,各家文章溯源别流、理清其脉络与线索还不那么清楚可辨,所以在此作一略述。理论源于创作又是其总结。诗味说最早发源于先秦时代,与当时文艺繁荣、学术活跃有关,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结集的两大诗集《诗经》与《楚辞》已经诞生,而学派、史家也蔚然矗立,在探索,整理着各种文化与艺术。诗味理论萌动于此,实乃必然。但这种萌动也有个过程。它是先从以五味喻政、喻德、论医逐渐或附带论及诗乐的。古代第一部编年断代史《左传》中有不少以“五味”喻政德的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味 中国古典 歌创作 诗味理论 中国歌史 缘起 先秦时代 司空图 断代史
下载PDF
诗作同时同地,诗味风格迥异——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沈从文《黄昏和午夜》的阅读体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袁洪权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30-34,共5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事件对知识分子造成的心理影响是有差异的,本文以两首诗歌——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沈从文《黄昏和午夜》——为评价中介。两首诗的主题明显针对新中国成立事件,表现出知识分子在时代选择面前的差异性:何其芳...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事件对知识分子造成的心理影响是有差异的,本文以两首诗歌——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沈从文《黄昏和午夜》——为评价中介。两首诗的主题明显针对新中国成立事件,表现出知识分子在时代选择面前的差异性: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表达了诗人的身份优越感——时代的主人、充满朝气的青壮年,以及由此身份延展出来的诗歌格调的高昂与雄浑;沈从文的《黄昏和午夜》却结合诗人自己的现实处境表达了他对时局的看法,他更像一个被时代遗忘的老人,由此身份使诗歌显示出一种低沉而凄婉的风格,犹如挽歌的变调。这形成两首诗歌的诗味的迥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诗味 同时同地(1949年9、10月) 《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黄昏和午夜》 阅读体验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诗味理论的审美言说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景春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44-49,共6页
“味”作为中国古典诗论的核心范畴,是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古典诗歌理论。古人“以味说诗”的理论已经上升到了诗美的极致,历代古文论家经过不断努力为我们确立的以味说诗的文学观念,即使在西方文论大量涌入的今天,也依然有她独特的风采。
关键词 古代 诗味理论 审美
下载PDF
论意境理论对诗味说的充实与发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邱美琼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75-79,共5页
诗味说和意境理论作为中国古代诗论的两大核心理论 ,两者有内在必然的联系。意境的情景要素使诗味这一描述性概念有了较为具体与可深化的审美内涵 ;意境的“抽象的界域”性使诗味的审美内蕴在丰富与醇厚中趋向整合与统会 ,呈现出极大的... 诗味说和意境理论作为中国古代诗论的两大核心理论 ,两者有内在必然的联系。意境的情景要素使诗味这一描述性概念有了较为具体与可深化的审美内涵 ;意境的“抽象的界域”性使诗味的审美内蕴在丰富与醇厚中趋向整合与统会 ,呈现出极大的整一性 ;意境强调相生中的虚实 ,这使诗味内蕴富于立体的多层面性、多向度性。意境理论对诗味说予以了进一步的充实与发展 ,“意境”论诗替代以“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味 意境理论 充实与发展
下载PDF
诗味论与情味论:中印文论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代迅 《钦州学刊》 1998年第2期21-25,共5页
中印两国文论源远流长,在世界文论格局中自成体系。在我国以中西比较为主的比较文论研究中,东方国家之间的文论比较尚不多见。本文对中印文论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的诗味论和情味论作了比较,探索了其基本理论内涵及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并展... 中印两国文论源远流长,在世界文论格局中自成体系。在我国以中西比较为主的比较文论研究中,东方国家之间的文论比较尚不多见。本文对中印文论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的诗味论和情味论作了比较,探索了其基本理论内涵及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并展示其现实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味 中国 印度 文论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