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筝曲《远清秋》的形式结构与诗意内涵分析
1
作者 林浦凤 《福建艺术》 2023年第9期37-39,共3页
中国自古有悲秋的文化传统,诗圣杜甫更是在《登高》里喟叹:“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是因为秋天的季节草木由盛转衰,世间景物呈现萧索之态,容易引发人们伤感、失落的情感共鸣。文人的情绪比较细腻敏感,若彼时恰逢人生失意、别离等坎坷经历... 中国自古有悲秋的文化传统,诗圣杜甫更是在《登高》里喟叹:“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是因为秋天的季节草木由盛转衰,世间景物呈现萧索之态,容易引发人们伤感、失落的情感共鸣。文人的情绪比较细腻敏感,若彼时恰逢人生失意、别离等坎坷经历,产生的悲愁之情就会进一步叠加放大,形成汹涌之势,进而诉诸文字以抒发。《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其中悲秋文化的典型代表,风流才子柳永用极致唯美的笔法写尽离愁别绪,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时光流转千年,又值秋意浓愁,毕业在即的作曲家谢鹏与演奏家赵洁楠思绪万千,因《雨霖铃·寒蝉凄切》有感而发,共同打造了这首古筝协奏曲《远清秋》,将其悲情故事由前尘宋朝引入现代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圣杜甫 雨霖铃 《登高》 诗意内涵 悲秋 坎坷经历 柳永 情感共鸣
下载PDF
论杜甫诗歌中的地理空间转换及其诗意内涵——以陇右和巴蜀时期诗歌为例
2
作者 刘晓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第8期32-35,共4页
杜甫诗歌中存在频繁的地理空间转换现象,表现为:在同一时间维度内将"此在"和"彼在"的地理空间进行对举,强调彼此相隔之远;纳入时间因素,将"现在"和"过去"的空间融入同一首诗,以今昔对比暗示盛... 杜甫诗歌中存在频繁的地理空间转换现象,表现为:在同一时间维度内将"此在"和"彼在"的地理空间进行对举,强调彼此相隔之远;纳入时间因素,将"现在"和"过去"的空间融入同一首诗,以今昔对比暗示盛衰叹怀;借助地理空间的切换映射其隐秘的精神空间,这些都与诗歌内涵的表达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诗歌 地理空间 空间转换 诗意内涵
下载PDF
浪游情怀和仁侠精神的诗学建构 --郑愁予诗歌诗意内涵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1
3
作者 黄静姝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05-110,共6页
台湾诗人郑愁予用现代诗歌表达诗人复杂的生活感受和人生体验,其诗歌呈现出浪游情怀和仁侠精神完美结合的诗性特点。复杂的人生经历、特殊的历史时代、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以及个性独具的人文情怀是郑愁予诗歌浪游情怀与仁侠精神形成的... 台湾诗人郑愁予用现代诗歌表达诗人复杂的生活感受和人生体验,其诗歌呈现出浪游情怀和仁侠精神完美结合的诗性特点。复杂的人生经历、特殊的历史时代、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以及个性独具的人文情怀是郑愁予诗歌浪游情怀与仁侠精神形成的原因。诗人借古典诗学传统通过物我相融的意象、富有张力的语言及精致巧妙的结构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诉求和情感体验,借浪游情怀和仁侠精神表现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人生理想与人格品质,寄托对故国乡土深沉的怀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愁予 浪游情怀 仁侠精神 诗意内涵 文化阐释
下载PDF
“此在”之景与“彼在”之意的诗学建构--赵兴高《祁连山的云》诗意内涵的文化阐释
4
作者 黄静姝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69-74,共6页
西部诗人赵兴高的诗歌植根于西部,描摹表现西部,渗透着一种基于文化意识的思索和探寻,展现出诗人个性独具的内心世界和美学追求。他的诗歌《祁连山的云》呈现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鲜明的现代诗情交错共存的诗美建构,表现“此在”的西部风... 西部诗人赵兴高的诗歌植根于西部,描摹表现西部,渗透着一种基于文化意识的思索和探寻,展现出诗人个性独具的内心世界和美学追求。他的诗歌《祁连山的云》呈现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鲜明的现代诗情交错共存的诗美建构,表现“此在”的西部风貌和特质,寻绎“彼在”的河西历史和精神,揭示诗人灵魂深处对生存环境深沉的爱恋和永恒的追忆,通过诗化的手法再现或者复原并赋予某种生命力,以一种精神的象征关涉面对现实与普通生命的诗歌理性,折射出极强的文化寻根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兴高 西部风貌 历史文化 诗意内涵 诗学阐释
下载PDF
隐喻:鲁迅小说的诗意内涵
5
作者 李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58-61,共4页
叙事学认为 ,隐喻和转喻是两种不同的文本构成方式 ,它们也可以用来区分诗歌和散文。一般认为诗歌是隐喻的 ,而散文是转喻的。但二者又不是截然分开的 ,在抒情性较强的小说作品中 ,常常运用隐喻来构造诗意 ,丰富文本的诗意内涵。鲁迅的... 叙事学认为 ,隐喻和转喻是两种不同的文本构成方式 ,它们也可以用来区分诗歌和散文。一般认为诗歌是隐喻的 ,而散文是转喻的。但二者又不是截然分开的 ,在抒情性较强的小说作品中 ,常常运用隐喻来构造诗意 ,丰富文本的诗意内涵。鲁迅的小说 ,尤其是那些着重用于自我分析的小说 ,正是大量运用隐喻的方式构造意象 ,蕴含着浓郁的诗意 ,显示出强烈的抒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小说 隐喻 诗意内涵 抒情性 意象
下载PDF
浅谈《社戏》三组物象的诗意内涵
6
作者 王在恩 《语文学习》 2024年第5期51-53,共3页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在一部叙述作品中,任何物件都总是神奇的。”[1]以此观照鲁迅先生的《社戏》,可以感受到其中“物件”的神奇。《社戏》中有哪些“物件”(也就是物象)呢?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组:“船和河”为核心的一组,“月和村...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在一部叙述作品中,任何物件都总是神奇的。”[1]以此观照鲁迅先生的《社戏》,可以感受到其中“物件”的神奇。《社戏》中有哪些“物件”(也就是物象)呢?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组:“船和河”为核心的一组,“月和村”为核心的一组,“豆和戏”为核心的一组。这三组物象,都不同程度地被鲁迅先生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也就是把这些“物象”不同程度地意象化了。这些物象负载着小说人物的命运、小说的要旨,也负载着这篇诗化小说的深刻意蕴。这三组物象在小说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艺术整体。下面笔者就试着解读这三组物象的诗意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维诺 诗意内涵 诗化小说 意象化 《社戏》 鲁迅先生 深刻意蕴 人物的命运
原文传递
诗意内涵 清雅韵味——记“华风弦韵胡志平二胡独奏音乐会” 被引量:3
7
作者 王艺 《人民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33,共2页
2013年6月30日晚,"华风弦韵"胡志平二胡独奏音乐会在武汉琴台音乐厅上演。这场精彩的二胡音乐会是武汉琴台音乐厅2013年隆重推出的"华夏民族风——民乐精粹系列音乐会"的一个亮点。胡志平是一位集二胡演奏、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 2013年6月30日晚,"华风弦韵"胡志平二胡独奏音乐会在武汉琴台音乐厅上演。这场精彩的二胡音乐会是武汉琴台音乐厅2013年隆重推出的"华夏民族风——民乐精粹系列音乐会"的一个亮点。胡志平是一位集二胡演奏、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创作和教学于一身的学者型二胡演奏家。业内评价他的二胡演奏风格清雅细腻、质朴深邃,讲究"虚与实、静与动、雅与俗、灵动与深厚、清雅细美与浓墨重彩"的对比变化,有"静、雅、深、远"中国文人艺术的审美特点和意味。安如砺先生曾评价他的演奏风格"艺术思想和品味独特"、"犹如吹来了一股清风"~①。"华风弦韵"四个字体现了胡志平二胡独奏音乐会的基本格调,"华风"强调鲜明的中国民族音乐特色、浓郁的地方音乐风格,"弦韵"突出弦外之韵、静远清妙的内涵意味,反映出胡志平二胡演奏—以贯之的审美追求。音乐会上半场由二胡与小乐队《禅院钟声》胡志平编曲)开场,这首作品是胡志平1993年根据崔蔚林广东音乐同名乐曲以二胡与钟磐小乐队的形式编创而成,1993年由胡志平在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首演,二胡淡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胡演奏家 独奏音乐会 诗意内涵 韵味 清雅 武汉音乐学院 音乐理论研究
原文传递
“庄周梦蝶”的悲剧内涵及其哲学指归 被引量:6
8
作者 郭公民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z1期134-137,共4页
“庄周梦蝶”是《庄子》中的一则寓言,具有十分深邃的内涵。它既非是齐物论中相对主义的同质异构体,亦非是单纯的“物我同一”的审美。其对“我是谁”式的存在本体的逼问,透出人生的悲剧意识,并以一种超功利的态度超越了现实,通向人的... “庄周梦蝶”是《庄子》中的一则寓言,具有十分深邃的内涵。它既非是齐物论中相对主义的同质异构体,亦非是单纯的“物我同一”的审美。其对“我是谁”式的存在本体的逼问,透出人生的悲剧意识,并以一种超功利的态度超越了现实,通向人的诗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庄周梦蝶" 悲剧 内涵 以美启真 诗意栖居 我意识我活着
下载PDF
从转喻与隐喻看新时期小说的发展
9
作者 姚源源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27-29,共3页
从转喻与隐喻的叙事形态角度考察新时期小说的发展 ,将其分为四个时期进行分析 ,并得出结论 ,小说应在转喻与隐喻的适度融合中兼顾写实与象征 。
关键词 转喻 隐喻 叙事形态 诗意内涵 小说
下载PDF
误读在有意与无意之间
10
作者 叶橹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年第3期5-7,共3页
诗歌阅读中的“误读”,无论是读者的有意为之或无意中的“歪打正着”,指的都是读者在对诗意的理解上与作者本意不一致。之所以会发生“误读”,是因为读者从诗中读出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而以自身的联想力丰富、补充了作者的诗意... 诗歌阅读中的“误读”,无论是读者的有意为之或无意中的“歪打正着”,指的都是读者在对诗意的理解上与作者本意不一致。之所以会发生“误读”,是因为读者从诗中读出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而以自身的联想力丰富、补充了作者的诗意内涵。可以说,误读难以避免,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它应该出现在率性而为的状态之下,而不是出于无知或有知的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误读 诗意内涵
下载PDF
散文教法之管见
11
作者 司学松 《湖南教育(上旬)(A)》 2000年第6期30-30,共1页
关键词 散文教法 语言教学 结构分析 诗意内涵 散文教学 艺术散文 《风景谈》 文眼 教师 艺术结构
下载PDF
大地意象的群雕——茜子《大地奏鸣曲》拾趣
12
作者 石天河 《当代文坛》 1988年第1期44-48,共5页
从1984年秋到1987年夏,在《诗刊》、《星星》、《绿风》、《北京文学》等报刊上陆续发表的《大地奏鸣曲》,是一组十八首以大地景物为题材的大型抒情组诗。这些诗,在艺术手法上,非常明显地带有现代象征主义诗歌的特征。但它的艺术色调不... 从1984年秋到1987年夏,在《诗刊》、《星星》、《绿风》、《北京文学》等报刊上陆续发表的《大地奏鸣曲》,是一组十八首以大地景物为题材的大型抒情组诗。这些诗,在艺术手法上,非常明显地带有现代象征主义诗歌的特征。但它的艺术色调不是单一的,既有借鉴西方高度驰骋艺术幻想、纯任意象暗示的特色,又融合于中国传统托物寄情、从心取象的法式。并且,在语言表达方面,是现代生活口语与传统艺术语汇的有机构成;在诗意内涵方面,是现实心灵情味与深沉历史悲怆的浑然交织。所以,这些诗的风格是独创的,是远祧古调、近借西风的自心熔铸。这十八首诗,有不少使人为之动心豁目,因此,我想从个人兴趣的角度,来谈谈对这些诗的审美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奏鸣曲 象征主义诗歌 艺术手法 诗意内涵 现代生活 审美感受 语言表达 托物寄情 北京文学
下载PDF
英诗词法浅析
13
作者 石卫华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87-87,共1页
英诗词法浅析①石卫华英国堪称一个古老的诗歌之邦,自盎格鲁·撒克逊时代(Anglo-SaxonPeriod)的民族史诗“Be-owulf”直到十八世纪现代小说兴起之前,占主导地位的文学形式实质上就是诗歌,整个英国浪... 英诗词法浅析①石卫华英国堪称一个古老的诗歌之邦,自盎格鲁·撒克逊时代(Anglo-SaxonPeriod)的民族史诗“Be-owulf”直到十八世纪现代小说兴起之前,占主导地位的文学形式实质上就是诗歌,整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人称 盎格鲁·撒克逊 现代主义诗歌 单数形式 英国浪漫主义 诗歌词汇 英语诗歌 词法特点 诗意内涵 十八世纪
下载PDF
试论南宋院体山水画的诗意内蕴
14
作者 李艳艳 《美术文献》 2023年第11期31-33,共3页
文章从多个维度出发,在梳理南宋院体山水画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逐步梳理其构图、笔墨等手法特征,总结诗意内蕴的表达方式,凝练绘画创作规律,以帮助相关读者实现创作技法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南宋 院体山水画 诗意内涵 研究分析
原文传递
良渚古城遗迹内涵解读与当代城建美学研究
15
作者 秦洪伟 《芒种》 2015年第5期117-118,共2页
良渚古城建筑遗址、玉石文物与图案等遗存以隽永诗文般的艺术美感传达着上古先民的心造境界和人文情怀。据考古推测,良渚时期曾出现过相当水平的城郭文明和准专业艺术家。良渚时期的城郭形制、土筑祭坛、纹刻图案、盛器造型及玉石雕塑,... 良渚古城建筑遗址、玉石文物与图案等遗存以隽永诗文般的艺术美感传达着上古先民的心造境界和人文情怀。据考古推测,良渚时期曾出现过相当水平的城郭文明和准专业艺术家。良渚时期的城郭形制、土筑祭坛、纹刻图案、盛器造型及玉石雕塑,作为良渚文化的美术象征,体现了良渚时期普遍的审美需求,见证了良渚时期准设计艺术的发生。良渚古城的文化特质蕴含着解决当代城市文明、价值信仰与艺术实践的重要启示,当前我国新型特色城镇艺术建设要借鉴历史智慧,把中华优秀文化精髓与艺术特质融入我国城市人文艺术实践,并弘扬到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古城遗存 诗意内涵 准设计艺术发生 当代城建美学 中华文化智慧
原文传递
灵魂苍自之静美——试论彼埃尔·勒韦尔迪的诗
16
作者 树才 《外国文学》 1988年第6期67-67,共1页
法国诗人彼埃尔·勒韦尔迪(Pierre Reverdy,1889—1960)出生于纳尔榜,童年是在乡野里度过的,这使他一方面因领略故乡的阳光、风、大海和孤寂空阔的沙滩,从而培养起对大自然物象的敏感,另一方面也使他很早就体验到一种恐慌和骚乱的... 法国诗人彼埃尔·勒韦尔迪(Pierre Reverdy,1889—1960)出生于纳尔榜,童年是在乡野里度过的,这使他一方面因领略故乡的阳光、风、大海和孤寂空阔的沙滩,从而培养起对大自然物象的敏感,另一方面也使他很早就体验到一种恐慌和骚乱的精神状态,时刻准备着对大自然的重压进行反抗。在中学时代,他已感到对文学的饥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状态 文学 重压 自然物象 灵魂 埃尔 诗意内涵 散文诗 抒情诗 青年时代
原文传递
介绍我的导演恩师圣丹尼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佐临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9,共6页
本文回忆了作者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英国受法国导演米歇尔·圣丹尼指点的经过,突出介绍了圣丹尼不囿于自然主义,不拘泥于认定的公式,博取众家之所长,乐于从生活基础中汲取诗意与人生真谛的戏剧理念。
关键词 内涵诗意 人生真谛 意义的音乐感 即兴表演 哑剧 面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