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6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齐己《白莲集》的诗禅观 被引量:3
1
作者 崔炼农 《中国韵文学刊》 2002年第2期43-48,共6页
诗禅关系是齐己《白莲集》中最突出的主题。齐己认为,禅与诗的关系乃是出世与入世、形而上与形而下、体与用之间的相对相应的关系。其次从佛家色空观来看,诗禅相通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佛家不一不异色空观所体认的那种抽象的体性层面上... 诗禅关系是齐己《白莲集》中最突出的主题。齐己认为,禅与诗的关系乃是出世与入世、形而上与形而下、体与用之间的相对相应的关系。其次从佛家色空观来看,诗禅相通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佛家不一不异色空观所体认的那种抽象的体性层面上的相通,即偏于禅的层面;二是在形而下具体的相用层面上,即偏于诗的层面上。齐己对此问题的参究可概括为三点:一、业诗如同参禅,力求穷理尽性,非苦不得其功;二、诗与禅都靠心传,全凭内证,悟为玄机,旨在言外;三、诗与禅相通于闲静。然而禅人业诗原为不正之业,证悟之前难免以诗害禅,以诗废禅,诗禅矛盾由此发生。齐己从佛家因果业报理论寻找原因,以禅御诗,以诗助禅,试图在诗禅矛盾中求得诗禅相通,从而消除对立,归于禅寂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己 诗禅相应 诗禅相通 诗禅矛盾
下载PDF
论大慧宗杲的诗禅观
2
作者 倪缘 张勇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3年第1期77-83,118,共8页
大慧宗杲虽以禅法名世,但其诗禅观依然不可忽视。他认为在诗禅关系中,悟应当是中心,诗以明禅,悟以助诗。因此,诗禅之间事实上并不存在矛盾。在宗杲看来,诗歌就是禅悟的活动,也是时时提撕的对象。宗杲的创作中既不乏禅林常见的诗颂,又有... 大慧宗杲虽以禅法名世,但其诗禅观依然不可忽视。他认为在诗禅关系中,悟应当是中心,诗以明禅,悟以助诗。因此,诗禅之间事实上并不存在矛盾。在宗杲看来,诗歌就是禅悟的活动,也是时时提撕的对象。宗杲的创作中既不乏禅林常见的诗颂,又有融世情与禅思,乃至单纯表达世情的作品。这正是其诗禅观的实践。而宗杲所强调的悟,又适时地为僵硬的诗坛注入了新的因素。南宋诗学中学诗以悟与悟以成诗强调了自性发扬、活法与自然等方面。而这两个重要的诗学范畴的形成离不开宗杲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慧宗杲 诗禅 以悟为则 活法 悟入
下载PDF
诗禅互动的审美效应——论洛夫的禅诗 被引量:1
3
作者 叶橹 董迎春 《华文文学》 2009年第5期54-61,共8页
从洛夫的禅诗中不仅读到了许多妙悟和顿悟的诗语,更能读出他对现实和人生的强烈关注。丰盈的意象和独到的神思,与禅的意境融为一体,形成"诗禅互动"的审美效应,扩充了读者的审美视野,丰富了当下现代诗歌创作。
关键词 洛夫 审美 诗禅互动
下载PDF
“诗禅一致,等无差别”:禅与艺术在观念上的融合 被引量:1
4
作者 皮朝纲 董运庭 《天府新论》 1991年第1期76-81,共6页
关键词 "诗禅一致 等无差别" 观念 融合 艺术 中国 美学传统
下载PDF
返观自我的冷静谛视──从诗禅关系看宋诗的特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晶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4-149,共6页
返观自我的冷静谛视──从诗禅关系看宋诗的特质张晶唐宋时期,禅学的盛行对诗人的心态有颇为普遍的濡染,进而以此为中介渗透到诗歌创作之中,对于唐诗和宋诗的艺术风貌及审美特征有着深刻的影响。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不可避免地带... 返观自我的冷静谛视──从诗禅关系看宋诗的特质张晶唐宋时期,禅学的盛行对诗人的心态有颇为普遍的濡染,进而以此为中介渗透到诗歌创作之中,对于唐诗和宋诗的艺术风貌及审美特征有着深刻的影响。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不可避免地带着时代的文化印痕,且与其他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透视 士大夫 《坛经》 思想方法 黄庭坚 诗禅 返观 茵加登 苏轼
下载PDF
加里·斯奈德的诗禅意趣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顺春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9年第4期145-148,共4页
加里·斯奈德自幼便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终生身体力行,笃信禅宗。他不仅是一位现代化的隐逸诗人,而且吸收和借鉴中国禅宗思想,内化成其自身的禅宗观,并以此来观照人生、社会和世界。禅宗是他的生命之源,也是他翻译和创作之源。本... 加里·斯奈德自幼便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终生身体力行,笃信禅宗。他不仅是一位现代化的隐逸诗人,而且吸收和借鉴中国禅宗思想,内化成其自身的禅宗观,并以此来观照人生、社会和世界。禅宗是他的生命之源,也是他翻译和创作之源。本文从禅本义的角度探讨了斯奈德的寒山译诗及其诗歌创作的诗禅意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斯奈德 寒山译 歌创作 诗禅意趣
下载PDF
诗禅合一——试论王维诗歌的静境美 被引量:1
7
作者 牛彦飞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43-46,共4页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佛教的禅趣,诗人特别爱描写那清寂空灵的山水田园,刻画恬静安宁的心境,这同他所信奉的佛教禅宗思想有一定的联系。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构设...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佛教的禅趣,诗人特别爱描写那清寂空灵的山水田园,刻画恬静安宁的心境,这同他所信奉的佛教禅宗思想有一定的联系。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构设了一种“诗禅合一”的静境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诗禅合一 静境
下载PDF
诗性精神视阈中的诗禅关系论——读张勇《贝叶与杨花——中国禅学的诗性精神》
8
作者 叶当前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91-696,共6页
诗禅关系论是学术界长期研究的热门论题,张勇以诗性精神为立足点,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接着说,论证禅宗法门、禅宗道性、禅宗诗学、禅宗文论等富于诗性精神,揭示寒山、皎然、子聪、孤山智圆、契嵩等僧侣的文学批评理论,为禅门文学批评... 诗禅关系论是学术界长期研究的热门论题,张勇以诗性精神为立足点,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接着说,论证禅宗法门、禅宗道性、禅宗诗学、禅宗文论等富于诗性精神,揭示寒山、皎然、子聪、孤山智圆、契嵩等僧侣的文学批评理论,为禅门文学批评史研究导夫先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与杨花——中国学的性精神》 诗禅关系 性精神
下载PDF
晚唐五代诗僧齐己的诗禅思想考论
9
作者 骆志方 《山西档案》 2018年第3期176-178,共3页
晚唐五代诗人齐己在体悟诗之热烈心、禅之清静心的矛盾中艰难抉择,引禅机入诗理,通过借"势"喻诗、择"时"解诗、以"门"论诗,终寻得诗禅妙合之道,熔铸诗禅归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历史上有名的诗僧。齐己对... 晚唐五代诗人齐己在体悟诗之热烈心、禅之清静心的矛盾中艰难抉择,引禅机入诗理,通过借"势"喻诗、择"时"解诗、以"门"论诗,终寻得诗禅妙合之道,熔铸诗禅归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历史上有名的诗僧。齐己对诗禅关系的思辨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对后世诗歌发展及诗学批评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五代 齐己 诗禅思想 思辨
下载PDF
论中国山水画生命艺术的诗禅情韵
10
作者 张鹏飞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49-153,共5页
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就是空灵、静穆、飘逸之美,概因华夏山水画艺术的精神境界惟有凭借饱含情感并诉诸直觉体验的禅宗形象体系,才能暗示、象征、启迪、感化接受者,使之真切体悟到意境形象所涵盖的、尚无直接表现出的"心随物游&qu... 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就是空灵、静穆、飘逸之美,概因华夏山水画艺术的精神境界惟有凭借饱含情感并诉诸直觉体验的禅宗形象体系,才能暗示、象征、启迪、感化接受者,使之真切体悟到意境形象所涵盖的、尚无直接表现出的"心随物游"、"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言外之意",从而诱导世人去寻觅那蕴含有生命终极关怀意义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自由解放的精神妙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哲学 山水画 诗禅情韵
下载PDF
跨越时空的诗僧——论寒山的诗禅佛韵
11
作者 甘正芳 李寒 《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9期96-100,共5页
寒山诗风格独特,有"寒山体"之称。唐五代以来,虽未入主流诗坛,但在儒林文苑中,拟、效、和之者,代不乏人。直至20世纪,寒山及其诗歌的研究日盛。同时,在佛门丛林中,寒山及其诗偈,代有传灯,其诗歌所蕴含的诗禅佛韵对我国文苑和... 寒山诗风格独特,有"寒山体"之称。唐五代以来,虽未入主流诗坛,但在儒林文苑中,拟、效、和之者,代不乏人。直至20世纪,寒山及其诗歌的研究日盛。同时,在佛门丛林中,寒山及其诗偈,代有传灯,其诗歌所蕴含的诗禅佛韵对我国文苑和丛林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山 因缘 诗禅佛韵 影响
下载PDF
论汉语诗学传统中诗禅互喻的异质相融属性
12
作者 李志凌 《文教资料》 2011年第25期4-6,共3页
诗与禅通,可谓汉语诗歌文化精神中一个极具魅力、奇妙绝伦的艺术元素。它形成于佛学东渐及中国禅学本土化的过程中。汉诗将佛教禅释的思想精神深度消化,把本质相异的文化因子转化为丰富自体的艺术手法和感知手段,使汉语诗学传统获得全... 诗与禅通,可谓汉语诗歌文化精神中一个极具魅力、奇妙绝伦的艺术元素。它形成于佛学东渐及中国禅学本土化的过程中。汉诗将佛教禅释的思想精神深度消化,把本质相异的文化因子转化为丰富自体的艺术手法和感知手段,使汉语诗学传统获得全新的演绎与革新。研究得知,这个过程是在一种异质同构的形式下渐进完成的。认清以禅喻诗的形成特点和根源,对于把握好汉诗的思想艺术和文学风格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学传统 诗禅互喻 异质相融
下载PDF
从般若看诗禅境界——以王维、道济诗为例
13
作者 潘永辉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68-71,共4页
运用宏观勾勒与微观分析、理论阐释与实例印证相结合的方法,以王维、道济等人的若干作品为例,解读出蕴含于诗情禅境中的心灵秘密,指出《坛经》般若境界与某些相似诗禅境界的联系与区别,并借此提出一些重要的文论概念,如死境、活境等。
关键词 般若 诗禅 王维 道济 死境 活境
下载PDF
格律与禅境——论唐代“古律”诗禅融合的新形式
14
作者 徐晓峰 《唐代文学研究》 2018年第1期124-134,共11页
一、问题的提出佛教思想,特别是中国化的禅宗体系,对唐诗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前人对此多有论述,举凡用词、意象、取景、构思、造境、风格诸方面都有全面而深入的阐述.概要言之,仍是围绕诗禅融合这一基本思路来展开的.在诗禅融合中,需要... 一、问题的提出佛教思想,特别是中国化的禅宗体系,对唐诗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前人对此多有论述,举凡用词、意象、取景、构思、造境、风格诸方面都有全面而深入的阐述.概要言之,仍是围绕诗禅融合这一基本思路来展开的.在诗禅融合中,需要特别注意两类创作者:一是以诗传达禅佛体验的诗僧,如皎然(720?-805?);二是受禅佛影响极深的一流文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禅 古律 皎然 佛教思想 格律
下载PDF
论阳明及后学的诗禅互动与儒佛交融
15
作者 侯丹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86-91,共6页
王阳明与禅师往来密切,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诗僧雪江明秀和禅僧玉芝法聚,他正是在吸收和利用佛禅的基础上建立了心学思想。其后学弟子亦如此,由此形成儒佛交融之地域文化圈,这种地域性的交往活动,折射出明代中后期以阳明为中心的方外与儒... 王阳明与禅师往来密切,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诗僧雪江明秀和禅僧玉芝法聚,他正是在吸收和利用佛禅的基础上建立了心学思想。其后学弟子亦如此,由此形成儒佛交融之地域文化圈,这种地域性的交往活动,折射出明代中后期以阳明为中心的方外与儒士互动交流的特点:一者以诗会友,诗禅合一;二者探析义理,融会佛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雪江明秀 玉芝法聚 诗禅互动 儒佛交融
下载PDF
从王维诗歌看“诗禅合一”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文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47-49,共3页
从佛教禅宗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与中国传统诗歌理论协调一致的基点入手,站在诗歌欣赏的角度,剖析王维诗歌所追求的禅意与诗境。诗人从山水景物中感悟禅理,沟通禅与诗,把诗歌的热烈浪漫、静虚空灵,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神思飞越、静穆怀... 从佛教禅宗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与中国传统诗歌理论协调一致的基点入手,站在诗歌欣赏的角度,剖析王维诗歌所追求的禅意与诗境。诗人从山水景物中感悟禅理,沟通禅与诗,把诗歌的热烈浪漫、静虚空灵,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神思飞越、静穆怀想,最终把宗教的体验转化成诗歌审美的愉悦,开辟出中国古典诗玲珑剔透而又蕴含丰富的"诗禅合一"的艺术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诗禅合一” 佛教 思维方式 表达方式
下载PDF
《答俊书记学诗》钱说献疑——兼论元好问的诗禅观 被引量:5
17
作者 程亚林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9年第6期65-69,共5页
【正】 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 《元遗山诗集》卷十《答俊书记学诗》:“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下句正后村所谓“将铅椠事作葛藤看”,须一刀斩断,上句言诗于禅客乃赘疣也。句中引刘克庄语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题... 【正】 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 《元遗山诗集》卷十《答俊书记学诗》:“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下句正后村所谓“将铅椠事作葛藤看”,须一刀斩断,上句言诗于禅客乃赘疣也。句中引刘克庄语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题何秀才诗禅方丈》:“能将铅椠事,止作葛藤看。”钱先生尝释此诗云:“隐讽诗与禅扦格不两立,文词乃禅家所斩断之葛藤也。”依钱先生之说,遗山诗意即:诗是禅客必割之赘疣,务斩之葛藤,遗山此诗对诗禅关系的看法,与后村同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立文字 碧岩录 方丈 元遗山 诗禅 后村 元好问
下载PDF
诗禅特质异同论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遂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65-70,共6页
以禅喻诗是中国古代诗话中一个重要现象。但历来学者,多只注重研讨严羽如何将禅宗思想及思维方式运用于论诗,而对诗禅特质本来就有相通之处不甚了了。其实严氏正是在认识到诗禅关系十分“亲切”的基础上,借禅为刀,揭示出中国古代诗... 以禅喻诗是中国古代诗话中一个重要现象。但历来学者,多只注重研讨严羽如何将禅宗思想及思维方式运用于论诗,而对诗禅特质本来就有相通之处不甚了了。其实严氏正是在认识到诗禅关系十分“亲切”的基础上,借禅为刀,揭示出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特征的。本文即以《沧浪诗话·诗辨》为中心论题,结合其他受严氏影响的诗话家的有关论述,对诗禅在特质上的异同以及在审美体验、表现方式诸方面的渗透影响作出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文字 即事而真 诗禅 审美体验 兴趣 审美感受 《沧浪话》 《五灯会元》
下载PDF
“诗禅相通”说略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崔大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26-32,共7页
诗与禅,一为文学,一为宗教,本来并不相同.然而古人却往往通诗于禅,“论诗如论禅”.特别是严沧浪以禅理入诗之后,“诗禅相通”之说遂成常谈.诗禅之间确实有许多相通的甬道.过去我们研究诗禅的关系,多从禅对诗的影响着眼,未能尽明诗禅相... 诗与禅,一为文学,一为宗教,本来并不相同.然而古人却往往通诗于禅,“论诗如论禅”.特别是严沧浪以禅理入诗之后,“诗禅相通”之说遂成常谈.诗禅之间确实有许多相通的甬道.过去我们研究诗禅的关系,多从禅对诗的影响着眼,未能尽明诗禅相通之所以然.我认为只有从各个层次上审视诗禅的同异之处,才能对我们深入理解诗(艺术)的特质,带来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禅相通 说略 妙悟 意象 真如 自性 心源
下载PDF
浅析苏轼之“顺物自然”诗禅艺术
20
作者 张杰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90-95,共6页
苏轼对佛教之接受,以理性为本,知佛而不盲从,始终坚持顺物自然的态度。顺物自然,赋予苏轼自由出入禅理之自由。故东坡援禅入诗,一面以诗法之活,化般若醍醐出为寻常道理;另一面则以禅法玄思入诗人心性,澡雪精神弭化郁结。
关键词 苏轼 顺物自然 诗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