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词一体,仁心一贯--论马一浮词的艺术特色
1
作者 许柳泓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2-48,95,共8页
马一浮词虽为数不多却也别具一格,从艺术技巧上看呈现出趋近诗体的倾向。马一浮偏爱使用与律绝诗体相近的小令词调,也喜用禅语入词,不喜修饰,其词之语辞古奥朴拙。用典丰赡是马一浮词的又一艺术特色,或化用前人成句,或引儒释道三家经典... 马一浮词虽为数不多却也别具一格,从艺术技巧上看呈现出趋近诗体的倾向。马一浮偏爱使用与律绝诗体相近的小令词调,也喜用禅语入词,不喜修饰,其词之语辞古奥朴拙。用典丰赡是马一浮词的又一艺术特色,或化用前人成句,或引儒释道三家经典,尽显其慧中之才。其词是其诗创作的延续,诗词一体,只为复归仁性,展现仁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词 艺术特色 诗词一体
下载PDF
论温庭筠创作的“诗词一体化”
2
作者 任拣璞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92-94,共3页
温庭筠既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第一位专力作词的词人,在其创作则明显表现出"诗词一体化",即其诗、词多仿效"齐梁体"。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题材、意象和风格诸方面。题材上,闺阁、宴游为其诗、词之共有;意象上,... 温庭筠既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第一位专力作词的词人,在其创作则明显表现出"诗词一体化",即其诗、词多仿效"齐梁体"。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题材、意象和风格诸方面。题材上,闺阁、宴游为其诗、词之共有;意象上,无论诗、词,都有着比较固定的意象群,所选取的意象也多富艳精工;在风格上,则密丽浓艳为其诗、词之总貌。由温庭筠创作的"诗词一体化",正可见出文人开始尝试创作曲子词对以后词史上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庭筠 诗词一体 齐梁体
下载PDF
王质的词学观及其创作实践
3
作者 宫洪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3-136,共4页
南宋文人王质一向以第二个苏轼自诩,其词学观也步趋苏轼,倡导诗词一体,打破诗词界限,主张以词纪实。在创作实践中,王质亦如苏轼,以诗为词,用词抒发个人怀抱和人生体验,情感真切动人。就艺术而论,王质的中长调甚类其古体诗,令词则神似其... 南宋文人王质一向以第二个苏轼自诩,其词学观也步趋苏轼,倡导诗词一体,打破诗词界限,主张以词纪实。在创作实践中,王质亦如苏轼,以诗为词,用词抒发个人怀抱和人生体验,情感真切动人。就艺术而论,王质的中长调甚类其古体诗,令词则神似其律绝;且与其律诗一样,王质填词喜用叠词,这既是其研习《诗经》的结果,也印证了其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质 诗词一体 以诗为词 叠词
下载PDF
论苏轼的词学观
4
作者 杜宏记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42,共3页
苏轼的词学观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并且有所变化。前期,即通判杭州以前,他认为诗词有别,由于积极的参政意识,他把文学创作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诗文创作上;后期,即通判杭州以后,他开始接触词体,并大量创作词作,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出了对词体... 苏轼的词学观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并且有所变化。前期,即通判杭州以前,他认为诗词有别,由于积极的参政意识,他把文学创作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诗文创作上;后期,即通判杭州以后,他开始接触词体,并大量创作词作,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出了对词体的看法,认为诗词一体,开创豪放词风,提倡清丽雅致之词,形成了自己独具个性的词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词学观 诗词一体 豪放 清丽雅致
下载PDF
宋词词体基本流变--以柳永、苏轼、李清照为例
5
作者 冯宇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学术研究》 2021年第1期67-70,共4页
词的演变经由隋唐到宋经历了初生、茁长、发展、衰落的四个阶段,使词从胡夷里巷之曲逐渐发展成为真正的“抒情诗”。在整个词体的演变过程中,以柳永、苏轼、李清照对词体演变的贡献为依据,展现整个宋词词体的演变轨迹。
关键词 长调赋化 诗词一体 别是一家
下载PDF
元好问词序、词题论三则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博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76-81,共6页
元好问的词学理论同样体现在其遗山词之创作中,通过对元好问词序(题)的分析,可以看到其词体创作的完备、"以词存史"理论主张的实现、"诗词一体"观的自觉实践。
关键词 元好问 词学理论 “以词存史” 诗词一体
下载PDF
北宋初期词学的传承与流变 被引量:1
7
作者 岳淑珍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27-37,共11页
北宋初期词学的发展在晚唐五代与北宋前期词学发展中架起了一座桥梁。在词学创作方面,突破花间传统,奠定宋词基本风貌;在词学理论方面,提出诗词一体观念,对宋代词学创作、理论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词集编纂方面,超越《花间集》的编纂理... 北宋初期词学的发展在晚唐五代与北宋前期词学发展中架起了一座桥梁。在词学创作方面,突破花间传统,奠定宋词基本风貌;在词学理论方面,提出诗词一体观念,对宋代词学创作、理论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词集编纂方面,超越《花间集》的编纂理念,创新编纂体例,对宋代词选的编纂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初期 词风清雅 诗词一体 词学史观 词集体例
下载PDF
浅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8
作者 康雪强 《神州》 2013年第24期16-16,共1页
本论文用充分的论据,多角度、多层次的阐述了苏轼开创中国豪放词风,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把词引入一个新境界。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本文分别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举例分析苏词中的“言志词... 本论文用充分的论据,多角度、多层次的阐述了苏轼开创中国豪放词风,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把词引入一个新境界。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本文分别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举例分析苏词中的“言志词”、“咏史词”、“咏物词”和离情别意、表达与友人情谊并借此抒写人生之叹、时世之感的作品,体现苏词题材多样、不拘一格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词 以诗为词 诗词有别 诗词一体 豪放词
下载PDF
Blasphemy and Islamic Sophism in Selected Poems by Emily Dickinson
9
作者 Wafa Nouar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12期1556-1560,共5页
In spite the fact that 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 lived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Amherst among conservative community that gave less chance to female voice to gain a share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life, she paved the way... In spite the fact that 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 lived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Amherst among conservative community that gave less chance to female voice to gain a share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life, she paved the way for the coming female thinkers to obtain more freedom of thought and expression. In other words, since she was convient that "Abdiction of Belief makes the Behaviour Small", she undercut social conventions and moved under gradual shift from Orthodox Trinitarianism into new thoughts of liberalism. However, in good deal of her work, she still pertains to religious conservatism in wider sense than Amhest Church had been dect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sphemy Islamic Sophism POETRY FAITH RELIGION
下载PDF
从《西楼苏帖》中探寻苏东坡的书法变迁
10
作者 韩小赫 《艺术市场》 2020年第10期45-47,共3页
苏东坡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代表,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着辉煌的贡献。其首创的诗词一体的理念为词赋予了新的内涵,并上升到与诗相当的高度,为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增添了新的版图。而绘画方面,后世普遍认为中国文人画的... 苏东坡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代表,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着辉煌的贡献。其首创的诗词一体的理念为词赋予了新的内涵,并上升到与诗相当的高度,为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增添了新的版图。而绘画方面,后世普遍认为中国文人画的开端便是苏轼所提出的"士夫画",其对后世中国绘画的影响一直延绵至今。而作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苏轼,在充分融合了前人书法的优点后,跳出了"二王"书风的影响,并带动了整个宋代书坛的探索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人 苏东坡 中国文人画 士夫画 诗词一体 苏轼 探索与创新 新的内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