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体化时代的文化拯救与诗意信仰——小岸小说创作论 被引量:2
1
作者 金春平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160-165,共6页
主流文化空间由乡村向城市的转型,在突破社群化时代的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的同时,个体之人成为碎片化时代的存在状态。现代性在完成了对人的个体化启蒙和形塑的同时,都市个体之人却陷入了价值坍塌的文化虚空境地。小岸的小说在敏锐地捕... 主流文化空间由乡村向城市的转型,在突破社群化时代的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的同时,个体之人成为碎片化时代的存在状态。现代性在完成了对人的个体化启蒙和形塑的同时,都市个体之人却陷入了价值坍塌的文化虚空境地。小岸的小说在敏锐地捕捉到当代个体之人精神困境的同时,也试图借用"传统文化"和"乡土伦理"的现代创造性转换,进行生存与信仰的救赎,由此也开创了城市文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岸 个体化 文化拯救 诗意信仰
下载PDF
个体化时代的文化拯救与诗意信仰——小岸小说创作论 被引量:2
2
作者 金春平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56-61,共6页
主流文化空间由乡村向城市的转型,在突破社群化时代的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的同时,个体之人成为碎片化时代的存在状态;现代性在完成了对人的个体化启蒙和形塑的同时,都市个体之人却陷入了价值坍塌的文化虚空境地。小岸的小说在敏锐地捕捉... 主流文化空间由乡村向城市的转型,在突破社群化时代的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的同时,个体之人成为碎片化时代的存在状态;现代性在完成了对人的个体化启蒙和形塑的同时,都市个体之人却陷入了价值坍塌的文化虚空境地。小岸的小说在敏锐地捕捉到当代个体之人精神困境的同时,也试图借用"传统文化"和"乡土伦理"的现代创造性转换,进行生存与信仰的救赎,由此也开创了城市文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 文化拯救 诗意信仰
下载PDF
《堡垒》:事实逻辑与信仰诗意相交融的视听景观建构
3
作者 何晓军 刘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43-146,共4页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而拍摄的红色电影《堡垒》于2023年12月16日在毛主席的家乡韶山首映。电影《堡垒》坚持以“红色人物”为依托进行主角形象塑造,遵循以“红色史实”为基础的事实叙事逻辑,践行以“红色信仰”为底色的诗意主...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而拍摄的红色电影《堡垒》于2023年12月16日在毛主席的家乡韶山首映。电影《堡垒》坚持以“红色人物”为依托进行主角形象塑造,遵循以“红色史实”为基础的事实叙事逻辑,践行以“红色信仰”为底色的诗意主题表达,在视听景观的建构上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创新性的表现手段融于一体,成功实现了事实逻辑与信仰诗意相交融的视听景观建构,它既为新时代党员重温入党初心和使命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思考,又为新主流电影在新时代如何做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工作展开了有益探索,是一部电影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堡垒》 现实主义 事实叙事 信仰诗意
下载PDF
徐志摩的诗:诗化生活的分行抒写?
4
作者 杨四平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3-19,共7页
从并非单纯的诗意信仰、中国现代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从浪漫派到恶魔派和创格的新诗等四个方面来认识徐志摩复杂的思想性格,得出他不仅是浪漫派诗人而且还是恶魔派诗人,他是通过分行的抒写和对“音节化”的追求来创格中国新诗并力... 从并非单纯的诗意信仰、中国现代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从浪漫派到恶魔派和创格的新诗等四个方面来认识徐志摩复杂的思想性格,得出他不仅是浪漫派诗人而且还是恶魔派诗人,他是通过分行的抒写和对“音节化”的追求来创格中国新诗并力救时弊的,其思想之自然流露与形式之格律约束之间存在悖论与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新诗 诗意信仰 分行抒写 浪漫派 恶魔派 音节化 创格 思想性格
下载PDF
诗学视域的拓展与跨文化的汇通——评丁来先教授新著《信仰的诗意及存在的复归》
5
作者 徐放鸣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19年第2期525-532,共8页
在学术研究逐渐倾向于微观的、有限范围话语建构的当下现实中,丁来先教授以学识渊博、涉猎极广的哲学家风范,用几近绝望的努力打通了古今、中外与时空的种种阈限,思考和追问"人的存在价值"。作者之整体性和超越性思考和追问,... 在学术研究逐渐倾向于微观的、有限范围话语建构的当下现实中,丁来先教授以学识渊博、涉猎极广的哲学家风范,用几近绝望的努力打通了古今、中外与时空的种种阈限,思考和追问"人的存在价值"。作者之整体性和超越性思考和追问,首先围绕一个"人与未来智能机器人的区分"新坐标延展,架构了"信仰一存在—诗意"的复归路线,以融通古今中外的"大存在观"阐述了具有超验性特征的美学观念。从诗学领域来看,作者所标举的"信仰诗意学"是面向"神性—精神原型"展开的,并立足内在的实践观念,将诗意性存在指向人类存在之核心实践(体验)的精华、指向人的有价值的深度体验。在本质主义和理想主义不断异化的当下,作者针对后现代时期人类生存的现实状况提出了"信仰—存在—诗意"的理论架构和实践路径,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来先 信仰诗意及存在的复归》 诗学视域拓展 跨文化汇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