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小说”:一种理解残雪的方式 被引量:2
1
作者 吴投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3-149,共7页
阅读残雪的小说,需要寻找区别于传统阅读方式的可行性途径。残雪把自己的小说定位为“诗小说”,可以从她的创作历程及其小说的艺术特质中找到依据。在残雪的小说中,“诗”与“小说”的结合既表现在内容层面,也表现在风格层面,“诗小说... 阅读残雪的小说,需要寻找区别于传统阅读方式的可行性途径。残雪把自己的小说定位为“诗小说”,可以从她的创作历程及其小说的艺术特质中找到依据。在残雪的小说中,“诗”与“小说”的结合既表现在内容层面,也表现在风格层面,“诗小说”是残雪创作独特性的真实内核,也是其文学世界最生动的呈现。残雪的“诗小说”与其文学观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她处理真实的方式是荒诞化和呈现现实的不确定性,与现代主义诗学的基本观念相契合。这也是其“诗小说”观念的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雪 诗小说 性精神 创作独特性
下载PDF
论伍尔夫的诗小说《海浪》 被引量:1
2
作者 武跃速 毛晓霞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43-47,共5页
《海浪》在伍尔夫的创作中属于比较奇特和深奥的一部。作品从大自然到人类、从瞬间到永恒、从个人到人际之间、从混乱到和谐、从时间到空间等 ,诉说着心智对宇宙人生意义的追寻。文章试图从作家、作品中人物的叙述视角介入 ,把握伍尔夫... 《海浪》在伍尔夫的创作中属于比较奇特和深奥的一部。作品从大自然到人类、从瞬间到永恒、从个人到人际之间、从混乱到和谐、从时间到空间等 ,诉说着心智对宇宙人生意义的追寻。文章试图从作家、作品中人物的叙述视角介入 ,把握伍尔夫在《海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尔夫 诗小说 《海浪》 创作 体验 意识流
下载PDF
明代小说中的诗词曲“寄生”说辨义--与赵义山先生商榷 被引量:1
3
作者 饶龙隼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37,共9页
明代小说中存有大量诗词曲,有的还偶存赋作和其他文体。如何看待这种创作现象,如何认定其文体特性,在不同学者的论著中,颇见分歧而迄无定论。真正具有标举某种学说意味的,是赵义山等学者的“寄生”说。该说缘自近世以来援西律中、援后... 明代小说中存有大量诗词曲,有的还偶存赋作和其他文体。如何看待这种创作现象,如何认定其文体特性,在不同学者的论著中,颇见分歧而迄无定论。真正具有标举某种学说意味的,是赵义山等学者的“寄生”说。该说缘自近世以来援西律中、援后例前的学术理路,对早前西学镜照下的中国小说研究产生过重要影响。但“寄生”说颇存疑义,其可疑之处略有四个方面:一学理不通,二效用不周,三推求过甚,四来源失据。其实,明代小说中的诗词曲并非单体的文学作品,本来就不具备独立的文学价值和文体意义;故而,小说中的诗词曲“寄生”说应该悬置不用,较稳妥的做法是回归小说发展的历史情境,尊重古代小说诗文共生、散韵结合的体制形态,并对小说中的诗词曲“寄生”说作出合理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中的词曲 寄生说 援西律中 制度根源 叙事功能
下载PDF
“意淫”观和《红楼梦》性描写的以诗写小说本质 被引量:3
4
作者 薛海燕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3-98,共6页
目前对“意淫”观的研究主要从思想、哲学角度入手,而对其文学价值的分析还远远不够。文章着重梳理了文学史上性描写由《高唐赋》、《神女赋》所开创的诗化传统向《金瓶梅》等小说所代表的世俗化倾向过渡的轨迹,凸显《红楼梦》面对以上... 目前对“意淫”观的研究主要从思想、哲学角度入手,而对其文学价值的分析还远远不够。文章着重梳理了文学史上性描写由《高唐赋》、《神女赋》所开创的诗化传统向《金瓶梅》等小说所代表的世俗化倾向过渡的轨迹,凸显《红楼梦》面对以上两种“文学遗产”所作抉择的特点和意义,提出“意淫”观使《红楼梦》性描写诗意化、象征化,而悬置了其中的性内涵,其本质上是以诗法作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淫”观 性描写 小说
下载PDF
论通俗小说篇首诗的嬗变 被引量:2
5
作者 梁冬丽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6-130,共5页
通俗小说篇首引入诗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定型并成为固定的程式,再到消失的过程。其发展规律可以简化为"无-有-无"。通俗小说篇首引入诗词的体裁,也从不固定,信手拈来到有意使用某种体裁,直到全书使用统一的某种诗体。这... 通俗小说篇首引入诗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定型并成为固定的程式,再到消失的过程。其发展规律可以简化为"无-有-无"。通俗小说篇首引入诗词的体裁,也从不固定,信手拈来到有意使用某种体裁,直到全书使用统一的某种诗体。这些因素的发展与变化,是通俗小说创作文人化历程的表现,几乎都与通俗小说的编创者阶层、编创目的、编创者文学追求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小说篇首嬗变
下载PDF
“诗的小说”与抒情传统的回归——周瘦鹃在《紫罗兰》中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建华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9-14,共6页
民国初年,周瘦鹃以"哀情小说"蜚声文坛,此后二十年间创作了数百篇小说,从男女之情到家庭与社会百态,对于都市现代性不无悲天悯人的情怀。与他大力从事翻译相平行,思想与形式方面多方包容吸收,融会了欧美浪漫主义、维多利亚宗... 民国初年,周瘦鹃以"哀情小说"蜚声文坛,此后二十年间创作了数百篇小说,从男女之情到家庭与社会百态,对于都市现代性不无悲天悯人的情怀。与他大力从事翻译相平行,思想与形式方面多方包容吸收,融会了欧美浪漫主义、维多利亚宗教意识及好莱坞"情节剧"的艺术表现,万花筒般体现了上海"五方杂处"的镜像舞台,创造了作者特有的通俗风格。在语言方面,文言与白话并重,承传了中国抒情传统。文章以1920年代后期周氏在《紫罗兰》杂志上发表的言情小说为中心,系统梳理了其抒情语言在现代境遇中经历的历史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瘦鹃 小说 抒情传统
下载PDF
论唐人融诗入小说
7
作者 邱昌员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4-128,共5页
在叙事中融入大量的诗歌是唐代小说诗意美最直观、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小说中融入诗歌,一方面使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诗的体式,有了诗的体式之美,另一方面又使小说叙事抒情化、内在特质诗意化,从而造就了唐代小说独具时代特色的抒情特... 在叙事中融入大量的诗歌是唐代小说诗意美最直观、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小说中融入诗歌,一方面使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诗的体式,有了诗的体式之美,另一方面又使小说叙事抒情化、内在特质诗意化,从而造就了唐代小说独具时代特色的抒情特性并对后世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小说 小说 意之美
下载PDF
论《聊斋志异》的“诗入小说”现象
8
作者 贺国强 张东霞 《韶关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32-35,共4页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主动将诗歌这一文学体式纳入自己的小说作品中,意图将诗歌与小说结合起来,在小说中起到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小说的诗意化等重要作用。《聊斋志异》中的诗歌出现的成因,除了小说自身的...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主动将诗歌这一文学体式纳入自己的小说作品中,意图将诗歌与小说结合起来,在小说中起到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小说的诗意化等重要作用。《聊斋志异》中的诗歌出现的成因,除了小说自身的需要,与小说作者的身份、才学、交游、所在文学团体、文学观以及诗歌羼入小说的文学传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小说
下载PDF
论顾况诗歌“以小说为诗”的艺术创新
9
作者 刘怀荣 徐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5-150,共6页
顾况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鲜明的创新求变精神,是较早对小说表现出浓厚兴趣的一位唐代诗人,崇尚怪奇是他小说观和诗歌观共有的特点。其诗歌叙事中的虚构、想象和因果报应,都体现了鲜明的"以小说为诗"的创新特征。这种"破... 顾况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鲜明的创新求变精神,是较早对小说表现出浓厚兴趣的一位唐代诗人,崇尚怪奇是他小说观和诗歌观共有的特点。其诗歌叙事中的虚构、想象和因果报应,都体现了鲜明的"以小说为诗"的创新特征。这种"破体为文"的探索,上承盛唐诗人李颀,下启中唐韩孟诗派,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况 怪奇 小说 故事性题材 虚构和想象 因果报应
下载PDF
“诗化小说”与“小说化的诗”——从安妮宝贝诗歌入手谈其小说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范海浪 王永军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107-,111,共2页
安妮宝贝诗歌空灵飘逸,情绪化倾向比较明显。诗的质素不甚完美,但对诗美追求的经历也已自觉地内化为一种习惯。安妮宝贝的小说在段落结构上比较灵活自由,不太讲求段落的完整性与独立性,弥漫着浓重的诗性色彩。她的小说与其诗歌实为异构... 安妮宝贝诗歌空灵飘逸,情绪化倾向比较明显。诗的质素不甚完美,但对诗美追求的经历也已自觉地内化为一种习惯。安妮宝贝的小说在段落结构上比较灵活自由,不太讲求段落的完整性与独立性,弥漫着浓重的诗性色彩。她的小说与其诗歌实为异构同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妮宝贝 小说 小说化的 同质异构
下载PDF
从“诗”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看郁达夫对屠格涅夫的继承
11
作者 王娴 《心事》 2014年第8期110-111,共2页
郁迭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多外国作家的影响,其中屠格涅夫对其创作的影响尤为深刻。本文试着从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小说独特的叙事手法,以及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接着”谈两人在文学创作上的渊源关系,... 郁迭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多外国作家的影响,其中屠格涅夫对其创作的影响尤为深刻。本文试着从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小说独特的叙事手法,以及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接着”谈两人在文学创作上的渊源关系,并试图回答郁达夫对于屠格涅夫接受和继承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这夫 屠格涅夫 自传性 ”化小说 女性形象
下载PDF
论刘以鬯小说《寺内》的文体创新
12
作者 任艳苓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34-38,共5页
刘以鬯在小说《寺内》中运用多种诗歌的表达手法,创作出一篇像诗一般的小说。文体形式上的分行排列和反复排比的使用,小说语言的抒情化和陌生化,集聚的意象和大量幻梦情境的描写,也使小说有了诗的境界和意蕴。《寺内》的文体实验,表现... 刘以鬯在小说《寺内》中运用多种诗歌的表达手法,创作出一篇像诗一般的小说。文体形式上的分行排列和反复排比的使用,小说语言的抒情化和陌生化,集聚的意象和大量幻梦情境的描写,也使小说有了诗的境界和意蕴。《寺内》的文体实验,表现了作者敢于进行文体创新的勇气,同时也无可避免的带有阅读障碍和影响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等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以鬯 《寺内》 文体 诗小说
下载PDF
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四个支点和四层解读维度
13
作者 郑文浩 《琼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37-41,共5页
郁达夫小说创作体现了新文学寻找自身审美和叙事形式的过程,其内容庞杂且在前后期穿插了不同的变化和分割。从"零余者"叙事、革命叙事、叙事艺术的成熟跨越及诗境小说的创造四个方面,建立四个阅读支点和解读通道,能够从宏观... 郁达夫小说创作体现了新文学寻找自身审美和叙事形式的过程,其内容庞杂且在前后期穿插了不同的变化和分割。从"零余者"叙事、革命叙事、叙事艺术的成熟跨越及诗境小说的创造四个方面,建立四个阅读支点和解读通道,能够从宏观上完成对其小说创作的整体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余者”叙事 革命叙事 深度“他者” 小说
下载PDF
“真幻”说: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真实观 被引量:1
14
作者 祁志祥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8-103,共6页
本文从古代文论中的“真幻”关系说入手,结合具体实例,系统总结、剖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真实观。与西方文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懂得自觉地运用想象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进行虚构创造不同,中国古代文学作为外延极为宽泛的杂文学,... 本文从古代文论中的“真幻”关系说入手,结合具体实例,系统总结、剖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真实观。与西方文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懂得自觉地运用想象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进行虚构创造不同,中国古代文学作为外延极为宽泛的杂文学,其艺术真实则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在书籍谱录之类的应用文、策论奏议之类的论说文以及历史著作中,基本不存在艺术虚构问题。古代文学的艺术虚构和夸张及其产生的艺术真实问题,集中体现在诗歌辞赋和小说戏剧中。本文在中国古代诗歌辞赋和小说戏剧艺术真实观的历史行程中分析其内涵和意义,对于认识中西文学艺术真实论的异同,建构当下的文学艺术真实论不无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学 小说 真幻相即 虚实相半
下载PDF
论曹植以小说入诗的方式与意义
15
作者 孔德明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5-121,共7页
曹植较为认可小说,不仅能"诵俳优小说数千言",更认为"街谈巷说,必有可采",故常以小说入其文章,尤以征引、化用的方式将小说嵌入其诗或变化小说而为诗,语如己出,不露斧凿之痕,使得其诗意蕴更为丰富,怨情更加浓烈,词... 曹植较为认可小说,不仅能"诵俳优小说数千言",更认为"街谈巷说,必有可采",故常以小说入其文章,尤以征引、化用的方式将小说嵌入其诗或变化小说而为诗,语如己出,不露斧凿之痕,使得其诗意蕴更为丰富,怨情更加浓烈,词采更其华茂。他以小说入诗,对小说本身亦有莫大影响,使得某些小说的流传更加广泛久远,或因其诗首载而得以发扬,或因入其诗而"遂皆以为口实"。不仅如此,后世小说还融入曹植诗句,使小说变得更加文雅且富有诗意,从而也助推了小说雅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植 小说
原文传递
《一只小鸟》英译
16
作者 刘萌萌 《心事》 2014年第12期124-124,共1页
郁迭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多外国作家的影响,其中屠格涅夫对其创作的影响尤为深刻。本文试着从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小说独特的叙事手法,以及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接着”谈两人在文学创作上的渊源关系,... 郁迭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多外国作家的影响,其中屠格涅夫对其创作的影响尤为深刻。本文试着从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小说独特的叙事手法,以及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接着”谈两人在文学创作上的渊源关系,并试图回答郁迭夫对于屠格涅夫接受和继承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屠格涅夫 自传性 ”化小说 女性形象
下载PDF
Poetry, Ellipsis, and Katherine Mansfield's "Special Prose"
17
作者 SHIEH Wen-Sha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3期169-176,共8页
In this essay, the author proposes to explore Mansfield's "special prose" by examining the two issues raised in her journal entries: First, the phrase "perhaps not in poetry. No, perhaps in Prose" in her journal... In this essay, the author proposes to explore Mansfield's "special prose" by examining the two issues raised in her journal entries: First, the phrase "perhaps not in poetry. No, perhaps in Prose" in her journal entry of 22 January 1916 shows that Mansfield plans to experiment with a kind of poetic prose, or in her own words--"special prose". The profound affinity between the "special prose" and the notion of elegy, "a mournful poem for the dead" (OED, "elegy", n. sense 1), calls attention to her work's decisive but still insufficiently examined relationship to poetry and her preoccupation with mortality. Second, the words "scraps", "bits", and "nothing real finished" in her journal entry of 19 February 1918 indicate that the mortal fragility she writes about in her "special prose" is closely bound up with verbal fragility, as embodied, for example, in the form of an ellipsis mark that she uses extensively elsewhere in her short stories. Her connection to poetry and her use of ellipsis marks will be discussed by looking at the impact of John Keats's poems on her own work and "The Canary" (1922), the last story she completed before her dea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SFIELD KEATS POETRY "special prose" ELLIPSIS mortal fragility
下载PDF
中国古代美学悟性思维品格论——兼析对文学艺术外形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谷振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86-89,共4页
这里从东西方的比较中,初探了中国古代美学思维的悟性特征:直观性、会意性、不可离析性。并从作为基因的《周易》、后来的教育实践、以及艺术主张等方面分析了悟性思维品格的形成。同时,分析了悟性思维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及评价。
关键词 悟性思维 《周易》 “摹仿说”与“比兴说” “七艺”与“六艺” 国与长篇小说 写意与油画
下载PDF
Against Orthodoxy: Sex, Marriage, and Gender Roles in George Meredith's Poems and Novels
19
作者 Anna Enrichetta Soccio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3年第6期355-362,共8页
George Meredith (1828-1909) is acknowledged as a creator of memorable female characters. Meredith's heroines are rad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women generally encountered in Victorian fiction. Characteristically, Me... George Meredith (1828-1909) is acknowledged as a creator of memorable female characters. Meredith's heroines are rad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women generally encountered in Victorian fiction. Characteristically, Meredith constructs a type of female character who, in a social context hostile to any break with convention, refuses to conform to the stereotype of the weak, passive, and dependant woman. In accordance with J. S. Mill's observations in The Subjection of Women (1869), Meredith thought that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could be possible only through female emancipation and admittance of women into public practi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mes of marital disintegration and "conscious adultery" that affirm the legitimacy of female pleasure against coercion Thus, the paper will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sonnet sequence Modern Love (1862) and one of Meredith's most neglected novels, Lord Ormont and His Aminta (1894), whose heroines are unexpectedly depicted as non-conventional, strong, and proud. A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s will reveal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and textual devices through which Meredith exploited a model of womanhood that, by subverting the current ideas on sex, marriage, and gender roles, is able to countermine male "egoism", the only obstacle to the genuine progress of Victorian society toward real democrat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rge Meredith Victorian women love SEX gender SUBVERSION
下载PDF
论《红楼梦》的经典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詹丹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8-113,共16页
在现代社会,阅读经典对于巩固世人的核心价值观依然必要。《红楼梦》是白话小说经典的主要代表,在小说中,诗与情节的有机结合,其确立的"情"的价值观,既拓展了文学的经典意义,也改造了儒家的仁爱内涵。在当今急功近利的商品潮... 在现代社会,阅读经典对于巩固世人的核心价值观依然必要。《红楼梦》是白话小说经典的主要代表,在小说中,诗与情节的有机结合,其确立的"情"的价值观,既拓展了文学的经典意义,也改造了儒家的仁爱内涵。在当今急功近利的商品潮流中,品读《红楼梦》这样的经典,是在张扬一种更具人性化的生活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性 《红楼梦》小说 情感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