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亚回族诗歌小说选译》出版
1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87-87,共1页
关键词 《中亚回族诗歌小说选译》 林涛 香港教育出版社 东干语
下载PDF
简析古代诗歌与小说炼字艺术
2
作者 杨国明 夏广兴 《上海海关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68-70,10,共4页
本文以为古代诗歌的炼字重在"炼意",而小说重在"传神",二者联系紧密又别具特色。
关键词 古代诗歌小说 炼字艺术
下载PDF
试论白居易诗歌的小说化倾向
3
《中国文学研究》 1996年第2期40-45,共6页
本文提出了白居易诗歌的小说化倾向这一命题,具体分析了白居易乐府类叙事诗、歌行体叙事诗和排律古体叙事诗所呈现的小说化特征,揭示了白居易诗歌小说化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 诗歌小说化倾向导夫先路
下载PDF
中国古代同性恋述略——以古代的诗歌和小说为中心 被引量:2
4
作者 熊九润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86-88,共3页
同性恋这一非主流文化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其存在长期受到主流社会的包容。同性相恋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象,它的形成既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也是社会、政治、民俗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同性恋 小说诗歌
下载PDF
浅谈托马斯·哈代小说与诗歌的共同主题
5
作者 马莉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02-103,共2页
本文通过对哈代小说和诗歌及其研究文献的分析,使读者对于哈代的小说和诗歌的共同主题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以帮助国内哈代的研究者们进一步了解哈代诗歌和小说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哈代 小说诗歌 共同主题
下载PDF
标点符号相对零形式在诗歌与小说、散文中的不同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曹石珠 《零陵学院学报》 1993年第4期49-53,共5页
诗歌中标点符号的超常用法表现为零形式和相对零形式,小说、散文中标点符号的超常用。法则主要表现为相对零形式。可见,无论诗歌,还是小说、散文,都可运用标点符号相对零形式这种标点手段。但是,诗歌中的标点符号相对零形式与小说,散文... 诗歌中标点符号的超常用法表现为零形式和相对零形式,小说、散文中标点符号的超常用。法则主要表现为相对零形式。可见,无论诗歌,还是小说、散文,都可运用标点符号相对零形式这种标点手段。但是,诗歌中的标点符号相对零形式与小说,散文中的标点符号相对零形式又存在着不同的特征。我在一篇文章中论述诗歌中标点符号相对零形式的修辞特征时,顺便提到了二者的区别,却并末进行透彻的阐述,随着对这种标点手段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诗歌中标点符号相对零形式与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点符号相对零形式 诗歌小说 散文 不同特征 形貌 修辞特征 诗行 语形 旬子 语言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小说中诗歌的功能
7
作者 霍晋峰 《蚌埠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32-36,共5页
自《论语》“不知诗,无以言”之后,诗歌就渗透进了中国人的生活,当然也包括作为叙事文学的古典小说。韵散结合的形式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特色,在内容叙事方面具有描写、抒情、评论三种功能。小说诗歌的描写功能体现在人物刻画、情节构... 自《论语》“不知诗,无以言”之后,诗歌就渗透进了中国人的生活,当然也包括作为叙事文学的古典小说。韵散结合的形式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特色,在内容叙事方面具有描写、抒情、评论三种功能。小说诗歌的描写功能体现在人物刻画、情节构建以及环境烘托三个方面,抒情功能则体现在代人物赋诗、展现作者才华以及添加娱乐性三个方面,评价功能则体现在文中作者评议以及开篇或结尾的评述两个方面。总体上说,小说诗歌影响到了小说叙事的几乎所有方面,而这种诗歌化的小说才是中国式的叙事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小说 小说诗歌 诗歌功能
下载PDF
排列格式不同其他特征皆异──论标点符号相对零形式在诗歌与小说、散文中的不同特征
8
作者 曹石珠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第2期90-94,共5页
本文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修辞特征、构成形貌的要素和修辞作用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诗歌中的标点符号相对零形式与小说、散文中的标点符号相对零形式的不同特征,认为这些不同特征都是由于排列格式的不同而形成的。
关键词 标点符号相对零形式 诗歌小说 散文 排列格式
下载PDF
浅论文学文本的风格翻译——以小说、散文、诗歌为例
9
作者 李远香 《海外英语》 2017年第21期121-122,共2页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文学理论与翻译研究不断得到深化。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研究的视角转向了文学作品的研究,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从实用功能到审美功能,文学翻译研究不断发展变化,实现了研究方向的多样化。笔者从恩师雷月梅副...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文学理论与翻译研究不断得到深化。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研究的视角转向了文学作品的研究,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从实用功能到审美功能,文学翻译研究不断发展变化,实现了研究方向的多样化。笔者从恩师雷月梅副教"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研究"(14BWW038)和郑晓岚副教授{《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思维风格的语言体现}中得到启发。发现文学风格与语言的研究有其特殊的审美与情感意义。因此,笔者从自身的兴趣和专业出发,结合自己的文学翻译实践,对文学文本(以小说、散文、诗歌为例)的风格翻译进行探讨。希望能和学者与翻译同仁相互借鉴,做到对文学文本翻译的清晰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文本风格 小说、散文诗歌翻译 风格翻译
下载PDF
新生代作家的“诗化小说”与浪漫主义情怀 被引量:2
10
作者 樊星 《学习与实践》 2006年第4期128-134,共7页
新生代作家对“诗化小说”风格的追求体现了他们对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也是浪漫主义思潮在当代继续延伸的证明。
关键词 新生代作家“诗化小说”古典诗歌传统
下载PDF
清末陕西方言的活化石——林涛教授《中亚回族陕西话研究》评介
11
作者 孙立新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28-128,共1页
关键词 《中亚回族诗歌小说选译》 陕西方言 《中亚东干语研究》 教授 林涛 宁夏人民出版社 活化石 评介
下载PDF
从黄州到澳洲,在文学的海洋中神游——欧阳昱访谈录 被引量:2
12
作者 江少川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52,共7页
欧阳昱是旅澳学者、作家、翻译家,现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思源"学者兼讲座教授。欧阳昱在与江少川的对谈中,回顾了个人的成长及创作历程,表达了作家的文学观与创作观,对小说、诗歌与双语写作都发表了独到新颖的见解,并就自己... 欧阳昱是旅澳学者、作家、翻译家,现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思源"学者兼讲座教授。欧阳昱在与江少川的对谈中,回顾了个人的成长及创作历程,表达了作家的文学观与创作观,对小说、诗歌与双语写作都发表了独到新颖的见解,并就自己的几部中英文长篇与诗集,谈到如何突破文体束缚、甚至颠覆传统写法,而力图创新的思考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访谈 欧阳昱 双语作家 文学观 小说诗歌
下载PDF
中国式ChatGPT创建的优势与约束条件 被引量:1
13
作者 易宪容 《浙江经济》 2023年第3期12-16,共5页
只有化解约束条件,创造新的环境,中国式ChatGPT创建才能够顺其自然,才能真正让通用生成式AI技术应用服务于国内大众及企业最近,ChatGPT横空出世并迅速风靡全球,让整个世界为之“意乱情迷”。人们或测试或使用ChatGPT,让它来回答各种各... 只有化解约束条件,创造新的环境,中国式ChatGPT创建才能够顺其自然,才能真正让通用生成式AI技术应用服务于国内大众及企业最近,ChatGPT横空出世并迅速风靡全球,让整个世界为之“意乱情迷”。人们或测试或使用ChatGPT,让它来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创作小说诗歌、撰写报告纲要或论文、梳理数据、编写代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其自然 GPT AI技术 应用服务 CHAT 生成式 小说诗歌 中国式
下载PDF
现代精神症候的诗性审视:论朱山坡双栖写作的互文关系
14
作者 袁香 《河池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10-15,共6页
朱山坡作为文学桂军的重要一员,其双栖写作在当代诗歌和小说领域均有一定影响。因以诗人和作家的双重身份进入创作,其诗与小说之间存在明显的互文关系,表现为诗歌小说化与小说诗化的互相关涉,题材、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也存在一致... 朱山坡作为文学桂军的重要一员,其双栖写作在当代诗歌和小说领域均有一定影响。因以诗人和作家的双重身份进入创作,其诗与小说之间存在明显的互文关系,表现为诗歌小说化与小说诗化的互相关涉,题材、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也存在一致性。文体上的自觉追求使其作品既注重现实生活的苦难书写,又不乏想象的浪漫诗意,大大增强了文本表意的丰厚度,达到现代精神症候的诗性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山坡 文体互文 诗歌小说 小说诗化 精神症候
下载PDF
走向新世界主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杜威.佛克 马王宁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1998年第6期35-37,共3页
在一个受到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日益趋同化所产生的后果威胁的世界上,为多元文化主义辩解可以得到广泛的响应。当然,作为一种与把一切拉平的表层全球化相对立的潮流,强调差异倒是颇有必要的。多元文化主义的论点已经在历史主义和文... 在一个受到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日益趋同化所产生的后果威胁的世界上,为多元文化主义辩解可以得到广泛的响应。当然,作为一种与把一切拉平的表层全球化相对立的潮流,强调差异倒是颇有必要的。多元文化主义的论点已经在历史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概念那里得到了支持,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主义 世界主义 新世界 文学审美 个体人格 文化多样性 霍米·巴巴 分离主义 利奥塔 小说诗歌
下载PDF
Poetry, Ellipsis, and Katherine Mansfield's "Special Prose"
16
作者 SHIEH Wen-Sha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3期169-176,共8页
In this essay, the author proposes to explore Mansfield's "special prose" by examining the two issues raised in her journal entries: First, the phrase "perhaps not in poetry. No, perhaps in Prose" in her journal... In this essay, the author proposes to explore Mansfield's "special prose" by examining the two issues raised in her journal entries: First, the phrase "perhaps not in poetry. No, perhaps in Prose" in her journal entry of 22 January 1916 shows that Mansfield plans to experiment with a kind of poetic prose, or in her own words--"special prose". The profound affinity between the "special prose" and the notion of elegy, "a mournful poem for the dead" (OED, "elegy", n. sense 1), calls attention to her work's decisive but still insufficiently examined relationship to poetry and her preoccupation with mortality. Second, the words "scraps", "bits", and "nothing real finished" in her journal entry of 19 February 1918 indicate that the mortal fragility she writes about in her "special prose" is closely bound up with verbal fragility, as embodied, for example, in the form of an ellipsis mark that she uses extensively elsewhere in her short stories. Her connection to poetry and her use of ellipsis marks will be discussed by looking at the impact of John Keats's poems on her own work and "The Canary" (1922), the last story she completed before her dea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SFIELD KEATS POETRY "special prose" ELLIPSIS mortal fragility
下载PDF
马克思的精神修养法
17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1994年第2期21-21,共1页
马克思的精神修养法马克思对于数学有着更特殊的爱好,拉法格回忆说:“除了读诗歌与小说以外,马克思还有一种独特的精神修养方法,这就是他十分喜爱数学。代数甚至给他以精神上的安慰;在他那惊涛骇浪的一生中有些最痛苦的时期,他都... 马克思的精神修养法马克思对于数学有着更特殊的爱好,拉法格回忆说:“除了读诗歌与小说以外,马克思还有一种独特的精神修养方法,这就是他十分喜爱数学。代数甚至给他以精神上的安慰;在他那惊涛骇浪的一生中有些最痛苦的时期,他都是以此自慰。”他对数学的那种钉子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精神修养 数学手稿 诗歌小说 特殊的爱好 科学研究工作 修养方法 《文汇报》 十分喜爱 拉法格
下载PDF
编后记
18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18-319,共2页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颓废主义 “新月派” 诗歌写作 中国现代戏剧 亚政治文化 武者小路实笃 文学史研究 诗歌小说
下载PDF
铁窗飞雪抒真情——谈《大堰河——我的保姆》 被引量:1
19
作者 司瑞昌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984年第2期56-60,共5页
一、这首诗的作者情况 这首诗的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生于浙江省金华县山区的一个地主家庭。由于他出生时难产,算命瞎子说他“克父母的命”,在家里很不受欢迎,因此就把他寄养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一直到五岁.他才回到自己父母... 一、这首诗的作者情况 这首诗的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生于浙江省金华县山区的一个地主家庭。由于他出生时难产,算命瞎子说他“克父母的命”,在家里很不受欢迎,因此就把他寄养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一直到五岁.他才回到自己父母的身边。 他在读小学时,正逢“五四”运动爆发,因此他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启蒙思想教育。1925年考入金华省立第七中学,在中学又读到了唯物史观的书籍,获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观念;同时这些书籍也启发了他对社会主义的向往。 1928年夏,他初中毕业,考入国立杭州西湖美术院。1929年春,他去法国留学,专修绘画,过着勤工俭学的艰苦生活。这时,他受俄国、苏联的小说和诗歌影响很大。特别是他受到法国的绘画和文学的熏陶最大。在巴黎他“度过了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三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堰河——我的保姆》 实写与虚写 地主阶级 家庭 思想感情 写作者 抒情诗 段落 小说诗歌 美术
下载PDF
Against Orthodoxy: Sex, Marriage, and Gender Roles in George Meredith's Poems and Novels
20
作者 Anna Enrichetta Soccio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3年第6期355-362,共8页
George Meredith (1828-1909) is acknowledged as a creator of memorable female characters. Meredith's heroines are rad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women generally encountered in Victorian fiction. Characteristically, Me... George Meredith (1828-1909) is acknowledged as a creator of memorable female characters. Meredith's heroines are rad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women generally encountered in Victorian fiction. Characteristically, Meredith constructs a type of female character who, in a social context hostile to any break with convention, refuses to conform to the stereotype of the weak, passive, and dependant woman. In accordance with J. S. Mill's observations in The Subjection of Women (1869), Meredith thought that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could be possible only through female emancipation and admittance of women into public practi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mes of marital disintegration and "conscious adultery" that affirm the legitimacy of female pleasure against coercion Thus, the paper will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sonnet sequence Modern Love (1862) and one of Meredith's most neglected novels, Lord Ormont and His Aminta (1894), whose heroines are unexpectedly depicted as non-conventional, strong, and proud. A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s will reveal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and textual devices through which Meredith exploited a model of womanhood that, by subverting the current ideas on sex, marriage, and gender roles, is able to countermine male "egoism", the only obstacle to the genuine progress of Victorian society toward real democrat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rge Meredith Victorian women love SEX gender SUBVERS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