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根源看苏轼与莱辛的诗画关系说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兴华 《科教文汇》 2007年第09X期189-190,共2页
在对"诗"与"画"的同一性与差异性问题的探讨中,苏轼和莱辛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苏轼的"诗画同律"说与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对诗与画的关系做出了迥然不同的分析,这与中西方在艺术实践、理论传统... 在对"诗"与"画"的同一性与差异性问题的探讨中,苏轼和莱辛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苏轼的"诗画同律"说与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对诗与画的关系做出了迥然不同的分析,这与中西方在艺术实践、理论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有密切关系。中西方在艺术实践、理论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是苏轼与莱辛诗画关系论迥异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莱辛 诗画同律 异质” 根源
下载PDF
从马远《寒江独钓图》浅析中国画的空白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401-402,共2页
空白是中国画的鲜明特色之一,也是艺术意境的最高表现。马远的山水画,布局简约,线条遒硬,水墨沧桑,意境深远。他的《寒江独钓图》巧妙运用"空白"赋予了作品诗一般深远的意境,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空白的价值与美学作用。
关键词 马远 《寒江独钓图》 中国山水 诗画同律
下载PDF
语-图关系视域中的“意”“象”“境”关联初探——以隋唐五代艺术批评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韩清玉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21-27,共7页
"象""意""境"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有着丰富的理论资源,也是当下语言-图像关系研究的重要对象。在隋唐五代的艺术批评中,对创作主体层面的"意"格外重视,将其看作审美意象创构的内在根本... "象""意""境"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有着丰富的理论资源,也是当下语言-图像关系研究的重要对象。在隋唐五代的艺术批评中,对创作主体层面的"意"格外重视,将其看作审美意象创构的内在根本动因。这一点在诗学与画论中基本是一致的。皎然提出"因意成语"与张彦远的"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的命题相呼应;"意"与"笔"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是艺术呈现出的"形"与"神"的关系。绘画理论中重"意"的观念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绘画发展的文学化趋势。王昌龄把意象作为诗歌创作的核心,只是没有止步于"象",而是通过"象"抵达"境"。其审美对象出现了由"象"到"境"的游移,理论批评的视角也多有"象"与"境"关系的探讨,如"境生于象外"等。绘画观念中的"景"的范畴,突破了"应物象形"的摹写传统。艺术即在于以有限之象、可观之景表现和传达无限之象、可思可想之景,这种藉以实有表现虚无,乃是意境之根本意义。通过对隋唐五代艺术批评观念的语-图视角的观照,一方面可以把握这一时期文学与绘画在美学层面上的密切关联,革新对诸如"意境"等重要命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当下建构文学图像论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存笔先 由象到景 境生于象外 意境 诗画同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