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歌消费学——当下诗歌的消费文化倾向及其存续命运
1
作者 邓晓成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64,共4页
曾有人说:"诗人是一个民族的触角".在古希腊,物质生产者是"提面包的人",诗人则是"打火把的人",在祭神仪式上,他走在最前面,引领"提面包的人".诗人,本是非常崇高的字眼,诗歌,本是精美的艺术.而... 曾有人说:"诗人是一个民族的触角".在古希腊,物质生产者是"提面包的人",诗人则是"打火把的人",在祭神仪式上,他走在最前面,引领"提面包的人".诗人,本是非常崇高的字眼,诗歌,本是精美的艺术.而在后现代主义文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语境下,诗人的偶像已经破碎,诗歌生态也严重失衡.尽管在诗性的倾斜与精神的失落中,诗人正转变写作姿态,诗歌也变换种种脸谱,试图走向消费大众,走向消费社会的中心.但却有人说,诗歌已经奄奄一息,它作为文学文体业已失踪.歌德曾说:"谁不倾听诗人的声音,谁就是野蛮人."①如今,诗人发出的是怎样的声音,谁还在倾听诗人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消费 中国 消费文化倾向 当代文学 文化语境 文学研究
下载PDF
明清“作诗免罪”母题与诗歌艺术的生产消费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立 陈康泓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2-88,共7页
明清民俗故事常叙述犯人即时作诗,获官员同情宽纵,或因作诗而免受灾祸,带来幸运。母题体现了传统"人治"社会法律与执法的特点,犯法者因能诗而提高了个体品位。诗歌消费过程,离不开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共同置身的特殊情境。明... 明清民俗故事常叙述犯人即时作诗,获官员同情宽纵,或因作诗而免受灾祸,带来幸运。母题体现了传统"人治"社会法律与执法的特点,犯法者因能诗而提高了个体品位。诗歌消费过程,离不开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共同置身的特殊情境。明清叙述较多变成下层男女过失"犯罪",以具有贵族般才华作诗得蒙宽宥,诗作要按命题要求,具有"双关"性,往往有适度的自辩自嘲和诙谐意味。作诗免罪母题体现了"尊重人才"的意趣、朴素人道主义与人际和谐理想,显示了文人阶层的文化心理向社会运作机制、普通民众舆论的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诗免罪 诗歌生产 诗歌消费 明清文化史 雅俗交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