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挣扎与救赎——《桥溪庄》的另类拷问及诗性解读
1
作者 孙建芳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25-26,共2页
发表于《当代》2005年第一期的《桥溪庄》,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描摹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从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到人类自身面临的灭绝性灾难,从形形色色的性病到男女两性的不孕不育及生活本身的荒谬绝伦。荒诞中的人们努力挣扎,渴望救赎,渴... 发表于《当代》2005年第一期的《桥溪庄》,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描摹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从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到人类自身面临的灭绝性灾难,从形形色色的性病到男女两性的不孕不育及生活本身的荒谬绝伦。荒诞中的人们努力挣扎,渴望救赎,渴望“诗意地栖居”,所以就有了对文本的另类拷问和诗性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溪庄》 挣扎 赎救 另类拷问 诗性解读
下载PDF
基于诗性解读的《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思路
2
作者 孙利峰 《中学教学参考》 2020年第13期15-16,共2页
从文体特征看,《项脊轩志》这一文言散文名篇呈现出明显的诗性特征。从文学本体论层面看,《项脊轩志》具备诗性精神。基于诗性解读,文章提出了《项脊轩志》的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词 《项脊轩志》 诗性解读 教学设计
下载PDF
论蒋和森《红楼梦论稿》对《红楼梦》的诗性解读
3
作者 彭文雅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红楼梦论稿》于上世纪50年代问世以后,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反响,至今长盛不衰。其散文化的写作风格,丰富多样的表达技巧,彰显人性之美的阐述和分析,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文学评论方式。可以说,《红楼梦论稿》体现了古代文论的诗性传统... 《红楼梦论稿》于上世纪50年代问世以后,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反响,至今长盛不衰。其散文化的写作风格,丰富多样的表达技巧,彰显人性之美的阐述和分析,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文学评论方式。可以说,《红楼梦论稿》体现了古代文论的诗性传统,展示了鲜明的诗性色彩。本文从从语言风格、思维方式、审美体验三个角度对《红楼梦论稿》的诗性特征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论稿》 《红楼梦》 诗性解读
下载PDF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被引量:16
4
作者 徐岱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34-39,共6页
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一样拥有创造性。对这个问题有意无意的忽视导致审美批评的沦落。从诗性解释学来看,把握审美批评的创造性的关键,在于把握文本信息的“解说”与艺术语义的“解读”的区分。
关键词 创造性批评 审美批评 文本解说 诗性解读
下载PDF
游子与旷野的诗学--《土地的誓言》解读
5
作者 袁继平 《中学语文》 2022年第26期59-61,共3页
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将粗犷的地域写真、细腻的诗意抒情融为一体,突出体现一种原始的“诗性”。这种“诗性”不仅来源于端木蕻良质朴深沉的语言风格,还与其被迫远离故土、孤独流浪的人生轨迹有着深刻的关联。本文在知性的基础上... 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将粗犷的地域写真、细腻的诗意抒情融为一体,突出体现一种原始的“诗性”。这种“诗性”不仅来源于端木蕻良质朴深沉的语言风格,还与其被迫远离故土、孤独流浪的人生轨迹有着深刻的关联。本文在知性的基础上分析《土地的誓言》,应用文艺批评法对《土地的誓言》中的诗性言语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的誓言》 诗性解读 深沉抗争
下载PDF
汉唐“白虹贯日”解释范式之转变及其文化记忆
6
作者 张月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9-108,共10页
“白虹贯日”的解读几经范式演变。先民记录白虹贯日为自然天象,到战国时期视其为政治禁忌,汉代从伦理角度进行比附、影射,六朝时期因社会动荡而将其比附为政治兵象,再到唐朝对其进行诗性阐释。从先秦到唐,“白虹贯日”解读范式的转变... “白虹贯日”的解读几经范式演变。先民记录白虹贯日为自然天象,到战国时期视其为政治禁忌,汉代从伦理角度进行比附、影射,六朝时期因社会动荡而将其比附为政治兵象,再到唐朝对其进行诗性阐释。从先秦到唐,“白虹贯日”解读范式的转变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忆与文学特征,其间它也逐渐与广泛流传的荆轲刺秦王故事相联系,呈现出不同的文化解读。在唐代诗人笔下,荆轲刺秦王、白虹贯日在精诚、复仇和壮志豪情等方面成为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的象征,体现了蓬勃时代的青春力量。然而,安史之乱后,皇权政治式微,白虹贯日再度成为禁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虹贯日 荆轲刺秦王 少年精神 伦理比附 诗性解读
下载PDF
诗性的解读——西方经典与文学教育举隅
7
作者 蒋承勇 《东吴学术》 2022年第2期75-83,共9页
西方文学经典的解读,应致力于开掘其间的人性意蕴,使文学教育在“人性体悟”与“诗性解读”中让学生更有效地接受审美与人文的熏陶,这也是西方文学研究者需要深度思考的方法论问题。古希腊文学与希伯来文学经典中,“人的起源”的神话都... 西方文学经典的解读,应致力于开掘其间的人性意蕴,使文学教育在“人性体悟”与“诗性解读”中让学生更有效地接受审美与人文的熏陶,这也是西方文学研究者需要深度思考的方法论问题。古希腊文学与希伯来文学经典中,“人的起源”的神话都隐含了人性理解的原始形态,是原始初民对人性善恶本质的诗意理解与表达;个体本位、个人主义与群体本位、博爱主义,体现了“两希”文学传统对人性理解与表述的双向互补,也构成了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基本价值核心。《巴黎圣母院》揭示了宗教环境里人性的压抑与复杂,表现了对宗教生活合理性的质疑。《玩偶之家》所讨论的问题已由一般的“社会问题”超越为更具革命性的“人”的解放问题,这是“易卜生主义”在文化哲学内涵上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学 文学经典 文学教育 人性意蕴 诗性解读
原文传递
蔡明老师“诗歌素描写作探讨”的分析与思考
8
作者 陈星 《成才之路》 2015年第19期87-87,共1页
语文特级教师蔡明执教了一堂“诗歌素描写作”指导课,这节课抓准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全新的关联点,探索了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体现了智能培养和人文熏陶两种价值取向的有机融合.文章对此进行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 素描写作 诗性解读 教学内容重构 智能培养 人文熏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