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苏轼、黄庭坚诗歌用典中的文学思想 被引量:3
1
作者 闫续瑞 宋定坤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0-107,共8页
用典是苏轼与黄庭坚诗歌中最重要的写作手法之一,既可以体现他们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趣味,又蕴含一些独到的文学思想。他们自觉主张文学上的集大成,在诗歌创作中极为重视用典,拓宽了典故来源、增加了典故数量、丰富了用典手法。同时,由... 用典是苏轼与黄庭坚诗歌中最重要的写作手法之一,既可以体现他们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趣味,又蕴含一些独到的文学思想。他们自觉主张文学上的集大成,在诗歌创作中极为重视用典,拓宽了典故来源、增加了典故数量、丰富了用典手法。同时,由于苏、黄对诗歌标准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的诗歌用典也有着不同的风格。苏轼主张诗歌应做到雅俗兼具,他的用典具有“新”的效果;黄庭坚则认为诗歌应做到“不俗”,他的用典带有“奇”的风格。通过对典故的选取和创新,苏轼和黄庭坚扩大了宋诗的题材、增强了宋诗的说理性,用典也成为宋诗以筋骨思理见长新风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黄庭坚 诗歌用典 文学思想
下载PDF
唐前诗歌用典考察 被引量:2
2
作者 谌东飚 《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6年第4期57-62,共6页
用典,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一种历久不衰的艺术手法。从先秦至南北朝的一千五、六百年间,这种艺术手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的发展变化,包括典故征引的范围、用典密度、用典方法等的变化,都受时代文化背景、审美风尚的影响和... 用典,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一种历久不衰的艺术手法。从先秦至南北朝的一千五、六百年间,这种艺术手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的发展变化,包括典故征引的范围、用典密度、用典方法等的变化,都受时代文化背景、审美风尚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它的发展变化又对诗歌的其他艺术形式(如篇幅、对仗、声律等)有着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用典方法 诗歌用典 玄言诗 颜延之 对偶句 形式美 发展变化 艺术手法 《史记》
下载PDF
诗歌用典的意义
3
作者 李小宁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2018年第5期44-45,共2页
诗人用典, 几为平常.用典往往能使诗的表达曲隐委婉, 新雅别致, 意蕴深厚, 含蓄隽永, 意趣盎然, 回味无穷.用典的最高境界是 “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化典成境, 借典抒情, 意空趣灵, 情深意远.翻典出新, 虚实相生,诗人往往通过典故的启... 诗人用典, 几为平常.用典往往能使诗的表达曲隐委婉, 新雅别致, 意蕴深厚, 含蓄隽永, 意趣盎然, 回味无穷.用典的最高境界是 “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化典成境, 借典抒情, 意空趣灵, 情深意远.翻典出新, 虚实相生,诗人往往通过典故的启示, 来激活欣赏者联想、 想象的心理活动, 从而重现艺术创造的审美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用典 化典成境 翻典出新 艺术重创
下载PDF
诗歌用典的功能和技巧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文沛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33-37,共5页
用典这一种语言表达的手法,不仅中国的诗文中有,外国的诗文中也有。不过,由于中国语言的特点,由于长期在文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我们用典的技巧和艺术功能,远比“洋典”的运用复杂丰富得多。尤其在我们的诗歌创作中,它是一种被大量运... 用典这一种语言表达的手法,不仅中国的诗文中有,外国的诗文中也有。不过,由于中国语言的特点,由于长期在文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我们用典的技巧和艺术功能,远比“洋典”的运用复杂丰富得多。尤其在我们的诗歌创作中,它是一种被大量运用的特殊的艺术手段。一、诗歌中的大量运用发展了用典的技巧和功能用典或叫用事。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已有《事类》做过专篇论述。诗文用典.始于何时呢?一般以为汉魏以后。用典才渐渐多起来:在诗歌中有意用典,还需更迟一些。刘勰说:“自渊卿以前,多俊才而不课学;雄向以后,颇引书以助文。”(《文心雕龙·才略》)雄向即杨雄、刘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典故 不断探索 方法技巧 李商隐 诗歌创作 功能 辛弃疾 诗歌用典 语言表达
下载PDF
略论古典诗歌用典的文化内因 被引量:2
5
作者 万秀凤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40-42,共3页
用典或称用事,即“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关于古人作诗好用典的原因,研讨者不少,或曰,作者“其身危则显言不可而曲语”,或曰,用典可达到“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体... 用典或称用事,即“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关于古人作诗好用典的原因,研讨者不少,或曰,作者“其身危则显言不可而曲语”,或曰,用典可达到“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刘勰《文心雕龙·宋经》)的良好效果。以上阐述固然不错,然而笔者以为,诗歌中的用典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历时之久,影响之大的原因是复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用典 典故 文心雕龙 李商隐 文学创作 原始意义 杜鹃啼血 表现手法 中国文学史 情感体验
下载PDF
古典诗歌用典论
6
作者 程羽黑 《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11期44-46,共3页
用典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以往讨论用典的著作不少,多聚焦于典故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上,可说是一种“共时性”的研究。作为文学手法,古典诗歌的用典有其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狭到广、从粗到精的发展过程。通过“历时性”的整体考察... 用典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以往讨论用典的著作不少,多聚焦于典故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上,可说是一种“共时性”的研究。作为文学手法,古典诗歌的用典有其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狭到广、从粗到精的发展过程。通过“历时性”的整体考察,可以较全面地了解诗歌用典的来龙去脉,洞悉其机制,观察其趋势,发掘其意义,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中国古典文学的宝贵遗产。诗歌用典的渊源与情境原则的确立中国诗歌用典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存在大量与金文相同或类似的句子,如“旻天疾威”“出纳王命”“日就月将”“夙夜匪懈”等,以往学者多以为金文引自《诗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诗歌用典 中国古典文学 《诗经》 文学手法 夙夜匪懈 历时性 整体考察
原文传递
论互文性理论视阈的诗歌用典 被引量:7
7
作者 余小平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1-85,共5页
大多文本都是互文本,"互文性"是一切文本的共同特性。使事用典是中国诗歌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本文介绍了互文性理论基本观点,阐述了中国诗歌用典与互文性理论的联系,论述了诗歌用典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结合诗歌实例分析了中国... 大多文本都是互文本,"互文性"是一切文本的共同特性。使事用典是中国诗歌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本文介绍了互文性理论基本观点,阐述了中国诗歌用典与互文性理论的联系,论述了诗歌用典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结合诗歌实例分析了中国诗歌用典的互文性现象,并对诗歌用典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诗歌用典 使事用典
原文传递
从赵孟頫诗歌的用典看其思想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董惠民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33-35,共3页
Being the most famous artist in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n Yuan Dynasty,Zhao Mengfu aslo achieved great success in poetic creations.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in his poetry is the quotation of allusions,by which he e... Being the most famous artist in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n Yuan Dynasty,Zhao Mengfu aslo achieved great success in poetic creations.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in his poetry is the quotation of allusions,by which he expressed his feelings,idea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he social problems.Therefore,the analysis of the allusions is helpful for us to study his changes in thoughts on political affa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孟頫 诗歌用典 思想变化
下载PDF
重复与书写:论现代汉语诗歌用典的功能结构
9
作者 周俊锋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9-137,共9页
典故涉及一种特殊的重复,是对文化记忆和源头印迹的迷恋,诗歌用典的讨论关乎传统文以及个体自身的体认。从典与用的角度来看,诗歌用典很可能是一种有着独特价值的审视角度,以此作为切入点或可松动当前诗歌研究某些固化的观念认知。文章... 典故涉及一种特殊的重复,是对文化记忆和源头印迹的迷恋,诗歌用典的讨论关乎传统文以及个体自身的体认。从典与用的角度来看,诗歌用典很可能是一种有着独特价值的审视角度,以此作为切入点或可松动当前诗歌研究某些固化的观念认知。文章考察现代汉语诗歌用典的结构与功能,试从相似性用典、差异性用典、悖反性用典、衍生性用典四个层次,结合具体文本讨论诗歌用典的借代证言、参差对照、反讽悖谬、联想隐喻等复杂丰富的意涵。文章藉由用典问题的辨析而向原初书写等终极性问题延伸和探溯,以用典的创新实践进一步拓展现代汉语诗歌的书写空间与诗性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用典 重复 书写 功能结构 汉语性
原文传递
李商隐诗歌用典与晚唐诗风
10
作者 邓杉 《学园》 2019年第1期125-126,共2页
晚唐衰败的时局和萧瑟的世态让诗人心中充满了失望情绪,他们努力用精美的文字描摹丰富和细腻的内心体验,开创了唐诗创作的新局面。李商隐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纷繁的用典是其诗作的一大特色,有史实、有传说、有平常风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 晚唐衰败的时局和萧瑟的世态让诗人心中充满了失望情绪,他们努力用精美的文字描摹丰富和细腻的内心体验,开创了唐诗创作的新局面。李商隐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纷繁的用典是其诗作的一大特色,有史实、有传说、有平常风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晚唐诗坛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商隐 诗歌用典 晚唐诗风
原文传递
论卞之琳诗歌的古典语言意识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泽龙 杨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3-99,共7页
卞之琳对诗歌语言有着永不满足、近乎苛刻的追求,执着于创造一种典雅圆融、凝练精致的现代白话诗语。在语言本体层面上,他在坚持使用现代白话口语的前提下,熔铸古典雅言诗语,从词汇、语法和语义层面改造新诗语言,努力创造一种适合现代... 卞之琳对诗歌语言有着永不满足、近乎苛刻的追求,执着于创造一种典雅圆融、凝练精致的现代白话诗语。在语言本体层面上,他在坚持使用现代白话口语的前提下,熔铸古典雅言诗语,从词汇、语法和语义层面改造新诗语言,努力创造一种适合现代新诗诗意表达和诗体要求、与散文白话相区别的新诗白话。卞之琳追求凝练的古典诗语意识,发挥古典诗歌"字思维"的优势,提高诗歌语言中名词和动词的比重,注重文言虚词的运用和表达效果,从而提升了白话诗语构筑意象的能力,拓展了新诗的表意空间。此外,还对诗歌用典作了现代传承和改造,在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之间架起了一道精神桥梁,探索了现代白话诗语的多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诗 语言意识 卞之琳 古典诗语 诗歌用典
下载PDF
浅析杜甫诗歌中的语典用法
12
作者 郑玲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7期90-91,97,共3页
分析杜甫诗歌中的用典方法。主要有:正用,即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反用,即反其意而用之;明用,即借其意而明用之;暗用,即将典故之意暗藏在作品之中。杜诗用典是中国古典诗歌用典之法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关键词 杜甫 诗歌用典 正用 反用 明用 暗用
下载PDF
张弘范其人其诗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剑亮 《漳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37-44,共8页
关键词 张弘范 闲适诗 文天祥 《史记·淮阴侯列传》 战争诗 蒙古人 咏史诗 诗歌用典 张世杰 《后汉书》
下载PDF
诗歌百喻二则
14
作者 覃召文 《语文月刊》 1997年第10期46-46,共1页
水中著盐 "水中著盐"是诗歌用典的一条重要法则。早在宋代,李颀就强调"用事如水中著盐",并把这视为"诗家秘藏"。及至后人,如清代薛雪、袁枚等也屡屡重申这一法则,以为诗歌"有盐味,无盐质"乃佳... 水中著盐 "水中著盐"是诗歌用典的一条重要法则。早在宋代,李颀就强调"用事如水中著盐",并把这视为"诗家秘藏"。及至后人,如清代薛雪、袁枚等也屡屡重申这一法则,以为诗歌"有盐味,无盐质"乃佳。"水中著盐"一语出于释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用典 清代 法则 盐味 薛雪 诗论 袁枚 宋代 盐质 自然成文
原文传递
说“骑鱼”
15
作者 阮堂明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13-114,共2页
李贺诗歌号称晦涩难解,这一方面是他务为奇绝的结果,另一方面则与他的诗歌用典颇多有关。李贺少有奇才,遍览百家经传,神话传说以及汉魏六朝小说等。当他吸取这些艺术营养入诗的时候,便形成了用典多的特色。对于李贺诗中所用典故,前代注... 李贺诗歌号称晦涩难解,这一方面是他务为奇绝的结果,另一方面则与他的诗歌用典颇多有关。李贺少有奇才,遍览百家经传,神话传说以及汉魏六朝小说等。当他吸取这些艺术营养入诗的时候,便形成了用典多的特色。对于李贺诗中所用典故,前代注家虽已注出许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诗歌 诗歌用典 神话传说 六朝小说 注家 艺术营养 难解 王琦 描写 典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