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隐秘与固守:浅议狄金森诗歌策略的唯美主义倾向
1
作者 陈磊 张春芳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86-88,共3页
狄金森的唯美主义倾向,体现在她诗艺策略上的隐秘和固守两个方面。诗歌中对谜语地广泛应用,加大了读者诠释诗歌的难度;选择隐居生活和拒绝出版更直接说明了狄金森捍卫艺术自足和审美独立的决心。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固守自己的艺术手段,... 狄金森的唯美主义倾向,体现在她诗艺策略上的隐秘和固守两个方面。诗歌中对谜语地广泛应用,加大了读者诠释诗歌的难度;选择隐居生活和拒绝出版更直接说明了狄金森捍卫艺术自足和审美独立的决心。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固守自己的艺术手段,通过大量似非而是的语言和独特的韵律格式以及特殊的标点符号,使诗歌笼罩了一层神秘难解的气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狄金森 唯美主义 诗歌策略 斜韵
下载PDF
论徐志摩的诗歌策略
2
作者 陈树萍 李相银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72-75,共4页
徐志摩的诗歌以意境圆融 ,语言优美著称于世。通过对其诗歌策略的形成运用 ,尤其是意象的化合与创作蕴积两方面论述其诗歌意境富于生命力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 :徐志摩诗歌是中西诗艺的第一次成功的整合。
关键词 徐志摩 诗歌策略 意境
下载PDF
作为诗歌策略与身份建构的“口吃” 被引量:1
3
作者 杨伟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8-135,160,共9页
作为活跃在20世纪20、30年代日本诗坛上的中日混血诗人,黄瀛的口吃构成了其话语行为和诗歌语言的一大特征。本文通过将黄瀛的口吃还原到他的个人境遇和所置身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试图分析其口吃形成的精神机制,以及与其诗歌创作和身... 作为活跃在20世纪20、30年代日本诗坛上的中日混血诗人,黄瀛的口吃构成了其话语行为和诗歌语言的一大特征。本文通过将黄瀛的口吃还原到他的个人境遇和所置身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试图分析其口吃形成的精神机制,以及与其诗歌创作和身份建构等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而透视黄瀛诗歌作为一种“混血文学”的生成机制和微妙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吃 身体性抵抗 诗歌策略 身份建构
原文传递
诗歌翻译策略的“分”与“合”——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四个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严汉津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35-139,共5页
传统译论往往将诗歌翻译策略截然两分,并因论者的偏好而持其一端。詹姆斯·霍姆斯将诗歌翻译中的问题分为三个层次,并从两个参考轴线考察译者的策略取向。借用这种方法对李白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四个英译本进行分析发现... 传统译论往往将诗歌翻译策略截然两分,并因论者的偏好而持其一端。詹姆斯·霍姆斯将诗歌翻译中的问题分为三个层次,并从两个参考轴线考察译者的策略取向。借用这种方法对李白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四个英译本进行分析发现,虽然整体策略取向不尽相同,但是每个译本都运用了所谓对立的策略。不仅如此,四个译本目的取向殊途同归,且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可见,截然两分的诗歌翻译策略实际上是统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策略 二分法 统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下载PDF
基于儿童审美核心素养的小学古典诗歌美育策略 被引量:6
5
作者 杨翠娟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9年第7期51-53,共3页
据对苏北某市6所小学的古典诗歌审美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基于儿童审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亟须改进。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授课时拓展古典诗歌“意象”“意境”等古典诗歌鉴赏知识,掌握“吟诵”“朗诵”等技巧,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到研究者的... 据对苏北某市6所小学的古典诗歌审美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基于儿童审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亟须改进。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授课时拓展古典诗歌“意象”“意境”等古典诗歌鉴赏知识,掌握“吟诵”“朗诵”等技巧,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换,探索专业化、审美化的教学方法等,都是比较有效的审美教学策略。另外,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应注意开展丰富多彩的“诗配画”“诵读展示”“诗词大会”等竞赛活动,以营造充满活力的古典诗歌学习氛围,“以美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审美 核心素养 古典诗歌教学策略 审美教育
下载PDF
基于庞德诗歌翻译标准下的海子诗歌翻译策略探究——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
6
作者 黄申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7年第4期55-58,共4页
本文通过庞德诗歌翻译标准研究模式,以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从音乐性、视觉性以及直接意义和双关三个方面探讨海子诗歌翻译策略。
关键词 庞德诗歌翻译标准 海子诗歌翻译策略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下载PDF
基于童年精神的儿童诗歌阅读教学略谈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冬亚 《教师博览(下旬刊)》 2023年第11期10-12,共3页
长期以来,作为学习主体的儿童被边缘化,日趋程式化、表面化的诗歌教学,使得儿童日渐远离诗歌。为了激发儿童学习诗歌的兴趣,让他们会读诗、爱品诗,文章从童年精神的角度出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项目式... 长期以来,作为学习主体的儿童被边缘化,日趋程式化、表面化的诗歌教学,使得儿童日渐远离诗歌。为了激发儿童学习诗歌的兴趣,让他们会读诗、爱品诗,文章从童年精神的角度出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项目式学习任务群为驱动,联结起儿童的课堂生活、阅读生活及社会生活,以多元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收获“诗意”的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精神 儿童诗歌阅读 诗歌阅读策略
下载PDF
小学语文低学段诗歌教学策略研究———以统编版义务教科书语文一、二年级教材为例
8
作者 叶舒婷 《读与写(上旬)》 2022年第1期33-34,共2页
在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旨在根据诗歌的特点,结合小学低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日常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可行的诗歌教学策略与方法,最终达到提升小学课堂诗歌教学效率的目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低学段 诗歌教学策略
下载PDF
弗罗斯特诗歌“After Apple Picking”三个汉译本对比研究
9
作者 魏春梅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第15期176-178,共3页
20世纪以来,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罗伯特·李·弗罗斯特对世界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作以简单质朴的语言体现深邃的生活哲理。《摘苹果之后》(After Apple Picking)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典型的叙事诗,以梦幻和现实... 20世纪以来,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罗伯特·李·弗罗斯特对世界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作以简单质朴的语言体现深邃的生活哲理。《摘苹果之后》(After Apple Picking)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典型的叙事诗,以梦幻和现实交织的形式叙说了一位果农面对丰收的焦虑与无助。这首诗虽结构松散但却节奏清晰,表意深刻。文中三个汉译本分别出自对诗歌翻译研究颇有建树的学者方平先生和曹明伦、王宏印教授,对比分析这三个译本在韵律节奏和措辞等方面的异同以及译者所用的翻译策略以期为英诗汉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罗斯特 译本对比 诗歌翻译策略
下载PDF
从许渊冲的中诗英译策略到翻译教学
10
作者 金蕾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年第34期149-149,共1页
翻译界对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策略褒贬不一。本文通过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其中诗英译的作品,力求探讨更合理的诗歌和译策略,丰富翻译教学。
关键词 诗歌翻译策略 期待视域 读者反应
下载PDF
提高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
11
作者 李雪萍 《东西南北(教育)》 2019年第19期154-154,共1页
诗歌作为一种意境丰富,高度反应社会生活的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以其不同的创作方式,简洁凝练的语言,鲜明的节奏感,成为中华文学中的艺术瑰宝,被形象地称为“文学中的文学”。只有语文教师们全面提高诗歌的教学质量,才能使小学生们更有... 诗歌作为一种意境丰富,高度反应社会生活的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以其不同的创作方式,简洁凝练的语言,鲜明的节奏感,成为中华文学中的艺术瑰宝,被形象地称为“文学中的文学”。只有语文教师们全面提高诗歌的教学质量,才能使小学生们更有效地吸收中华文化艺术瑰宝的精华,使得小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诗歌策略 教学探析
下载PDF
文化语境视角下的诗歌翻译研究
12
作者 李莉莉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6年第4期26-27,共2页
基于高低文化语境理论,本文将以"东篱"译例引出高语境文本诗歌英译中高低语境文化错层的凸显,继而指出诗歌翻译中的文化亏损现象,最后结合相关译例以期归纳出处理文化语境的翻译对策。
关键词 高低语境 “东篱” 诗歌英译策略
下载PDF
杜甫“江湖诗”及其英译情景重构研究
13
作者 张臻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0期90-98,共9页
已有杜甫诗英译研究多集中在翻译史等宏观层面,文章从1400多首杜甫诗中搜罗出了所有含"江湖"一词的杜诗及相关诗句,搜集了270多年杜甫诗英译史上国内外英译本及英语世界有关杜甫诗的文集30多部,从中耙梳出70处英译杜甫"... 已有杜甫诗英译研究多集中在翻译史等宏观层面,文章从1400多首杜甫诗中搜罗出了所有含"江湖"一词的杜诗及相关诗句,搜集了270多年杜甫诗英译史上国内外英译本及英语世界有关杜甫诗的文集30多部,从中耙梳出70处英译杜甫"江湖诗",力图开辟基于文本的杜甫英译研究的微观视域。研究发现,情景重构是译者让译文读者与诗人共情的有效诗歌翻译策略,并总结出15种诗歌翻译籍以重构情景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诗 江湖诗 诗歌翻译策略 情景重构
下载PDF
从《激进的策略: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看帕洛夫的传媒诗学观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广奎 李燕霞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19,共7页
美国当代诗歌评论家玛乔瑞·帕洛夫的《激进的策略: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是一部探讨大众传媒与诗学研究的鼎力之作。在这部力作里,帕洛夫颠覆了诗学研究的传统,将其范围扩大到当今的信息社会中,通过剖析大众传媒下的新诗学特征,创... 美国当代诗歌评论家玛乔瑞·帕洛夫的《激进的策略: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是一部探讨大众传媒与诗学研究的鼎力之作。在这部力作里,帕洛夫颠覆了诗学研究的传统,将其范围扩大到当今的信息社会中,通过剖析大众传媒下的新诗学特征,创造性地构建了诗歌计算机程式化的写作理论,探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大众传媒对诗歌语言、意象和写作技巧方面潜移默化的"激进"操控。帕洛夫以从斯泰因到伯恩斯坦等六位诗歌评论家的思想为基础,选取大量现代先锋派艺术作品,尤其是语言诗,为其文本论据,论述了传媒时代"媒介传播与诗学重构"诗学发展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乔瑞·帕洛夫 《激进的策略: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 传媒诗学
原文传递
《金色从来不常驻》三个中译本的对比赏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白瑞丽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3期30-33,共4页
罗伯特.李.弗罗斯特是美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他的诗作以语言朴素、立意深邃而著称。短诗《金色从来不常驻》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典型的富有哲理的格律诗,表达了美好事物不长在的叹惋之情。这首诗最具特色的一点是语言和韵律结合之巧妙... 罗伯特.李.弗罗斯特是美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他的诗作以语言朴素、立意深邃而著称。短诗《金色从来不常驻》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典型的富有哲理的格律诗,表达了美好事物不长在的叹惋之情。这首诗最具特色的一点是语言和韵律结合之巧妙,这也是诗歌翻译的难点。三个中译本分别出自翻译界颇有威望的著名学者朱墨和翻译家曹明伦和方平之笔,而且各译本所用的译法不尽相同。对比研究这三个中译本在韵律节奏和措辞方面的翻译手段,旨在探讨英语格律诗汉译的策略,从而为诗歌翻译批评事业奉献一份微薄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罗斯特 韵律安排 译本对比 诗歌翻译策略
下载PDF
如何加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被引量:13
16
作者 贾超 《才智》 2016年第20期105-105,共1页
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成绩卓著,并以其独特的美感成为古今文学作品中的璀璨明珠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方面更加注重人文关怀,高考中诗歌鉴赏部分的分值也逐年攀升,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笔者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关键词 高中 诗歌教学:教学策略
原文传递
大地,我的另一个母亲——论回族青年诗人阮殿文诗歌中的大地品质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绍玺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77-80,共4页
关键词 生平 诗歌策略 诗歌主题 诗歌内容 抒情方式 人格 颂歌 回族 诗人 阮殿文 大地品质
原文传递
T.S.艾略特《荒原》翻译策略研究
18
作者 蒋萧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78-79,共2页
《荒原》是当今现代诗歌史中最具代表意义的作品之一,被翻译成各国语言广为流传。诗歌翻译不同于散文或小说等叙述文体,所以应对其给予特别的重视。本文首先对《荒原》翻译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继而对《荒原》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以及宗教... 《荒原》是当今现代诗歌史中最具代表意义的作品之一,被翻译成各国语言广为流传。诗歌翻译不同于散文或小说等叙述文体,所以应对其给予特别的重视。本文首先对《荒原》翻译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继而对《荒原》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以及宗教典故翻译的原则和策略进行推敲,由此阐述T.S.艾略特《荒原》的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 诗歌翻译策略 T.S.艾略特
原文传递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Images in Chang Hen 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Theory
19
作者 Yiying YANG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9年第4期527-541,544,共16页
Based on concepts of horizon of expectation and indeterminacy in reception theory,this paper repor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ang Hen Ge,a narrative poem written by Chinese poet Bai Juyi in the Tang Dynasty,and its... Based on concepts of horizon of expectation and indeterminacy in reception theory,this paper repor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ang Hen Ge,a narrative poem written by Chinese poet Bai Juyi in the Tang Dynasty,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s by William John Bainbrigge Fletcher,Herbert Allen Giles,Xu Yuanchong as well as 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Results are as follows:1)Xu’s translation is the best in that he adds annotations and combines literal and free translations so as to explicate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underlying implications of images while meeting and broadening target readers’horizon of expectation.In addition,he tries to replicate figura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form rhetorical techniques of original cultural images to retain the source text’s indeterminacy and aesthetic value and to provide target readers with intense aesthetic experience.2)There are inappropriate and inaccurate translations of cultural images in all the four English translations,and they are caused by differences in ethnic history,religious belief,mode of thinking,featur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s well as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 Hen Ge reception theory horizon of expectation INDETERMINAC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ultural imagery comparative analysis poetry transl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