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白沙哲学中的诗性本体 被引量:3
1
作者 苟小泉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6-130,共5页
陈白沙本体论哲学强调的“自然”特征,根本上是为了指向本原,在本原的“自然”中获取“自得”的感应,从而透出“虚明静一”之心的感应性的诗性本体来。如何由“自然”求“自得”,白沙没有按照朱学路径,而是通过独特的“静坐”工夫的实践... 陈白沙本体论哲学强调的“自然”特征,根本上是为了指向本原,在本原的“自然”中获取“自得”的感应,从而透出“虚明静一”之心的感应性的诗性本体来。如何由“自然”求“自得”,白沙没有按照朱学路径,而是通过独特的“静坐”工夫的实践,“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对此心层层剥离,层层提升,最终透现“虚明静一”之心,敲开了“自得”之门,完成了对“诗心”之培养,从而成就一诗性本体来。白沙通过感应性的诗性本体,以“诗心”感物,便无不是鸢飞鱼跃。“鸢鱼”境界,即是诗性本体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本体 自然 自得 静坐 鸢鱼
下载PDF
中国哲学的诗性本体论 被引量:3
2
作者 劳承万 《泰山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7-22,共6页
 中国的"诗性智慧"不仅表现于诗的现象世界中,而且还直接表现在中国哲学的源头和深层结构中。中国境界形而上学的最后完成,并不在哲学学说中,而是在艺术———审美学说中。大凡中国的伟大诗人、词人,在其诗词背后,均可发见...  中国的"诗性智慧"不仅表现于诗的现象世界中,而且还直接表现在中国哲学的源头和深层结构中。中国境界形而上学的最后完成,并不在哲学学说中,而是在艺术———审美学说中。大凡中国的伟大诗人、词人,在其诗词背后,均可发见深邃、厚重的哲学意识与形上的哲学境界。"中国哲学诗性本体论"是一种"象征性的思维方式(一种体验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诗性本体 哲学意识 审美 诗歌 意识体系
下载PDF
审美文化诗性本体略论
3
作者 杨 林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28-30,41,共4页
诗性精神是审美文化的灵魂,它的基本内涵包括本体性、融合性、超逸性、情感性和自然性五个方面。在“后现代文化” 中,诗性精神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更要求我们在新的文化背景下重新认识与积极弘扬诗性精神。
关键词 审美文化 诗性本体 自然性 后现代文化 诗性精神 本体 融合性 超逸性 情感性
下载PDF
走出诗学理论两大误区(续完)——兼论意象表现是诗性本体
4
作者 陶型传 《中文自学指导》 2000年第2期2-6,共5页
二把诗词的思想情感内容当作诗性本体,这是一个普遍观念。既然创作主体是为了表现一定的思想情感内容而创作,那么,鉴赏主体则是为了得到这个思想情感内容而鉴赏,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于是,作品的思想情感内容就被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关键词 诗学理论 意象表现 诗性本体 误区
下载PDF
走出诗学理论两大误区——兼论意象表现是诗性本体
5
作者 陶型传 《中文自学指导》 2000年第1期6-10,共5页
诗词理论研究至今没有突破性建树,直接原因在于人们始终未能认准诗词的诗性本体,因而诸多探索都'短路'于论理着眼点的偏差。一般说来,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而文学艺术则是人类对自身内在生命律动的表现。表现,是人的内... 诗词理论研究至今没有突破性建树,直接原因在于人们始终未能认准诗词的诗性本体,因而诸多探索都'短路'于论理着眼点的偏差。一般说来,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而文学艺术则是人类对自身内在生命律动的表现。表现,是人的内在生命律动的外在可感知性表征和显现。广义而言,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表现,只不过有的侧重于再现性表现,有的侧重于渲泄性表现。再现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理论 诗性本体 误区 语言艺术
下载PDF
释“意象”(上)——中国诗学的生命形态论 被引量:18
6
作者 陈伯海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63-169,共7页
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象”范畴导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玄理之“象”与人文之“象”,经六朝挚虞、陆机、刘勰诸人的努力转变为文学审美意象,至唐代更演化出诗歌“兴象”。“意象”作为审美者意匠经营之“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其生成... 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象”范畴导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玄理之“象”与人文之“象”,经六朝挚虞、陆机、刘勰诸人的努力转变为文学审美意象,至唐代更演化出诗歌“兴象”。“意象”作为审美者意匠经营之“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其生成途径有“寓目辄书”和“假象见意”两大类型,构造原则当为“意与象合”。“兴象”则更强调情意对物象的超越,即由“象内”向着“象外”境界的拓展。从“情志”到“意象”再到“象外之象”(意境),形成诗歌创作活动的生命流程,“意象”实居于这一流程的中端。意象问题成为中西诗学的一个交会点,但我们民族视意象为“天人合一”理念下的诗性生命本体,同西方人的艺象观之间又有许多实质性的差异,可供比照与相互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立象尽意 兴在象外 诗性生命本体
下载PDF
释“意象”(下)——中国诗学的生命形态论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伯海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1-116,共6页
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象”范畴导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玄理之“象”与人文之“象”,经六朝挚虞、陆机、刘勰诸人的努力转变为文学审美意象,至唐代更演化出诗歌“兴象”。“意象”作为审美者意匠经营之“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其生成... 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象”范畴导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玄理之“象”与人文之“象”,经六朝挚虞、陆机、刘勰诸人的努力转变为文学审美意象,至唐代更演化出诗歌“兴象”。“意象”作为审美者意匠经营之“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其生成途径有“寓目辄书”和“假象见意”两大类型,构造原则当为“意与象合”。“兴象”则更强调情意对物象的超越,即由“象内”向着“象外”境界的拓展。从“情志”到“意象”再到“象外之象”(意境),形成诗歌创作活动的生命流程,“意象”实居于这一流程的中端。意象问题成为中西诗学的一个交会点,但我们民族视意象为“天人合一”理念下的诗性生命本体,同西方人的艺象观之间又有许多实质性的差异,可供比照与相互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立象尽意 兴在象外 诗性生命本体
下载PDF
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后马克思哲学”转向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怀玉 海悟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26,共9页
列斐伏尔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后马克思哲学思潮”的不自觉推动者:他首先赋予马克思哲学一种“诗性实践的本体论”视域,从而架空了物质生产实践概念;其次,他试图瓦解马克思“物质生产第一性”的基本... 列斐伏尔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后马克思哲学思潮”的不自觉推动者:他首先赋予马克思哲学一种“诗性实践的本体论”视域,从而架空了物质生产实践概念;其次,他试图瓦解马克思“物质生产第一性”的基本叙事逻辑,提出“消费引导型科层制社会”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概念;在其晚年,他把社会历史辩证法改造成所谓“空间化本体论”,这实际上是把历史辩证法“空间化”的“后现代转向”。但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坚守着马克思的政治信仰与哲学理论基本底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后马克思哲学 诗性实践本体 空间化本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