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汉代衍“易”类诗辞的引《诗》用“诗”艺术及其意义
1
作者 田胜利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7-183,共7页
《焦氏易林》占辞、《太玄》赞辞、《周易参同契》炼丹辞的诗体艺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引《诗》丰富多彩,保留了许多汉代诗学的文献资料,属狭义的诗学范畴,引《诗》入占筮炼丹辞,融入象征意义,是《诗》的爻辞丹语化。二是占筮辞、炼丹辞... 《焦氏易林》占辞、《太玄》赞辞、《周易参同契》炼丹辞的诗体艺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引《诗》丰富多彩,保留了许多汉代诗学的文献资料,属狭义的诗学范畴,引《诗》入占筮炼丹辞,融入象征意义,是《诗》的爻辞丹语化。二是占筮辞、炼丹辞用韵文诗体写成,是一般意义上的诗歌艺术,《易林》以四言诗体为主,《太玄》以散体韵文为主,《周易参同契》包括四言体、五言体、骚体、三言体等。占筮、炼丹辞用诗体书写,则是爻辞丹语的诗化。汉代占筮、炼丹辞的诗体艺术明显而突出,对后代签诗、丹诗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衍“易”诗辞 引《
下载PDF
古典诗辞教学中的思索
2
作者 李晓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66-68,共3页
中国古典诗辞中 ,情和景的关系非常密切 ,几乎所有的诗歌都追求情景结合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所有古典诗辞都能达到“情景相生”、“情景交融”的境界 ,即便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也会因情景结合的程度不同 ,使诗歌的审美意向表现... 中国古典诗辞中 ,情和景的关系非常密切 ,几乎所有的诗歌都追求情景结合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所有古典诗辞都能达到“情景相生”、“情景交融”的境界 ,即便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也会因情景结合的程度不同 ,使诗歌的审美意向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王夫之的“妙合无垠”当是古典诗歌所追求情景结合的最高审美形态 ,达到此艺术境界的应为“神于诗者” ;而“情中景”、“景中情”则次之 ,为“巧于诗者”。可见 ,“情景交融”中也有洞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辞教学 古典诗辞 文学欣赏
下载PDF
由述而作 诗史互动——石启贵诗辞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龙仙艳 《民族论坛》 2016年第6期57-62,共6页
本文以石启贵参与民族学的三个分期形成的三种身份为时间坐标,参照其编著的湘西系列作品中呈现出的由史及诗、引诗证史和诗史互动的特性,引入其个人创作中的诗史特征,从而解读其由述而作、诗史互动的苗族诗辞追求。
关键词 石启贵 苗族 诗辞
原文传递
先唐文学中的乐舞形象——以《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赋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贺威丽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44-47,共4页
音乐和舞蹈最先是作为文学意象出现在《诗经》里的。诗经里不少有关宴飨、祭祀的诗歌都有关于乐舞场景的描写,这些作品反映两周时期贵族阶层的生活画面。《楚辞》有关祭神歌辞的作品对乐舞场面的描写更多。汉代乐舞艺术蓬勃发展,乐舞百... 音乐和舞蹈最先是作为文学意象出现在《诗经》里的。诗经里不少有关宴飨、祭祀的诗歌都有关于乐舞场景的描写,这些作品反映两周时期贵族阶层的生活画面。《楚辞》有关祭神歌辞的作品对乐舞场面的描写更多。汉代乐舞艺术蓬勃发展,乐舞百戏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国家还专门设立乐府作为管理音乐的机构,更进一步推动乐舞艺术的发展。汉赋中出现音乐赋这一崭新的题材。汉魏六朝时期的音乐赋不仅篇目众多、创作规模较大,而且这些音乐赋所咏之音乐题材,包括咏乐器、咏歌、咏舞、咏乐人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此后音乐诗歌的创作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唐文学 乐舞形象 经》 《楚 汉魏六朝
下载PDF
《洗心诗轴·尘垢辞虞夏》辨伪 被引量:2
5
作者 罗觉华 《闽台文化研究》 2015年第3期102-106,共5页
《洗心诗轴·尘垢辞虞夏》有的字书写既不合草法,也与黄道周的书写习惯相悖。其行款,字距、行距相差无几,显得壅塞紧束,署款与正文也不协调,导致整件作品布白的不和谐。笔画轻浮,笔毫只是在纸面上滑行,尤其是一些长线条,基本上疲软... 《洗心诗轴·尘垢辞虞夏》有的字书写既不合草法,也与黄道周的书写习惯相悖。其行款,字距、行距相差无几,显得壅塞紧束,署款与正文也不协调,导致整件作品布白的不和谐。笔画轻浮,笔毫只是在纸面上滑行,尤其是一些长线条,基本上疲软乏力,全无劲健之质,许多方折和圆转的线条书写时,看似熟练流畅,实则生硬而拖沓,习气严重,笔法单一,每个字的向右上取势也少变化,且字与字间缺乏自然的过渡连贯。行气和线条的审美表现水准,与黄道周的作品相去甚远,整件作品似集字堆砌而成。王懿荣藏印十分模糊,不足为据;对章也是仿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道周 《洗心轴·尘垢虞夏》 草法 行款 线条 行气 钤章
下载PDF
《周易参同契》丹辞的诗学阐释与后代丹诗流风
6
作者 田胜利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年第9期91-100,共10页
《周易参同契》丹辞诗性特征鲜明,能从多个层面印证,文本由四言、五言、三言、骚体及少量散言组成,整齐划一,具有诗歌的句型结构。丹辞句尾有韵的讲究,韵律和谐,具有诗歌的声韵美。四言体和五言体存在对应关系,借助句式分布考察,四言体... 《周易参同契》丹辞诗性特征鲜明,能从多个层面印证,文本由四言、五言、三言、骚体及少量散言组成,整齐划一,具有诗歌的句型结构。丹辞句尾有韵的讲究,韵律和谐,具有诗歌的声韵美。四言体和五言体存在对应关系,借助句式分布考察,四言体文本的地位更显突出,合乎古人将四言体称之谓经的判断。《周易参同契》丹辞是中国丹诗的始祖,既有特殊的"诗解"辞生成,又有模仿之作涌现,《悟真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丹诗流风于后代不断迁延出现,是大文学视野中不容遮蔽的文学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参同契》 学阐释 流风
下载PDF
苏轼的“尚意”书法与《集归去来辞诗》刻石
7
作者 路远 《文博》 2009年第1期74-79,共6页
本文围绕西安碑林藏苏轼《集归去来辞诗》刻石,对苏轼的"尚意"书法不践古人、追求个性自由的本质,及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略加述评。对该刻石所据之墨迹本的由来及刊刻者邓霖其人,对苏轼这件书法作品产生的背景及其价值,... 本文围绕西安碑林藏苏轼《集归去来辞诗》刻石,对苏轼的"尚意"书法不践古人、追求个性自由的本质,及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略加述评。对该刻石所据之墨迹本的由来及刊刻者邓霖其人,对苏轼这件书法作品产生的背景及其价值,略加考述。认为《集归去来辞诗》刻石之"六首本"和"十首本"各有出处,不能因为《苏轼诗集》收录10首,便轻易否定"六首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书法 《集归去来》刻石
下载PDF
诗鬼与山鬼
8
作者 靳玲 《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40-43,共4页
李贺的歌诗与屈原《楚辞》在艺术上颇多相似之处。本文从诗的题材、诗境、比兴手法和风调四个方面分析了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各自的风格与特色。
关键词 鉴赏 诗辞 风格
下载PDF
菊花诗话
9
作者 侯尔楼 《安徽统一战线》 2003年第12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菊花 王安石 《落菊辩》 诗辞
下载PDF
《诗经》“女桑”考辨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明富 张鹏丽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31-34,共4页
"女桑"一词最初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对其含义,历来注释不一,具有代表性的是毛传,郑笺,《朱熹集传》,郭璞注,《辞源》,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结合诗文内容来看,"女桑"应释为"柔长的小桑枝",其... "女桑"一词最初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对其含义,历来注释不一,具有代表性的是毛传,郑笺,《朱熹集传》,郭璞注,《辞源》,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结合诗文内容来看,"女桑"应释为"柔长的小桑枝",其中"女"字含有"小"、"嫩"、"柔"、"弱"等义。在后世典籍中,"女桑"已变成"小桑树"之义,但这已经不是《诗经》中"女桑"的最初含义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 女桑 毛传 郑笺 朱熹集传 郭璞注 源》 经注析》
下载PDF
陈抟辞召诗与隐逸思想述论
11
作者 姜游 张良丛 《华中学术》 CSSCI 2015年第1期168-174,共7页
本文以陈抟力辞征召的履历为经,以其辞召诗创作为纬,论述其隐逸思想的变迁,以及与诗歌共生互进的关系。面对五代北宋诸位君主的数次征召,陈抟力辞不起,主要原因在于所遇君主均非其理想人主之选,且加之陈抟入道甚深,无心仕途。陈抟归隐... 本文以陈抟力辞征召的履历为经,以其辞召诗创作为纬,论述其隐逸思想的变迁,以及与诗歌共生互进的关系。面对五代北宋诸位君主的数次征召,陈抟力辞不起,主要原因在于所遇君主均非其理想人主之选,且加之陈抟入道甚深,无心仕途。陈抟归隐山林、志在皋壤的隐逸思想和高士精神,融入宋人的精神血液,成为宋代隐逸文化的重要组成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抟 隐逸
原文传递
于文清二首
12
《中国书画》 2011年第1期121-121,共1页
读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二首 旧事新传快意书,百年人物半唏嘘。文章更比图章好,放笔从容写秘娱。名士美人芳草天,春洲结伴鸟关关。申江刻鹤图龙手,下笔千秋未许删。
关键词 于文清 陈巨来 《安持人物琐忆》 诗辞
下载PDF
张引之一首
13
《中国书画》 2011年第1期121-121,共1页
奉题冷庐先生花鸟卷 词心长罥古梅边,衣惹繁香未悟禅,衣惹繁香未悟禅。始信情多翻是病,心冰不似铁丸坚。
关键词 张引之 《奉题冷庐先生花鸟卷》 古梅 诗辞
下载PDF
汪茂荣一首
14
《中国书画》 2011年第1期121-121,共1页
谒西泠印社 万仞门墙峻,玄关叩不扃。书摹三老拙,印拓一山灵。大块赏文范,微尘鉴物形。可观非小道,此意孰平亭? 注:西泠印社藏有东汉《三老讳字忌日碑》。
关键词 汪茂荣 诗辞 《谒西泠印社》 《三老讳字忌日碑》
下载PDF
Dialectical Rhetoric and Socrates' Treatment of Mimetic Poetry in Book 10 of the Republic
15
作者 Mark Matthew Moes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1年第1期1-21,共21页
Christopher Janaway's recent book on Plato's critique of the arts discusses, among other things, Book 10 of the Republic. This paper claims that his comments upon passages in Republic 10 overl Plato's ook the Ion a... Christopher Janaway's recent book on Plato's critique of the arts discusses, among other things, Book 10 of the Republic. This paper claims that his comments upon passages in Republic 10 overl Plato's ook the Ion and status of the Republic as itself a work of dramatic mimesis, ignore the dialectical form of the work, and miss that in various dialogues, Plato evinces a high view of poetry and the arts and even envisions a techne poietike. The paper defends these claims by constructing a three-stage argument that Plato holds a high view of poetry: (1) It first sketches an outline of a reading of the Ion as a dialogue that, despite being aporetic, nevertheless points ahead to a Socratic philosophizing that is craft-like and open to divine inspiration, and not only recognizes the value of poetry but also sometimes composes poetry; (2) Then, it discusses Socrates' use, in his conversational strategies in the Republic, of the techne of rhetoric described in the Phaedrus; and finally, (3) It considers four arguments against mimetic poetry in Republic 10 (598b8-606d7), and sketche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m that takes issue with Janaway's. It argues that they are meant to invite readers to a higher dialectical standpoint, from which might come into view the value of mimetic poetry to a community guided by a Basilike tech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TO Ion Phaedrus Republic POETRY craft (techne) imitation (mimesis)
下载PDF
试论清代列女的文学世界——以《清史稿·列女传》为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国忠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6-115,共10页
列女的文学创作,从有《列女传》起便已存在。清代有文学创作的列女人数,是后汉到明代全部总和的二倍,达到六十余人,其中,有诗文别集者即达三十五家,这是清代列女文学创作繁荣的标志。清代列女文学创作最重要的内容和最大的价值功能,是... 列女的文学创作,从有《列女传》起便已存在。清代有文学创作的列女人数,是后汉到明代全部总和的二倍,达到六十余人,其中,有诗文别集者即达三十五家,这是清代列女文学创作繁荣的标志。清代列女文学创作最重要的内容和最大的价值功能,是它承载了丰富的德性内涵。而绝命诗辞的创作,体现出列女的临终文学关怀。经史艺术、自然科学、文学批评等综合素养的提高,是清代列女文学繁荣的内在原因。清代列女的文学创作得到清代评论家的关注,《清史稿·列女传》往往也直接称赞评论列女的文学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女的文学世界 《清史稿·列女传》 文别集 德性内涵 绝命诗辞 综合素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