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周代采风制度与“诗谏”
被引量:12
- 1
-
-
作者
夏保国
-
机构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
出处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50-53,共4页
-
文摘
上古采风制度是不是根据汉代乐府制度所作的虚构,历来争议颇大。本文根据上博简《孔子诗论》有关"邦风"的讨论,确认了先秦出土文献中有关"邦风"(国风)采自民间及其舆论功能的明确记载。同时,引据传世文献的记载将采风制度纳入上古"乐政"系统加以考察,并将采风制度视作包括"诗谏"在内的谏议制度的一个上游环节。
-
关键词
周代
采风
乐政
诗谏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诗教与诗谏说的理论溯源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李宜蓬
-
机构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
-
出处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6,共6页
-
基金
陕西理工大学校级人才启动项目“诗可以群——从孔子到钟嵘的诗学演进”(SLGQD13-45)
-
文摘
《诗》在思想和政治上的功用,包含了上对下的教化和下对上的劝谏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就是诗教和诗谏。诗教说最早见于《礼记·经解》,诗谏说最早见于《毛诗序》。诗教与诗谏说的提出,与《诗》的美刺传统密不可分。美刺是《诗》的创作宗旨,更是用《诗》的政治意图。诗教说源自于周代观风知俗的采诗传统,诗谏说则源自于周代贵族的献诗传统。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与诗教、诗谏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挖掘诗教与诗谏说的理论内涵和学理依据,对于认识汉人的《诗》学观念和汉人的政治理想,都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诗》
诗教
诗谏
-
分类号
I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两汉诗经学之诗谏路径
- 3
-
-
作者
树常青
郭建军
文全鑫
-
机构
大连大学教育学院
辽宁省大连市格致中学
渤海大学教育学院
-
出处
《基础教育论坛》
2019年第1期13-15,共3页
-
基金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进阶训练体系研究(JG18CB373)
-
文摘
"诗三百"在秦朝兴盛以后,历经汉初儒道之争传习不断;至武帝时期,独尊儒术,"诗三百"逐渐被经典化,成为重要的治国意识形态之一。两汉时期,"诗三百"的政治意义要高于审美意义,在古今文经学争鸣的过程中,《诗经》逐渐形成了两种解读倾向,择其其一"诗谏"之取向,以《三家诗遗说》内容为例,浅析汉代诗经的政治价值。
-
关键词
《诗经》
两汉
诗谏路径
政治价值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诗经·大雅》“刺厉王”诗的二次生成
被引量:1
- 4
-
-
作者
赵运涛
李山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8-162,共5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2YJAZH215)
-
文摘
在《诗经·大雅》中,《民劳》《板》《荡》《抑》《桑柔》这几首诗都被《毛序》认作刺厉王之诗。这几首谏诗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即在诗生成之前,已经存在过一个"陈志"的过程,《板》:"我言维服",《桑柔》:"听言则对,诵言如醉"等,这些"言"也是诗。《诗经·大雅》"刺厉王"的诗乃是在这些献"言"之后的二次生成。西周中后期,诗歌创作与歌唱的分离,使得献诗陈志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献诗"是文本的生成,"陈志"是文本转变为乐工"诵"的一种行为方式。乐工"诵"的行为方式,又因行为习惯,职业特点生成了一定的范本式,献诗的二次生成,既要承袭这一谲谏的范本式,又会以恢复纳言礼制与旧的规章为目的。
-
关键词
《诗经》
厉王
大雅
谏诗
二次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变雅”中政治讽谏诗生成原因解析
- 5
-
-
作者
王慧
-
机构
空军航空大学飞行基础训练基地
-
出处
《华夏文化论坛》
2007年第1期203-207,共5页
-
文摘
西周末世厉王、幽王之时,昏君暴虐荒淫,致使朝纲败坏、政治黑暗,生灵涂炭,西周王朝已经走到日薄西山的历史边缘。当此之际,王朝内部一些忠贞爱国的卿士大夫怀着忧国忧民的志士情怀和铁肩担道义的救世职责,遵循以诗为谏的历史传统,大胆针砭时政,讽谏君王,指斥群小,他们诗化的谏章遂成流传后世的优秀的政治讽谏诗。
-
关键词
变雅
讽谏诗
政治
诗谏
情怀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