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通假字注考议
1
作者 吴玉芝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97-99,共3页
程俊英、蒋见元在《诗经注析》中认为诗经中有许多通假现象,但其中有一些字释作通假并不妥当。文章对其中部分不合理通假进行考证,并归纳出该书中四种通假注释错误:分别是异体字误作通假、古今字认作通假、滥用通假和本字借字相混。
关键词 诗经注析 假借字 本字
下载PDF
《诗经》“女桑”考辨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明富 张鹏丽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31-34,共4页
"女桑"一词最初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对其含义,历来注释不一,具有代表性的是毛传,郑笺,《朱熹集传》,郭璞注,《辞源》,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结合诗文内容来看,"女桑"应释为"柔长的小桑枝",其... "女桑"一词最初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对其含义,历来注释不一,具有代表性的是毛传,郑笺,《朱熹集传》,郭璞注,《辞源》,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结合诗文内容来看,"女桑"应释为"柔长的小桑枝",其中"女"字含有"小"、"嫩"、"柔"、"弱"等义。在后世典籍中,"女桑"已变成"小桑树"之义,但这已经不是《诗经》中"女桑"的最初含义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女桑 毛传 郑笺 朱熹集传 郭璞 《辞源》 诗经注析
下载PDF
论《诗经》解读中的一个惯性的误区——从《甘棠》的释义之争出发 被引量:1
3
作者 尹林 《邢台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11-113,共3页
程俊英、蒋见元先生的《诗经注析》对于方玉润《诗经原始》中《甘棠》一文的训诂及逻辑问题进行了反驳,针对"伐"、"败"、"拜"三个字的解释,产生了异议,并断定方玉润"盲从宋儒之说"。然而《诗... 程俊英、蒋见元先生的《诗经注析》对于方玉润《诗经原始》中《甘棠》一文的训诂及逻辑问题进行了反驳,针对"伐"、"败"、"拜"三个字的解释,产生了异议,并断定方玉润"盲从宋儒之说"。然而《诗经注析》中对于此诗逻辑的解释也很难称得上准确,因此需要通过对诗经不同译注版本的对比,通过对《诗经》风格的整体把握,进行一次新的探讨。在探讨之中,应当找到形成这两种错误的根源所在,和错误本身所体现的思维惯性,从而纠正对《诗经》的某种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棠》 诗经原始》 诗经注析 训诂 逻辑 炼字
下载PDF
称谓、语境、情感——《氓》教学札记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晓萍 《语文月刊》 2016年第3期41-42,共2页
历史的脚步从不停歇,社会一直向前发展,文明越趋向现代化,人类与传统文化的隔阂就有可能越深阔。在中学语文的古代作品教学中,学生的生存语境与文本的创作语境相去甚远,这使得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教学目标的呼吁很多时候是一... 历史的脚步从不停歇,社会一直向前发展,文明越趋向现代化,人类与传统文化的隔阂就有可能越深阔。在中学语文的古代作品教学中,学生的生存语境与文本的创作语境相去甚远,这使得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教学目标的呼吁很多时候是一种空响。我们认为,要让学生相对准确地把握古代作品的内涵,首先要还原一个学生能够体验的、与创作背景比较相符的语境,让学生真实地体验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氓》 孟二 学语文 孟子译 程俊英 诗经注析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小学语文教育 敬称
原文传递
国学原文怎么看
5
作者 周凌峰 《大学生》 2014年第23期60-61,共2页
参加过几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读书会之后,我新交了不少朋友,发现身边谈国学的人渐渐多起来,其中不乏政府官员、商界人士,最多的自然是教师和大学生。每场主讲人讲完之后,必有人问:"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读国学?"这问题大概很难回... 参加过几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读书会之后,我新交了不少朋友,发现身边谈国学的人渐渐多起来,其中不乏政府官员、商界人士,最多的自然是教师和大学生。每场主讲人讲完之后,必有人问:"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读国学?"这问题大概很难回答,有位教授就很直白地说:"还是要去看原文。"眼见得提问者为之气沮,大概在他心目中,国学是个玄之又玄的话题,原文更是高大上至难以企及,想了解传统文化,只能别寻蹊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界人士 提问者 部分篇章 三礼 电子版本 诗经 死生有命 《仪礼》 程俊英 诗经注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