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为元人写心,写元人之心——评查洪德教授《元代诗学通论》
1
作者 唐萌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5年第2期419-423,共5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研究蔚为大观,多种文学理论著作相继问世。有通史研究,如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复旦大学集体编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等代表性作品;还有断代史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研究蔚为大观,多种文学理论著作相继问世。有通史研究,如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复旦大学集体编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等代表性作品;还有断代史研究,如顾易生、蒋凡《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顾易生、蒋凡、刘明今《宋金元文学批评史》,等等。除批评史研究之外,一些不同体裁的专题研究亦开始起步。如袁行霈、孟二冬、丁放《中国诗学通论》,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张仲谋《明代词学通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通论 文学批评史 张仲谋 孟二冬 词学通论 丁放 宋金元 元诗 元代文学 蒋凡
原文传递
藏文修辞学及其比喻格
2
作者 谢佐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55-61,共7页
藏文修辞学被作为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是在印度作家尤巴坚(,曾有人译为“杖者”)的《诗鉴》(《》)翻译成藏文后才开始的。《诗鉴》最初由印度诗人拉契嘎若()和西藏学者香端多杰坚赞()于公元1260——1280年间合译于西藏萨迦寺。以后几经修... 藏文修辞学被作为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是在印度作家尤巴坚(,曾有人译为“杖者”)的《诗鉴》(《》)翻译成藏文后才开始的。《诗鉴》最初由印度诗人拉契嘎若()和西藏学者香端多杰坚赞()于公元1260——1280年间合译于西藏萨迦寺。以后几经修订,直到公元1772年才正式木刻问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学发凡》 多杰 诗学通论 汉藏 注释本 等喻 文学体裁 语言体系 词喻 著汉
下载PDF
言近旨远 寄托遥深——两首咏梅诗的比较
3
作者 吴学良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1992年第1期46-48,共3页
山路见梅感而作 唐·钱起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吹。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晚溪寒水照,晴日数峰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关键词 咏梅 莫言 数峰 忆江南 梅花诗 咏物 见梅 冰容 诗学通论 诗法家数
下载PDF
魏晋咏物诗人的“通变”观念
4
作者 钟志强 《文艺评论》 CSSCI 2016年第9期45-49,共5页
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曰:"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篇末的赞又曰:"变则可久,通则不乏。"对于《文心雕龙》的"通变",学界普遍认为与"文学的继承与发展"相关。如袁行... 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曰:"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篇末的赞又曰:"变则可久,通则不乏。"对于《文心雕龙》的"通变",学界普遍认为与"文学的继承与发展"相关。如袁行霈、孟二冬、丁放《中国诗学通论》就说:"《文心雕龙·通变》篇专论文学的继承与革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变 咏物 诗学通论 孟二冬 丁放 赋比兴 与杨德祖书 诗创作 可久 继承与革新
原文传递
时代英雄孟二冬
5
《安徽教育》 2006年第4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孟二冬 全国模范教师 中文系教授 五一劳动奖章 古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诗学通论 袁行霈 陶渊明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