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古代诗歌理解模式及其生产性
1
作者 李春青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22年第S01期138-158,共21页
中国古代人们对诗歌的理解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演变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一定普遍性并占据主导地位的诗歌理解方法和路径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解模式。因为理解本身即具有生产性,所以不同的理解模式也就是意义生成不同的方式。春秋之前的... 中国古代人们对诗歌的理解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演变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一定普遍性并占据主导地位的诗歌理解方法和路径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解模式。因为理解本身即具有生产性,所以不同的理解模式也就是意义生成不同的方式。春秋之前的贵族时代居于主导地位的诗歌理解模式是“断章取义”或“随机赋义”式;诸子时代儒家的诗歌理解模式是“告往知来”或“衍义”式;汉代经学语境中的诗歌理解模式是“比兴赋义”或“曲折成义”式;魏晋时期随着文人个体性创作的勃兴,形成了一种与儒家诗歌理解模式并行不悖的文人诗歌理解模式,其以“文人趣味”为主导,以情感体验为主要方法,故可以称之为“披文入情”式。作为儒家诗歌理解模式和文人诗歌理解模式的互渗与融合,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语境中的诗歌理解模式是“讽诵自得”式或“涵泳体认”式。每种诗歌理解模式的产生都是言说主体与其言说语境互动关系的产物,与作为言说主体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因而也与中国主流文化的历史演进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理解模式 诗学 比兴 生产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