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西域各民族诗歌的理论观照——《西域诗歌民族精神研究》评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佑夫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9-69,共1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的诗。在西域这方水土养育下的各族人民书写出了性情与风情兼具的诗篇。自周穆王与西王母的唱和诗开西域诗先河,春秋代序,诗人如林,作品难以数计。其中一簇色彩鲜艳的奇葩吸引了研究者的目光。他们或编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的诗。在西域这方水土养育下的各族人民书写出了性情与风情兼具的诗篇。自周穆王与西王母的唱和诗开西域诗先河,春秋代序,诗人如林,作品难以数计。其中一簇色彩鲜艳的奇葩吸引了研究者的目光。他们或编选集以明志,或述诗人以叙史,或就作品以咀华。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赵嘉麒等著《西域诗歌民族精神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诗歌 民族精神 民族诗歌 新疆人民出版社 评介 观照 唱和诗 西王母
下载PDF
《死不着》的启示——诗歌民族化断想
2
作者 敏歧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73-76,32,共5页
一 张志民1947年写的《王九诉苦》、《死不着》从一个侧面描绘出了解放战争后期土地改革斗争的历史画卷。 这两篇长诗都从民歌里吸取了营养,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和斗争,真实的群众生活内容和优美的民族形式使它们获得... 一 张志民1947年写的《王九诉苦》、《死不着》从一个侧面描绘出了解放战争后期土地改革斗争的历史画卷。 这两篇长诗都从民歌里吸取了营养,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和斗争,真实的群众生活内容和优美的民族形式使它们获得不朽的生命。从而使它们在新诗发展的道路上树起了一块里程碑。 《王九诉苦》和《死不着》所留下的历史足迹,距我们已经快四十个年头了,但打开诗篇,我们几乎立即置身在那特定的历史之中。诗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带着那个历史年代和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民族 语言 启示 张志民 诗篇 算盘 民间文学 诗行 土地改革 群众化
下载PDF
简论我国诗歌民族形式的嬗变与革新
3
作者 孙景阳 《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年第1X期59-63,共5页
一般说来,民族形式,特别是文学的民族形式,是一个历史的变动的范畴,它是随着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以及更从而在民族的文化与文学的内容中所发生的变化而改变的,作为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的诗歌当然也不例外。我国诗歌的民族形式就是随着社... 一般说来,民族形式,特别是文学的民族形式,是一个历史的变动的范畴,它是随着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以及更从而在民族的文化与文学的内容中所发生的变化而改变的,作为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的诗歌当然也不例外。我国诗歌的民族形式就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在继承本民族优秀诗歌传统和吸收外来诗歌营养的基础上,不断革新,不断发展变化的。 我国诗歌的民族形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变化。从古老的《舜典》开始,诗与歌并称,阅读与吟唱同步进行,《诗经》和《楚辞》便是如此。但到了汉魏六朝,汉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民族 新格律诗 自由诗 闻一多 古典诗词 诗的散文美 散文化 诗歌传统 新诗 现代格律诗
下载PDF
民族的共同体——阿来的诗歌写作及其当代价值
4
作者 覃才 苏仲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67-75,共9页
阿来是作家,也是诗人,他在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写作表征着少数民族诗歌的产生与价值建构问题。阿来在马尔康孤独的教书生活及其形成的孤寂情感,构成了他进行诗歌写作的初始动力。作为出生、成长及生活在藏地的藏族诗人,阿来的诗歌写作追... 阿来是作家,也是诗人,他在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写作表征着少数民族诗歌的产生与价值建构问题。阿来在马尔康孤独的教书生活及其形成的孤寂情感,构成了他进行诗歌写作的初始动力。作为出生、成长及生活在藏地的藏族诗人,阿来的诗歌写作追求是与藏地和藏族伟大的存在对接起来的。在这一追求引领之下,阿来对藏地、藏族的人与事物孤寂存在的本质体认,表现了少数民族诗歌具有的关于民族和地方的文化书写维度。走向民族共同体的伟大原型让阿来的诗歌既是一种深入藏地和藏族原型内核的藏地写作,又是面向藏族母语精神的非母语写作,并勘探了藏族和中国当代少数民族现代汉语诗歌的历史维度和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诗歌 阿来的诗 民族共同体 文化书写 少数民族诗歌
下载PDF
首届川渝当代少数民族诗歌研讨会暨主题文学实践活动圆满举行
5
《中外诗歌研究》 2023年第3期48-48,共1页
6月15日至16日,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星星》诗刊共同主办,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阿坝州文联承办的首届川渝当代少数民族诗歌研讨会,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文学实践活动在阿坝州松潘县顺利举行。
关键词 少数民族诗歌 文学实践 《星星》 阿坝州 松潘县 中国诗学研究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下载PDF
论新疆少数民族诗歌的祖国认同
6
作者 赵崇哲 《中外诗歌研究》 2023年第4期44-47,共4页
“新疆”史称西域,反映在传统的中原文化,便是浩如烟海的边塞诗和征战诗。“阳关、嘉峪关、玉门关”是中原与西域的界限;“楼兰、大宛、碎叶城”成为西域的指称。而世居于此的各民族也拥有着独属于自己民族的传统诗歌文化,维吾尔族史诗... “新疆”史称西域,反映在传统的中原文化,便是浩如烟海的边塞诗和征战诗。“阳关、嘉峪关、玉门关”是中原与西域的界限;“楼兰、大宛、碎叶城”成为西域的指称。而世居于此的各民族也拥有着独属于自己民族的传统诗歌文化,维吾尔族史诗《乌古斯汗》、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哈萨克族英雄叙事诗《阿勒帕米斯》等优秀作品流传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 边塞诗 少数民族诗歌 乌古斯 碎叶城 哈萨克族 祖国认同 传统诗歌
下载PDF
人类学诗歌学理及其特点探赜
7
作者 迟欣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9-101,共13页
人类学诗歌是一种新的文学样态,而中国学者通常会把人类学诗歌与民族志诗歌混淆在一起,因此首先要对人类学诗歌的萌发与界定予以澄清。其次,“诗学”的演变与人类学诗学中的“移情”相互勾连,促成了人类学诗歌的学理剖析。最后,对人类... 人类学诗歌是一种新的文学样态,而中国学者通常会把人类学诗歌与民族志诗歌混淆在一起,因此首先要对人类学诗歌的萌发与界定予以澄清。其次,“诗学”的演变与人类学诗学中的“移情”相互勾连,促成了人类学诗歌的学理剖析。最后,对人类学诗歌回归原始、彰显自然、蕴含“他文化”理念、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共生、“反话语”等特点的归纳与总结将有助于揭示诗歌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象征系统的意义和作用,促进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同时,亦可深入理解创作者和诗歌对读者情绪和认知的影响,为挖掘诗歌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和心理治疗工具的潜力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诗歌 民族诗歌 移情 人类学诗学 反话语
下载PDF
人类学诗学:民族诗歌的创作、翻译与研究——王宏印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宏印 张媛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84-88,共5页
针对当代民族诗歌创作、翻译、研究的一系列问题采访了中华文化典籍翻译研究会会长、著名诗歌翻译家、诗人王宏印教授。王教授以自己的民族诗歌创作、翻译和研究情况为例,在人类学诗学的学术视野下,重点阐发了民族诗歌翻译方法及诗人素... 针对当代民族诗歌创作、翻译、研究的一系列问题采访了中华文化典籍翻译研究会会长、著名诗歌翻译家、诗人王宏印教授。王教授以自己的民族诗歌创作、翻译和研究情况为例,在人类学诗学的学术视野下,重点阐发了民族诗歌翻译方法及诗人素质培养方面的见解;同时在解读人类学诗学深层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当代民族诗歌研究实践与理论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诗歌 翻译 人类学诗学 诗人素质
下载PDF
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精神向度 被引量:2
9
作者 罗振亚 邵波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1-105,共5页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诗人在汉化及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努力跨越语言文化的屏障,自觉汲取多元的艺术养料丰富自己的诗歌技艺。他们秉承母族传统文化的衣钵,尝试盘活了杂糅于文化褶皱里的民族根性,以族裔精神疗救现代文明的病症,并努力融...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诗人在汉化及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努力跨越语言文化的屏障,自觉汲取多元的艺术养料丰富自己的诗歌技艺。他们秉承母族传统文化的衣钵,尝试盘活了杂糅于文化褶皱里的民族根性,以族裔精神疗救现代文明的病症,并努力融身于自然生态的庙堂,谛听大自然的本真言说,寻找人类诗意的乌托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诗歌 民族文化 自然生态
下载PDF
文化撕裂、文化身位与少数民族诗歌的文化认同问题 被引量:6
10
作者 马绍玺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4-127,136,共5页
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诗歌最精彩的笔触之一就是书写民族文化的被撕裂所引起的疼痛,对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渴望与找寻是其中最具全球性体验的诗歌品质。少数民族诗人“文化身位”的确立关系到文化认同的价值取向。必须戒除“自我民族文化身... 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诗歌最精彩的笔触之一就是书写民族文化的被撕裂所引起的疼痛,对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渴望与找寻是其中最具全球性体验的诗歌品质。少数民族诗人“文化身位”的确立关系到文化认同的价值取向。必须戒除“自我民族文化身位”、“他民族文化身位”和“他民族眼光中的自我民族文化身位”三种单一的文化身位,树立文化的多重自我与复合身位观念,才能解决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化全球化的紧张关系,才能保证少数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能力,才能让少数民族诗歌走出民族文化的樊篱,获得更大的全球性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诗歌 全球化 文化撕裂 文化身位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当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诗歌语言中的现代意象 被引量:2
11
作者 涂鸿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33-138,共6页
中国当代西南地区不少少数民族诗人处于一种十分特殊的语言背景中 ,一方面他们与自己的母语保持着一种潜在的联系 ,另一方面又以汉语作为其创作的文本语言。他们以十分敏锐的语言感知 ,在外来因素 ,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表现形式的... 中国当代西南地区不少少数民族诗人处于一种十分特殊的语言背景中 ,一方面他们与自己的母语保持着一种潜在的联系 ,另一方面又以汉语作为其创作的文本语言。他们以十分敏锐的语言感知 ,在外来因素 ,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表现形式的深刻影响下 ,以其叙述语言符号系统的丰富与更新 ,创作出的诗歌直接体现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正在走向成熟的一种文本叙述模式。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从 2 0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民族诗歌 语言符号 现代意象
下载PDF
写出中国人自己的人类学诗学之诗——我的民族诗歌创作与民族文化探索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宏印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61-70,共10页
论文以作者多年来在国内外各地,特别是国内民族地区,以民族文化为题创作的几十首诗歌为例证,说明人类学诗学在中国当下诗歌创作与民族文化研究中的双重意义,同时可以看出一些有关民族文化的思考和现代诗歌的构成样式,以期给当前和今后... 论文以作者多年来在国内外各地,特别是国内民族地区,以民族文化为题创作的几十首诗歌为例证,说明人类学诗学在中国当下诗歌创作与民族文化研究中的双重意义,同时可以看出一些有关民族文化的思考和现代诗歌的构成样式,以期给当前和今后的有关活动和研究提供一些资料,同时也想向世界证明: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类学诗学的创作与研究成果,虽然这项成果本身还有待发扬、总结和提高。最后,关于我国的人类学诗学建设,作者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诗学 民族文化 民族诗歌 现代诗
下载PDF
台湾少数民族诗歌乡愁主题的山海书写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进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9-82,共4页
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主题主要有两类,一是抗争,二是乡愁。本文从台湾少数民族诗歌作品入手,分别从三个方面探讨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乡愁主题的山海文化特征,前两部分着重探讨少数民族在山海文化背景下的历史悲情与现实困境在诗歌创作中的投... 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主题主要有两类,一是抗争,二是乡愁。本文从台湾少数民族诗歌作品入手,分别从三个方面探讨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乡愁主题的山海文化特征,前两部分着重探讨少数民族在山海文化背景下的历史悲情与现实困境在诗歌创作中的投射,后一部分主要从艺术表达的层面论述台湾少数民族诗歌中独具山海特征的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少数民族诗歌 乡愁主题 山海书写 山海意象
下载PDF
贵州少数民族生态诗歌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廷秋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8-32,共5页
贵州少数民族诗人的生态意识觉醒较早,具有超前性。他们创作的生态诗歌体现了生态整体观的建构、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对工业与城市文明的批判、回归自然的向往。在诗学策略上,将自然的审美维度鲜明地凸显出来,营造出灵动的审美意境,具有... 贵州少数民族诗人的生态意识觉醒较早,具有超前性。他们创作的生态诗歌体现了生态整体观的建构、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对工业与城市文明的批判、回归自然的向往。在诗学策略上,将自然的审美维度鲜明地凸显出来,营造出灵动的审美意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尽管贵州少数民族生态诗歌还存在一些艺术瓶颈,整体上却预示了贵州文学发展的方向。但贵州文艺理论界对生态诗歌的研究严重滞后于创作,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生态诗歌亟需得到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少数民族生态诗歌 生态价值 审美价值 艺术瓶颈 发展方向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研究论纲——以文学人类学为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董迎春 覃才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2年第6期39-49,共11页
文学人类学N级编码论关于无文字时代的大传统和有文字时代的小传统界定,理清了文学人类学长期探讨的文化文本与文学文本的复杂关系问题。中国少数民族诗歌是伴随族群、部落从无文字时代到有文字时代演进的文体。在无文字时代,中国少数... 文学人类学N级编码论关于无文字时代的大传统和有文字时代的小传统界定,理清了文学人类学长期探讨的文化文本与文学文本的复杂关系问题。中国少数民族诗歌是伴随族群、部落从无文字时代到有文字时代演进的文体。在无文字时代,中国少数民族诗歌表现为诗体或诗文合体的民歌、歌谣及史诗等韵文体的民间诗歌,以口头传统及其符号化的图腾、遗址的形式建构了自身具有的大传统原型。有文字时代,书面形式的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创作,本质上是在已经符号化的大传统原型之下展开的解码与重新编码行为。这种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内在关联,体现着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在文化文本与文学文本的总体性价值。中国少数民族诗歌作为文化文本和文学文本的总体性、统一性文本,既能够阐明文学人类学的原型批评、文化诗学及民族志诗学等理论,也为当下学界建构中国文学人类学的话语体系提供切实的史料支撑与实证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诗歌 N级编码论 大小传统 文学人类学
下载PDF
抒情个体的民族精神皈依——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文化解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涂鸿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18-124,共7页
作为民族众多 ,并且相对封闭和独立的中国西南区域 ,其少数民族诗歌创作 ,有其独特的文化生存背景。本文分析了这一区域的诗人们在种种具有隐喻、具有象征和寓意色彩的民俗风情以及古老文化的历史积淀中 ,以诗的意象舒展着个性生命 ,从... 作为民族众多 ,并且相对封闭和独立的中国西南区域 ,其少数民族诗歌创作 ,有其独特的文化生存背景。本文分析了这一区域的诗人们在种种具有隐喻、具有象征和寓意色彩的民俗风情以及古老文化的历史积淀中 ,以诗的意象舒展着个性生命 ,从整体上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历史、伦理、情欲等基本主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少数民族诗歌 民族文化 自然 人生 历史 伦理 情欲 主题
下载PDF
当代贵州少数民族诗歌“石头”意象的经典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诗尧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48-52,共5页
"石头"意象是当代贵州少数民族诗歌中的典型意象。"石头"意象的经典化取决于创作与批评两个层面。创作者要历练语言内蕴,锻造独特风格;批评者应坚持外在文化与内在体验的双重维度。在对"石头"意象外维多... "石头"意象是当代贵州少数民族诗歌中的典型意象。"石头"意象的经典化取决于创作与批评两个层面。创作者要历练语言内蕴,锻造独特风格;批评者应坚持外在文化与内在体验的双重维度。在对"石头"意象外维多元文化观照与在内维精神力量发掘中,新世纪贵州少数民族诗歌会呈现出灿烂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贵州少数民族诗歌 “石头”意象 经典化 创作 批评
下载PDF
神灵与生命的礼拜--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从原型到母题的言说
18
作者 马文美 涂鸿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1-95,共5页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中的原型意象,是诗人创作的重要载体与集体无意识的呈现,是人类深层欲望最本真的流露。我们在整体上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的原型与其母题进行研究与把握,寻找一种情感历程与艺术表现,在觉醒了的现代意识的观...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中的原型意象,是诗人创作的重要载体与集体无意识的呈现,是人类深层欲望最本真的流露。我们在整体上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的原型与其母题进行研究与把握,寻找一种情感历程与艺术表现,在觉醒了的现代意识的观照下,重新审视民族的精神、文化,从而寻找民族生命本体里那些神秘而博大的存在,并透视一种神奇的向往。在他们诗作中那些种种具有隐喻、具有象征意味和寓意色彩的原型构建中,探寻他们以灵魂与生命的自由舒展着的个性生命,从整体上透视民族诗人对生命、自然、神灵、情欲、宇宙等基本母题的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诗歌 基本母题 言说方式
下载PDF
少数民族诗歌英译的文化意象传达策略——以《召树屯》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朦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72-75,80,共5页
少数民族诗歌是中国文学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召树屯》作为云南傣族少数民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其感人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思想内涵,传达了傣族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文章基于认知突显理论,探究《召树屯》英译本的人物形象与文化... 少数民族诗歌是中国文学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召树屯》作为云南傣族少数民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其感人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思想内涵,传达了傣族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文章基于认知突显理论,探究《召树屯》英译本的人物形象与文化内涵重构,发现:翻译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认知突显行为,译者可根据目的语读者需要进行策略性的强化、弱化,以达到突出某一人物性格和文化负载信息的目的;译者需在翻译时有选择地对相应信息进行突显,以促使读者了解原作的真实情感,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突显理论 召树屯 少数民族诗歌 文化传播
下载PDF
少数民族抗战诗歌中“地—国”意识的文学地理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红 张玲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2-188,共7页
文学地理学视角下,地理因素在文学文本空间与文学批评建构中发挥着基础性与关键性的作用,而文学研究问题的根底应当在人—地互构的基础之上,立足于文学地理性空间,再推及到此空间产生的全部文学活动中去。由此观之,少数民族抗战诗歌中... 文学地理学视角下,地理因素在文学文本空间与文学批评建构中发挥着基础性与关键性的作用,而文学研究问题的根底应当在人—地互构的基础之上,立足于文学地理性空间,再推及到此空间产生的全部文学活动中去。由此观之,少数民族抗战诗歌中的地理因素——"地理基因""地理空间""地理抒情"显露出庞大的身姿体系,昭示了这些地理因素在文学生产与审美中发挥的建构性功用。其中,"地理基因"的传承性内容为"源"地而发的、被忠实复现的民族自然地理环境及与人文地理相关联的民族文化,"地理空间"之新构性在于渗入了诗人主观情思与个人主体性,"地理抒情"则助推了繁复错综的"地—国"意识在人—地互动的劳动赞歌与"触"地而反的守卫性的形成,此中三大部分地理因素依次起到的是萌芽、发展、结晶的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抗战诗歌 文学地理学 “地—国”意识 地理基因 地理空间 地理抒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