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国旧情迷纸上,兴亡遗恨照灯前——陈三立“崝庐诗”主题思想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孙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87-93,共7页
陈三立"崝庐诗"是由历年省墓述哀诗组成,但它已超越了单纯的悼亡的含义,而具有特殊的"感兴"。组诗主题由父子之情述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进而拓展到家父君国、兴亡遗恨的体认,透视出历史与现实的人生大关怀。在"... 陈三立"崝庐诗"是由历年省墓述哀诗组成,但它已超越了单纯的悼亡的含义,而具有特殊的"感兴"。组诗主题由父子之情述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进而拓展到家父君国、兴亡遗恨的体认,透视出历史与现实的人生大关怀。在"家国旧情、兴亡遗恨"的主题下,崝庐诗的悲感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彰显了义宁家族精神传统中"国身通一"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三立 家国旧情 兴亡遗恨
下载PDF
孤本稿本《蕉阴补读庐诗稿》考述
2
作者 钱汝平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43-47,共5页
孤本稿本《蕉阴补读庐诗稿》是清末浙江温岭籍诗人兼学者林丙恭的遗著。这是一部独具文学、文献、版本价值的著作,不仅是林氏本人诗歌创作业绩的集中反映,也是考察清末民初温岭乃至整个台州地区文学社团治动以及社会经济生活史的宝贵材... 孤本稿本《蕉阴补读庐诗稿》是清末浙江温岭籍诗人兼学者林丙恭的遗著。这是一部独具文学、文献、版本价值的著作,不仅是林氏本人诗歌创作业绩的集中反映,也是考察清末民初温岭乃至整个台州地区文学社团治动以及社会经济生活史的宝贵材料,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丙恭 蕉阴补读稿 文献 地方志
下载PDF
孤本稿本《蕉阴补读庐诗稿》考述
3
作者 钱汝平 《嘉兴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96-101,共6页
孤本稿本《蕉阴补读庐诗稿》是清末浙江温岭籍诗人兼学者林丙恭的遗著。这是一部具有文学、文献、版本价值的著作,不仅是林氏本人诗歌创作业绩的集中反映,也是考察清末民初温岭乃至整个台州地区文学社团治动以及社会经济生活史的宝贵材... 孤本稿本《蕉阴补读庐诗稿》是清末浙江温岭籍诗人兼学者林丙恭的遗著。这是一部具有文学、文献、版本价值的著作,不仅是林氏本人诗歌创作业绩的集中反映,也是考察清末民初温岭乃至整个台州地区文学社团治动以及社会经济生活史的宝贵材料,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丙恭 《蕉阴补读稿》 文献 地方志
下载PDF
《宁静庐诗稿》史料钩沉
4
作者 曙祥 《中国佛学》 2013年第1期86-99,共14页
《宁静庐诗稿》作者湖南宁乡县人邹可权,一生经历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末在辽宁从军,骑兵出身,后游宦浙江三十年之久,历任江苏东海及浙江省诸暨、桐乡等县行政长官,后于南京国民党军委会任秘书,与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均有交往。... 《宁静庐诗稿》作者湖南宁乡县人邹可权,一生经历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末在辽宁从军,骑兵出身,后游宦浙江三十年之久,历任江苏东海及浙江省诸暨、桐乡等县行政长官,后于南京国民党军委会任秘书,与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均有交往。邹可权的生平鲜为人知,但他的《宁静庐诗稿》中记载了自己的许多经历,所以本文通过仔细阅读《宁静庐诗稿》,梳理出邹可权的大概生平。在《宁静庐诗稿》中,很多内容可以作为佛教史料来看待,关于具体地点的有宁乡回龙山白云寺、宁乡沩山密印寺、宁乡狮子山青托仑荒寺、宁乡西关附近某寺及观音井、浙江天目山、杭州海潮寺,关于人物的有白云寺僧惠敏上人、白云寺住持罘月上人、在白云寺为僧人教课的佛教信徒扬州刘蛰公、浙江天目山退居方丈归元上人,这些内容对于民国时期佛教史的研究及有关寺院历史寺志的整理很有参考价值,这些内容在本文中得以整理汇聚一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静稿 邹可权 生平 佛教 史料
下载PDF
梁披云与《雪庐诗稿》
5
作者 许在全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1994年第1期1-3,共3页
梁披云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有半个世纪的春秋,为了发展教育事业,他不遗余力,四处奔波,竭心尽虑,培养了不少英才,桃李播满天下。他既是诗人,又是书法家。他的《雪庐诗稿》在澳门出版,书讯传来,家乡人民无不欢欣雀跃,奔走相告;无不争相传... 梁披云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有半个世纪的春秋,为了发展教育事业,他不遗余力,四处奔波,竭心尽虑,培养了不少英才,桃李播满天下。他既是诗人,又是书法家。他的《雪庐诗稿》在澳门出版,书讯传来,家乡人民无不欢欣雀跃,奔走相告;无不争相传阅,交相赞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稿 戏答元珍 家乡人民 争相传阅 未除豪气 吴钩 万里风云 武担
下载PDF
觉庐诗稿三首
6
作者 释谦牧 《广东佛教》 2000年第5期74-74,共1页
关键词 《觉稿三首》 中国 当代 释谦牧
全文增补中
新见顾太清佚文《有此庐诗钞序》考释
7
作者 任群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4年第1期298-310,共13页
《有此庐诗钞序》是顾太清为女诗人金孝维诗集所作的序言。这篇文章未见于传世的《天游阁集》《东海渔歌》等集中,是一篇佚文,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顾太清的古文创作能力,也为揭示她与秀水钱氏家族的文学交游提供了... 《有此庐诗钞序》是顾太清为女诗人金孝维诗集所作的序言。这篇文章未见于传世的《天游阁集》《东海渔歌》等集中,是一篇佚文,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顾太清的古文创作能力,也为揭示她与秀水钱氏家族的文学交游提供了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太清 《有此钞序》 李介祉 秀水钱氏
原文传递
“走向火线”的青春史诗——论著名澳门老诗人梁披云的《新诗一帙》
8
作者 阮温凌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57-62,共6页
澳门老诗人于《雪庐诗稿》再出新声 ,高唱了“走向火线”的典型诗篇“新诗一帙”,融进了“忧生念乱”的人生感受和献身革命的悲壮情怀 ,以独标一帜的艺术风格塑造了世纪初期一代中国革命青年救国救民的光辉形象 。
关键词 《雪稿》 “新一帙” 青春史 心灵剖白 艺术风格
下载PDF
近现代文人胡朝梁交游、创作及翻译考述
9
作者 廖太燕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48-54,共7页
胡朝梁是近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人物。他身处传统与现代的转型之际,交游涵括当时著名的新旧知识分子;他以诗为命,欲凭诗歌书写安身立命、赓续传统;他又精通外语,有合译或自译作品传世。同时,他还刊出过几种富含现代意识的小说。对他个人... 胡朝梁是近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人物。他身处传统与现代的转型之际,交游涵括当时著名的新旧知识分子;他以诗为命,欲凭诗歌书写安身立命、赓续传统;他又精通外语,有合译或自译作品传世。同时,他还刊出过几种富含现代意识的小说。对他个人及其作品加以研究有助于深挖江西的文化资源,拓宽区域文化研究的视域,而经由对其行为、心迹和认知等层面的解读可以在进入近现代文学场的基础上明晰中国文学古今嬗变的履迹和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朝梁 交游 诗庐 翻译 “译+创”类小说
下载PDF
吴昌硕迁居上海年代考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民先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1986年第2期88-90,共3页
先曾祖吴昌硕先生究竟何时从苏州迁往上海,研究家们看法不尽一致。海内外议论较多的是六十八岁、六十九岁迁居上海之说。潘德熙、童衍方在《吴昌硕年表》中说:“一九一一年宣统三年辛亥六十八岁自苏州迁沪定居。”(《书法》1984年五期27... 先曾祖吴昌硕先生究竟何时从苏州迁往上海,研究家们看法不尽一致。海内外议论较多的是六十八岁、六十九岁迁居上海之说。潘德熙、童衍方在《吴昌硕年表》中说:“一九一一年宣统三年辛亥六十八岁自苏州迁沪定居。”(《书法》1984年五期27页)日本美术史论家鹤田武良在《吴昌硕评传》中说:“翌年,民国元年(1912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昌硕 美术史论家 童衍方 民国元年 中说 尺书 别存 任伯年 日本美术史
下载PDF
吴昌硕
11
作者 张杭生 《浙江档案》 1988年第3期24-25,共2页
吴昌硕,名俊卿,字昌硕、仓石,号缶庐、苦铁等,他诗、书、画印无不兼能并擅,是我国近代史上书画篆刻的一代宗师。 吴昌硕1844年诞生于浙江安吉县鄣吴村,父亲吴辛甲,是清咸丰辛亥科举人,兼研究金石篆刻,还著有《半日村诗稿》;母亲万氏,是... 吴昌硕,名俊卿,字昌硕、仓石,号缶庐、苦铁等,他诗、书、画印无不兼能并擅,是我国近代史上书画篆刻的一代宗师。 吴昌硕1844年诞生于浙江安吉县鄣吴村,父亲吴辛甲,是清咸丰辛亥科举人,兼研究金石篆刻,还著有《半日村诗稿》;母亲万氏,是孝邑副贡生——杰公之女,识字贤淑。吴昌硕六岁时由其父启蒙识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昌硕 书画篆刻 一代宗师 吴辛 稿 陈师曾 潘天寿 王一亭 任伯年
下载PDF
崔士元《雪庐诗草》及其主要艺术特色
12
作者 宋素芹 《学周刊(上旬)》 2015年第7期235-235,共1页
崔士元,清代著名诗人、画家,著有《雪庐诗草》和《鸥影诗录》,为献县咸同间诗人的领军人物。崔士元事亲至孝,交游广泛;诗追盛唐,有温(庭筠)李(贺)之风;以诗入画,善用白描,喜为组诗,富有田园风格,为诗数量众多;是早期睁眼看世界的人。
关键词 崔士元 艺术特色
原文传递
别创诗界的黄遵宪 被引量:3
13
作者 关爱和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2-133,共12页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在亘古未有的社会变革中,选择“诗外有事,诗中有人”的诗学路径,力主以今人所见之理,所历之境,所遭之时势入诗,为了无生气的诗坛吹嘘进若干时代与生命的气息;在近代古今中外新旧杂陈的文化矩阵中,...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在亘古未有的社会变革中,选择“诗外有事,诗中有人”的诗学路径,力主以今人所见之理,所历之境,所遭之时势入诗,为了无生气的诗坛吹嘘进若干时代与生命的气息;在近代古今中外新旧杂陈的文化矩阵中,自觉调整自己的认识和心态,以兼容宏通的气度,致力于古典诗学传统的现代转换;穿越诗坛复古拟古的迷雾,以“我手写我口”的胆识和倡言,昭示并身体力行于诗体、诗歌语言变革创新之路。一生以“别创诗界”自期的黄遵宪,因此而成为中国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历史过程中一位承先启后的探索者和开拓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遵宪 界革命 中国近代 社会变革 现代转换 学传统 变革创新 歌语言 历史过程 中国 开拓者 探索者 古典 自觉 拟古 复古
原文传递
吴昌硕诗文事略
14
作者 李庶田 《东方艺术》 2014年第24期8-37,共30页
吴昌硕,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夏历八月初一生于浙江安吉县。初名俊,字仓石,后改为昌硕,七十后以字行。尝自署缶庐、苦铁、破荷亭长、大聋等。民国十六年(1927)十一月初六日卒于上海去驻随缘室,享寿八十有四。吴昌硕是二十世纪初... 吴昌硕,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夏历八月初一生于浙江安吉县。初名俊,字仓石,后改为昌硕,七十后以字行。尝自署缶庐、苦铁、破荷亭长、大聋等。民国十六年(1927)十一月初六日卒于上海去驻随缘室,享寿八十有四。吴昌硕是二十世纪初一位伟大的书画篆刻大师,他不仅把文人画的优秀传统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在光宣诗坛亦是鼎鼎独立的一面大旗。吴昌硕的诗集,前后所刻,恐有多次。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开始刊印他的诗集《缶庐诗》,初录铅椠,历劫烽火,已是几同孤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昌硕 书画篆刻 刘承干 破荷 以字行 浙江安吉 别存 铅椠 光绪十五年
原文传递
鲍照与佛教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艳 《古籍研究》 2009年第Z1期105-111,共7页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至南北朝尤为兴盛,南朝帝王及一般文人学士大都崇信佛教,与佛教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他们思想上、文学创作上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影响。学者关注较多的一向是与佛教渊源较深的谢灵运、颜延之,沈约等人,相对而言...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至南北朝尤为兴盛,南朝帝王及一般文人学士大都崇信佛教,与佛教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他们思想上、文学创作上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影响。学者关注较多的一向是与佛教渊源较深的谢灵运、颜延之,沈约等人,相对而言,生活在南朝刘宋时期的大文人鲍照与佛教关系不是很密切,尽管后人对他的研究已经涉足多个方面,却唯独很少关注他与佛教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刘宋 创作思想 文学创作 南朝文 惠休 山东林杂 玩月城西门廨中 蒿里行 艳情 《高僧传》
原文传递
“东风引——荣宝斋当代名家书法邀请展”序言
16
作者 范存刚 《荣宝斋》 2017年第2期174-191,共18页
书法,作为一种极具中国文化气质类型的民族艺术形式,对于当代社会而言更像一个“旧家子”。它孕育在故国文化的梦影韶光里,而今天它又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它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因素因为应用的退场而渐至浇漓。随之而来的便是其... 书法,作为一种极具中国文化气质类型的民族艺术形式,对于当代社会而言更像一个“旧家子”。它孕育在故国文化的梦影韶光里,而今天它又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它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因素因为应用的退场而渐至浇漓。随之而来的便是其视觉意义的过分突显与强化。它所带来的影响便是远离了涵融大雅的“书道”传统,开启了以视觉体验为核心的“艺术”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名家 书道 视觉体验 艺术形式 分突 中国文化 刘正成 宋雨桂 论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