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诗论传统中的诗艺价值争议——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的启示
1
作者 张燕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83-87,共5页
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带给我们关于中国诗论传统中关于诗艺的价值争议问题的启示,本文对此展开具体讨论,揭示中国古代诗论的"理论性",来自于诗论家围绕着诗艺作出的种种文化价值关怀,并强调在诗论考察中建立诗艺... 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带给我们关于中国诗论传统中关于诗艺的价值争议问题的启示,本文对此展开具体讨论,揭示中国古代诗论的"理论性",来自于诗论家围绕着诗艺作出的种种文化价值关怀,并强调在诗论考察中建立诗艺的视点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论传统 诗艺 价值争议 宇文所安 《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
下载PDF
从中国诗论之传统与诗风之转变谈《槐聚诗存》之评赏 被引量:2
2
作者 叶嘉莹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共7页
从中国诗论之传统与诗风之转变来看,钱锺书《槐聚诗存》自有其特色。钱氏论诗虽有通观古今的眼光与识见,但他自己的诗作则因气禀所近,乃以一己之才情智力学识为诗,以使事用典及偶对之工巧取胜,精工锻炼虽然有余,而略欠博大浑涵发扬流畅... 从中国诗论之传统与诗风之转变来看,钱锺书《槐聚诗存》自有其特色。钱氏论诗虽有通观古今的眼光与识见,但他自己的诗作则因气禀所近,乃以一己之才情智力学识为诗,以使事用典及偶对之工巧取胜,精工锻炼虽然有余,而略欠博大浑涵发扬流畅之致,终不免落入宋诗之作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论传统 诗风转变 钱锺书 《槐聚诗存》
下载PDF
对传统批评的继承与超越——叶嘉莹的诗歌批评
3
作者 刘艳萍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99-103,共5页
叶嘉莹先生的诗歌批评理论是以"兴发感动"为核心,以诗歌中感发生命的深浅、厚薄、大小、正邪及其是否得到了完美的传达为标准。这是对中国传统诗论的系统化总结和拓展。在批评实践中,她既重视直觉的感受,又重视理性的分析,且... 叶嘉莹先生的诗歌批评理论是以"兴发感动"为核心,以诗歌中感发生命的深浅、厚薄、大小、正邪及其是否得到了完美的传达为标准。这是对中国传统诗论的系统化总结和拓展。在批评实践中,她既重视直觉的感受,又重视理性的分析,且运用联想和比较等评赏方法,将诗歌中生生不已的生命传达了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发感动 传统诗论 感性 理性 联想 比较
下载PDF
郑玄诗学理论及其对传统诗论的转换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毓庆 李蹊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9-24,共6页
郑玄集两汉《诗经》研究之大成,他的诗论中最有价值的是他对传统诗论的修正与改造——在汉代大一统特定的历史语境与文化语境下,对先秦儒者提出的"美刺"和"情志"的内涵作了切换。于"美刺"之中,注入了&qu... 郑玄集两汉《诗经》研究之大成,他的诗论中最有价值的是他对传统诗论的修正与改造——在汉代大一统特定的历史语境与文化语境下,对先秦儒者提出的"美刺"和"情志"的内涵作了切换。于"美刺"之中,注入了"诵美讥过"的意义;于"诗言志"中,注入了"好恶之情"的意义。给这两种理论以新的生命活力,为其后的诗论和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诗论 诗学理论 郑玄 《诗经》研究 “诗言志” 文化语境 历史语境 生命活力
原文传递
从“仿中国诗”(1914)到《诗经》(1954)——埃兹拉·庞德对中国传统诗论“兴”的译介 被引量:5
5
作者 高博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4-95,共12页
作为译者,埃兹拉·庞德翻译过许多中国古典诗歌和文集;而作为诗人和批评家,他又不断地从中国传统诗学中汲取学养。目前的研究多从"译者"的视角来审视庞德,重点考察了他对中国古典诗歌以及文化典籍文本的译介,然而,从"... 作为译者,埃兹拉·庞德翻译过许多中国古典诗歌和文集;而作为诗人和批评家,他又不断地从中国传统诗学中汲取学养。目前的研究多从"译者"的视角来审视庞德,重点考察了他对中国古典诗歌以及文化典籍文本的译介,然而,从"诗人和批评家"的角度来考察庞德对中国传统诗学理论的译介研究则较为罕见。本文即探讨作为"诗人和批评家"的庞德对中国传统诗论"兴"的接受过程与译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 埃兹拉·庞德 译介 中国传统诗论
原文传递
诗品与人品 被引量:1
6
作者 肖瑞峰 《观察与思考》 2012年第2期72-76,共5页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一句话叫文如其人,另一句话就是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一句话叫文如其人,另一句话就是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我们可以看到“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可以相互印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品 人品 中国古典诗歌 “文如其人” 传统诗论 真诗 诗人
下载PDF
被放逐的诗学
7
作者 胡晓明 周薇 《中文自学指导》 2004年第3期23-26,共4页
一、一个深度的误解中晚清以还文学史上一个显著的现象即宋诗运动,“学人之诗”的诗学范式渐显影响。同光体的理论家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明确其概念和具体的内涵,使之成为一个时期具有聚焦意义的诗说。但是由于新文学的迅速兴起,同... 一、一个深度的误解中晚清以还文学史上一个显著的现象即宋诗运动,“学人之诗”的诗学范式渐显影响。同光体的理论家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明确其概念和具体的内涵,使之成为一个时期具有聚焦意义的诗说。但是由于新文学的迅速兴起,同光体随着整个古典时代而过去了。今天我们再度审视,发现有些东西后来被遮蔽了。首先一个问题是,一般认为中国传统诗论讲求妙悟、兴趣、神韵等,要求诗歌作感性把握而非现实把握,更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诗论 意境 人文精神
下载PDF
诗与议论
8
作者 孟昭燕 《华夏文化》 2007年第2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传统诗论 议论 尊唐抑宋 范仲淹 黄庭坚 北宋 尚理 自为
下载PDF
诗歌鉴赏的切入点——意象
9
作者 邹玉玲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第8期91-91,96,共2页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简言之,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中国传统诗...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简言之,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诗歌鉴赏 中国古代文论 客观物象 传统诗论 艺术处理 情景交融 “象”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诗学观的一次重大转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胜 刘硕伟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67-168,160,共3页
中国传统诗论中"诗言志"说实为诗歌本质观之一种,即伦理本质观。这种观点由来已久,不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有类似表述。然而,建安以降,人的觉醒促进审美意识的觉醒,对诗歌本质的认识也逐渐深化。在此基础上,钟嵘强调"吟咏情... 中国传统诗论中"诗言志"说实为诗歌本质观之一种,即伦理本质观。这种观点由来已久,不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有类似表述。然而,建安以降,人的觉醒促进审美意识的觉醒,对诗歌本质的认识也逐渐深化。在此基础上,钟嵘强调"吟咏情性",并多方论及,确立诗歌情感本质观,完成中国诗学史上诗学观的一次重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观 中国 古代 人的觉醒 诗歌本质 本质观 传统诗论 审美意识
原文传递
诗本情缘境而言志——读裴斐著《诗缘情辨》
11
作者 张铨锡 《文学遗产》 1988年第1期112-116,共5页
一《诗缘情辨》的显著特色是旗帜鲜明、敢于创新。它的第一面鲜明旗帜,就是对"言志论"的实质的否定:"言志论是政治家和经史家的诗论,缘情论是诗家的诗论。"(22页)这等于说:言志论不是诗论,而是政治论、经史论。如果我的这种引... 一《诗缘情辨》的显著特色是旗帜鲜明、敢于创新。它的第一面鲜明旗帜,就是对"言志论"的实质的否定:"言志论是政治家和经史家的诗论,缘情论是诗家的诗论。"(22页)这等于说:言志论不是诗论,而是政治论、经史论。如果我的这种引申并未违背作者的本意,那么,传统诗论中统治了诗坛三千年的第一个诗的定义,到了裴斐同志这里,受到了一次致命打击,它的正统的、"神圣"的外衣被剥下来了。应该说,这个观点具有某种"革命"的性质。当然,裴斐同志并不是笼统地、一般地否定言志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缘情 言志 传统诗论 情缘 政治家 政治论 鲜明 旗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