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0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庞德诗歌意象翻译中的诗学认知:比较诗学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车明明 刘淑勤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281-289,共9页
作为比较文学的重要分支,比较诗学基于文化的可比性进行文学对比研究,旨在揭示研究对象的一般规律和相互关联。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因语言特征和文化思维的差异性,中西对意象的认知有互通之点,更有殊异之处。以比较诗... 作为比较文学的重要分支,比较诗学基于文化的可比性进行文学对比研究,旨在揭示研究对象的一般规律和相互关联。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因语言特征和文化思维的差异性,中西对意象的认知有互通之点,更有殊异之处。以比较诗学为理论支撑,从意象与意境美、意象与节奏美两种关系和维度来分析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翻译中的诗学认知,研究发现,源于对诗歌意象深刻而透彻的诗学认知,庞德得以充分再现中国古典诗歌的诗学要素和美学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意象翻译 庞德 比较诗学 诗学认知
下载PDF
第六届认知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
作者 雷茜 高旭宏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4年第1期325-329,共5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文学和语言学研究出现了认知转向,认知诗学应运而生。认知诗学是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由经典诗学到后经典诗学发展过程中文学科学的一次革命,也是认知转向其他艺术研究的参照范式(封宗信,2017)。这一学科的发展并非...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文学和语言学研究出现了认知转向,认知诗学应运而生。认知诗学是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由经典诗学到后经典诗学发展过程中文学科学的一次革命,也是认知转向其他艺术研究的参照范式(封宗信,2017)。这一学科的发展并非偶然,它流露出文学发展的一种自然规律,是一种由于理论碰撞而产生的新鲜事物,是一种势不可挡的文学批评潮流(范云,2010)。为响应新时代发展,探讨文学艺术研究中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本届研讨会紧紧围绕认知诗学之“新”,从学科建构与理论前沿、文本阐释的多元视野、研究方法的创新融合等多个方面探索了认知诗学研究的巨大前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认知诗学分会理事长、四川外国语大学熊木清教授和副理事长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分别代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认知诗学分会致辞,并就会议主题和国内外认知诗学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发表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比较文学 认知诗学 文本阐释 文学艺术研究 批评实践 杨金才 外国语大学 认知转向
下载PDF
奇幻小说的认知诗学解读
3
作者 张能能 《品位·经典》 2024年第2期23-25,共3页
奇幻小说广受读者的喜爱,也是诸多学者分析和研究的对象。然而,大多对奇幻小说的研究都是从文学、语言学及翻译的角度进行的,以认知诗学为视角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认知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注重用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及认知心... 奇幻小说广受读者的喜爱,也是诸多学者分析和研究的对象。然而,大多对奇幻小说的研究都是从文学、语言学及翻译的角度进行的,以认知诗学为视角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认知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注重用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及认知心理学当中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构建的心理表征,从不同角度能够更深层次解读奇幻小说。本文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分析“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叙事结构、《狮子、女巫和魔衣橱》中的世界转换及《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爱丽丝的双重自我,以证明其对奇幻小说的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 《狮子、女巫和魔衣橱》 《爱丽丝漫游仙境》 认知诗学解读
下载PDF
《灰色调》的认知诗学解读
4
作者 何咏梅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7期39-42,共4页
认知诗学探讨了文学研究与语言心智研究之间的紧密联系。托马斯·哈代的诗歌《灰色调》生动地描绘了曾经的有情人在池塘边徘徊并哀叹爱情的逝去的场景。本文运用图形—背景、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等认知诗学理论来解读《灰色调》,从... 认知诗学探讨了文学研究与语言心智研究之间的紧密联系。托马斯·哈代的诗歌《灰色调》生动地描绘了曾经的有情人在池塘边徘徊并哀叹爱情的逝去的场景。本文运用图形—背景、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等认知诗学理论来解读《灰色调》,从而深入探究诗人面对爱情逝去时的思维状态,并剖析其所抒发的种种情感。这一研究视角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认知视野,进一步拓展了对文学作品的深度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调》 图形—背景理论 概念隐喻 概念整合 认知诗学
下载PDF
认知诗学视域下的《木兰诗》新解
5
作者 陶然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7期4-6,共3页
作为“乐府双壁”之一的《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以往对《木兰诗》的研究多集中于翻译、修辞学、美学、主题、内容与形象解读。本文运用“可能世界”“图形—背景”“脚本”“隐喻”等认识诗学理论对《木兰诗》进行文学解读... 作为“乐府双壁”之一的《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以往对《木兰诗》的研究多集中于翻译、修辞学、美学、主题、内容与形象解读。本文运用“可能世界”“图形—背景”“脚本”“隐喻”等认识诗学理论对《木兰诗》进行文学解读,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从认知层面解读该作品,感受诗词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木兰诗》 可能世界 图形—背景 脚本 隐喻
下载PDF
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琵琶行》
6
作者 宋怡静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3期7-9,共3页
认知诗学将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应用到文本分析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文学作品的视角,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本文从认知诗学的视角入手,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和认知隐喻理论对唐诗《琵琶行》进行分析和解读,体会作者... 认知诗学将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应用到文本分析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文学作品的视角,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本文从认知诗学的视角入手,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和认知隐喻理论对唐诗《琵琶行》进行分析和解读,体会作者构建场景时的创造力以及全文的音乐和人物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图形/背景理论 认知隐喻 《琵琶行》
下载PDF
从认知诗学看《冷斋夜话》禅诗修辞对《诗经》的格义
7
作者 何和平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175-177,共3页
佛家既有出世也有入世,甚至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在中国化及世俗化过程中,受到过儒家等传统文化的影响,为方便说法而对《诗经》等有所格义,尤其是宋代的禅诗修辞等方面。以惠洪《冷斋夜话》为例,在认知诗学视角下,借鉴桐城姚鼐之法进... 佛家既有出世也有入世,甚至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在中国化及世俗化过程中,受到过儒家等传统文化的影响,为方便说法而对《诗经》等有所格义,尤其是宋代的禅诗修辞等方面。以惠洪《冷斋夜话》为例,在认知诗学视角下,借鉴桐城姚鼐之法进行分类、鉴赏及考证,通过对禅林笔记中的禅诗修辞进行结构分析、情思体悟及格义探讨,可以发现:禅与诗关系密切,且佛家存在禅诗修辞,源自《诗经》格义而非古印度,具有自身特点及意义,综合“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而成“不执文字”,在继承儒家对偶、新用、方言、用典、婉曲、夸张、比喻、反语等手法时,又融入禅语、禅理及禅悦而有所发展。希望对地方禅诗的研究及佛儒二家关系的探讨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惠洪《冷斋夜话》 地方禅诗 修辞 《诗经》 格义
下载PDF
作为认知行动诗学的作品--论埃科“开放的作品”理念及其符号诠释学内涵 被引量:1
8
作者 卢嫕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8-176,共9页
《开放的作品》是意大利符号学家、小说家翁贝托·埃科的文艺理论代表作。埃科在此作中回应了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批评者对“开放的作品”概念的质疑,并通过区分“我们于其中运动的结构”与“运动着的结构”两种“开放的作品”类... 《开放的作品》是意大利符号学家、小说家翁贝托·埃科的文艺理论代表作。埃科在此作中回应了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批评者对“开放的作品”概念的质疑,并通过区分“我们于其中运动的结构”与“运动着的结构”两种“开放的作品”类型,探索该概念的反思维度并揭示“开放”是作品的存在本质。这种本质源于文艺作品的潜在特质“含混性”。在埃科符号诠释学视域下,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错位交流既由知识系统不可避免的内部矛盾所致,也是引导认知系统形成与不断革新的关键。在亚当习得语言的故事里,主体因这种错位交流而感知到“含混性”,并尝试把这种感觉转化为“美学文本”,从而启示新诠释者的认知行动。“开放的作品”暗含了埃科的实践性哲学诉求,作品不仅被视为“认识论的隐喻”以便指涉认知活动背后未完成的交流实践与动态符号系统,更意味着是一种“为变革赋予秩序”的认知行动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的作品 翁贝托·埃科 认知行动诗学 符号诠释学
下载PDF
人物·空间·主题——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一小时的故事》认知诗学解读
9
作者 沈洁 许庆红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123-132,共10页
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进行认知诗学分析,发现文本利用前景化技巧建构多重图形—背景关系,即人物的图形化、空间的图形化以及主题的图形化。通过马拉德夫人的图形化揭示她与他人之间的矛盾,通过客厅—... 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进行认知诗学分析,发现文本利用前景化技巧建构多重图形—背景关系,即人物的图形化、空间的图形化以及主题的图形化。通过马拉德夫人的图形化揭示她与他人之间的矛盾,通过客厅—房间的图形化引发读者积极探索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空间隐喻意义,通过“自由”主题的图形化升华婚姻与自由相冲突的主题。对文本中认知理据的挖掘,有助于读者从多角度把握文本的深层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图形—背景理论 凯特·肖邦 《一小时的故事》
下载PDF
认知诗学视角下隐喻网络的构建与翻译——以《青衣》为例
10
作者 邱槿 《嘉应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61-66,共6页
隐喻是建构文学作品文学性的重要手段。当前的隐喻翻译研究多囿于单个、孤立的隐喻,较少从语篇层面探讨隐喻网络的构建和翻译。基于认知诗学视角,将图形—背景理论、概念隐喻理论与语篇连贯理论整合起来,从语篇层面考察《青衣》中隐喻... 隐喻是建构文学作品文学性的重要手段。当前的隐喻翻译研究多囿于单个、孤立的隐喻,较少从语篇层面探讨隐喻网络的构建和翻译。基于认知诗学视角,将图形—背景理论、概念隐喻理论与语篇连贯理论整合起来,从语篇层面考察《青衣》中隐喻网络的构建与翻译,提炼出构建主人公人物形象的三大概念隐喻、两类隐喻纽带。隐喻网络体现出作家独特的诗学话语与认知模式。作品中的根隐喻与派生隐喻相互交织,形成一张内部自洽的隐喻网络,构成作品前景网络的一部分,隐喻网络又由近程隐喻纽带和远程隐喻纽带所构成。因此,从认知和语篇视角探讨作品的诗学网络的建构和翻译就颇具研究和实践意义,译者精准识别原作的隐喻网络,再现其语言机制和认知机制至关重要。在《青衣》的翻译中,葛浩文充分关注到作品中独具特色的隐喻纽带,较大程度上再现了原作的前景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概念隐喻 前景网络 语篇连贯 文学性
下载PDF
认知诗学视域下泰戈尔诗歌中的隐喻构建和主题探析
11
作者 丁雯 《今古文创》 2023年第3期34-36,共3页
认知诗学是一门兼容了认知科学与文学优势的新兴学科。本文以认知诗学为研究视角,选择了泰戈尔的作品为分析文本,对其中的隐喻使用和主题建构进行了探究。发现泰戈尔善于使用植物隐喻,并借诸多自然界中的微小事物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死、... 认知诗学是一门兼容了认知科学与文学优势的新兴学科。本文以认知诗学为研究视角,选择了泰戈尔的作品为分析文本,对其中的隐喻使用和主题建构进行了探究。发现泰戈尔善于使用植物隐喻,并借诸多自然界中的微小事物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死、爱情、善恶和家国的价值观念,使他的诗歌散发着哲学智慧的光辉,具有和谐统一的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泰戈尔 诗性隐喻 思想主题
下载PDF
认知诗学视域下《春江花月夜》中的意象
12
作者 刘文朋 《中学语文》 2023年第33期76-77,共2页
从认知诗学的视角探讨《春江花月夜》中的意象构建与意义生成,分析诗中明月、江流、花林和夜晚等意象在情感、时间和哲学层面的象征意义。通过对意象重构的分析,强调了诗歌中意象与读者情感和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意象在文学鉴赏中... 从认知诗学的视角探讨《春江花月夜》中的意象构建与意义生成,分析诗中明月、江流、花林和夜晚等意象在情感、时间和哲学层面的象征意义。通过对意象重构的分析,强调了诗歌中意象与读者情感和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意象在文学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意象 《春江花月夜》
下载PDF
认知诗学视角下《雪夜林中小驻》的隐喻研究
13
作者 柯凤 《今古文创》 2023年第10期47-49,共3页
认知诗学是利用认知语言学对文学文本进行分析的学科手段。本文旨在认知诗学的视角下,探讨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雪夜林中小驻》一诗中的隐喻构建手段。研究发现,此诗通过使用大量的景物意象来暗示“JOURNEY”这一源域,将其映射到“L... 认知诗学是利用认知语言学对文学文本进行分析的学科手段。本文旨在认知诗学的视角下,探讨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雪夜林中小驻》一诗中的隐喻构建手段。研究发现,此诗通过使用大量的景物意象来暗示“JOURNEY”这一源域,将其映射到“LIFE”这一目标域,构建出“LIFE IS A JOURNEY”这一概念隐喻。其效果是读者更易于通过景物隐喻意象激活其大脑认知中的图式,从而引发诗人与读者的共鸣,感悟人生哲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隐喻 《雪夜林中小驻》 弗罗斯特
下载PDF
认知诗学视域下“情绪”的多模态转喻构建——以几米绘本《时光电影院》为例 被引量:11
14
作者 赵秀凤 李晓巍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7,58,共8页
在多模态文学语篇如绘本中,故事内人物的各类情绪鲜用抒情词语直接表述,主要是运用色彩、图景等视觉空间元素,配以简约的叙事性文字,协同启用转隐喻映射机制,创造感同身受的情绪感知体验。本文首先以几米的绘本《时光电影院》为例,详述... 在多模态文学语篇如绘本中,故事内人物的各类情绪鲜用抒情词语直接表述,主要是运用色彩、图景等视觉空间元素,配以简约的叙事性文字,协同启用转隐喻映射机制,创造感同身受的情绪感知体验。本文首先以几米的绘本《时光电影院》为例,详述多模态情绪转喻的三种类型——情绪的生理效果代情绪、感知物代感知者情绪和外景代内情,继而从协同空间、转喻的多模态协同表征两个维度,提出多模态情绪转喻表征系统。我们还剖析了几米绘本中多模态转喻的涉身体验和民族文化动因。本文认为几米绘本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多模态转隐喻的巧妙运用,藉此激活读者的普遍性身体感知图式和民族性审美感知图式,得以把人物内心的情感感知世界外化并传递给读者,在引发读者人生体味和思考的同时,创造无以言说的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 转喻 几米 认知诗学
下载PDF
跨文化视域中认知诗学的本土化研究构想 被引量:11
15
作者 赵秀凤 叶楠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0,共4页
针对认知诗学发展初期学科界定模糊、理论框架及研究范式纷杂的局面,认知诗学研究的当务之急是在现当代文化文艺思潮和人文科学领域内"认知转向"的大语境中为认知诗学正本清源,在廓清其理论渊源、学科界定、梳理其研究发展脉... 针对认知诗学发展初期学科界定模糊、理论框架及研究范式纷杂的局面,认知诗学研究的当务之急是在现当代文化文艺思潮和人文科学领域内"认知转向"的大语境中为认知诗学正本清源,在廓清其理论渊源、学科界定、梳理其研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采用跨文化、多元化立场,构建基于认知的文学理论体系。在该过程中,我们可以用中国古典诗学思想反观认知诗学,探究两者的契合点及各自优势,在推进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转型的同时,推进认知诗学的跨文化和本土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跨文化 本土化
下载PDF
朱自清散文意象翻译的认知诗学探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袁圆 屠国元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0-94,共5页
意象是构成朱自清散文美感与诗性不可或缺的元素.对于散文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译者要以一定的经验模式和认知结构对散文意象进行识别、重构与转换,并在不同认知方式的交互作用下生成最终译文.本文拟从译者的认知加工方式及策略出发,尝... 意象是构成朱自清散文美感与诗性不可或缺的元素.对于散文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译者要以一定的经验模式和认知结构对散文意象进行识别、重构与转换,并在不同认知方式的交互作用下生成最终译文.本文拟从译者的认知加工方式及策略出发,尝试利用认知诗学中的范畴理论、文学图式理论以及空间映射理论分别对朱自清散文意象翻译的三个心理阶段进行分析,探索翻译主体在识象、构象和换象过程中逐步深入的认知过程,旨在更好地揭示译者翻译时从解释到发现,再到赋予散文新生的再创作这一过程的心理规律,为研究散文翻译以及中国散文的海外传播与接受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意象 认知诗学 范畴识别 文学图式 跨空间映射
下载PDF
认知诗学:认知科学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 被引量:26
17
作者 刘文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89-191,共3页
认知诗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而这两个学科则构成当今认知科学的主要内容。认知诗学基于一系列与认知有关的语言结构与语言运用理论,试图把这些理论模型应用于文学文本的研究,以找到能把文学研究与语言和心智... 认知诗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而这两个学科则构成当今认知科学的主要内容。认知诗学基于一系列与认知有关的语言结构与语言运用理论,试图把这些理论模型应用于文学文本的研究,以找到能把文学研究与语言和心智研究接通的方法。认知诗学虽然能为具体文本的分析和阐释提供新方法,但认知诗学的主要目的却在于:用于语言研究的认知框架如何可以用于建立语言理论与文学理论之间更密切的相互关系,从而把文学话语放在更宽的意义生产过程之中来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认知 审美 心灵 体验
下载PDF
试论认知诗学研究的演进、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56
18
作者 蒋勇军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27,共5页
认知诗学的研究与发展体现西方文艺理论由客观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转向,顺应了其发展潮流。本文探讨了认知诗学的定义;分析了认知诗学与认知语言学、认知文体学和认知叙事学的关系;并尝试对认知诗学作全景式的描述,将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 认知诗学的研究与发展体现西方文艺理论由客观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转向,顺应了其发展潮流。本文探讨了认知诗学的定义;分析了认知诗学与认知语言学、认知文体学和认知叙事学的关系;并尝试对认知诗学作全景式的描述,将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对各个阶段的标志、特征及意义进行梳理和分析,希冀勾画出认知诗学的发展全貌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全景 演进 现状 前景
下载PDF
故事与认知——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 被引量:91
19
作者 熊沐清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15,共10页
认知诗学是一种诗学而不仅仅是一种源自语言学的文学分析方法,其诗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文学一般命题的关注,探讨了文学的功用等基本问题,认为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交际形式,其特殊性使得它对于发展人的认知能力具有特殊作用,认知诗学... 认知诗学是一种诗学而不仅仅是一种源自语言学的文学分析方法,其诗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文学一般命题的关注,探讨了文学的功用等基本问题,认为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交际形式,其特殊性使得它对于发展人的认知能力具有特殊作用,认知诗学的研究目的就是力图在探讨文学与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关系方面做出贡献。而在关于文学与认知之间关系的讨论中,认知诗学的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故事这一样式,认为故事是基本的认知能力,在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中具有根本的意义。这一基于认知的文学功用观把文学艺术视为发现、创新的方式和知识增长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文学及文学研究的地位,同时,认知诗学的逐渐成熟和文学认知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可以对人类认知与思维关系的探索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文学功用观 故事 认知
下载PDF
认知诗学与生态诗学 被引量:7
20
作者 庞玉厚 刘世生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22,共7页
认知诗学与生态诗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诗学是文学批评中一支新兴的重要力量,发展势头方兴未艾。但它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困境之一便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文学批评阵营里出现了... 认知诗学与生态诗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诗学是文学批评中一支新兴的重要力量,发展势头方兴未艾。但它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困境之一便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文学批评阵营里出现了认知转向,认知诗学应运而生。探讨认知诗学与生态诗学相结合的可行性。首先从哲学认识论基础出发论证认知诗学与生态诗学的可通约性,然后利用范畴化和隐喻等认知诗学理论对比分析两首中英诗的生态认知观,从操作方法上说明认知诗学可为生态诗学提供强有力的分析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生态诗学 哲学认识论 范畴化 隐喻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