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间诙谐文化视野中的《故事新编》主题解读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婵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7-110,共4页
《故事新编》的主题意蕴极其丰富复杂。从民间节庆文化和广场式的诙谐表演、民间故事和笑话的诙谐语言、世俗化的民间诙谐表现形式以及中外庄谐体文学作品的深刻影响等方面对《故事新编》的主题加以解读,有利于对文本及作家创作意图的... 《故事新编》的主题意蕴极其丰富复杂。从民间节庆文化和广场式的诙谐表演、民间故事和笑话的诙谐语言、世俗化的民间诙谐表现形式以及中外庄谐体文学作品的深刻影响等方面对《故事新编》的主题加以解读,有利于对文本及作家创作意图的更深入认识。这种解读的内涵包括广场化的历史想象、世俗化的文化批判和戏谑化的生死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诙谐文化 民间节庆文化 庄谐体
下载PDF
论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的民间诙谐文化成份及其功能
2
作者 周引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211-216,共6页
民间诙谐文化是民间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民间叙事的一种典型代表。它通常以笑话、故事、谚语、俗语、顺口溜、歌谣等形式出现。针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的民间诙谐文化,主要分析其语言的诙谐性。贾平凹、莫言、韩少功、毕飞宇、... 民间诙谐文化是民间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民间叙事的一种典型代表。它通常以笑话、故事、谚语、俗语、顺口溜、歌谣等形式出现。针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的民间诙谐文化,主要分析其语言的诙谐性。贾平凹、莫言、韩少功、毕飞宇、谭文峰、刘醒龙、刘玉堂、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中,均包含了很多民间诙谐文化。这些民间诙谐文化有些单纯出于娱乐目的,体现了老百姓的审美趣味,增强了作品的娱乐性、可读性和艺术性;有些则含沙射影,带有强烈的讽刺批判色彩;还有些借助知识者叙述的修饰,使民间诙谐具有了雅致的幽默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十年代以来的小说 贾平凹 莫言 韩少功 民间诙谐文化
下载PDF
民间诙谐文化视域下的二人转怪诞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孔祥羽 《戏剧之家》 2018年第36期12-13,共2页
巴赫金曾把民间文化的主要特质界定为诙谐,它是专属于广大社会底层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与官方、正统、主流文化截然不同或者根本对立的两种不同类型文化,是官方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民间诙谐文化以诙谐消解权威,以怪诞解构压迫,充满自... 巴赫金曾把民间文化的主要特质界定为诙谐,它是专属于广大社会底层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与官方、正统、主流文化截然不同或者根本对立的两种不同类型文化,是官方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民间诙谐文化以诙谐消解权威,以怪诞解构压迫,充满自由、平等的活力。二人转作为东北民间诙谐文化的典型代表,以怪诞的丑角形象、迷狂的娱乐追求、狂欢的观演体验彰显了怪诞现实主义的独特特征,对二人转的界定与评价,发展与规划,应回到民间诙谐文化的审美标准和价值体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诙谐文化 怪诞现实主义 二人转 狂欢
下载PDF
民间诙谐文化的中西两种不同载体——比较法国《巨人传》和我国相声艺术
4
作者 盛赛 张保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24-125,共2页
法国的《巨人传》和我国的相声艺术是民间诙谐文化中西两种不同的载体,相声艺术和《巨人传》的艺术魅力都根植于民间的诙谐文化。本文意欲通过对相声表演中(主要以文本为研究对象)同《巨人传》相似的内容与表现手法作粗浅的比较研究,对... 法国的《巨人传》和我国的相声艺术是民间诙谐文化中西两种不同的载体,相声艺术和《巨人传》的艺术魅力都根植于民间的诙谐文化。本文意欲通过对相声表演中(主要以文本为研究对象)同《巨人传》相似的内容与表现手法作粗浅的比较研究,对中国的民间诙谐文化与西方的民间诙谐文化做一联系比较,借以探求其共同的文化承载背景,以期加深对民间诙谐文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人传》 相声 比较研究 诙谐文化
下载PDF
巴赫金诙谐文化理论研究
5
作者 张昱坤 《太原大学学报》 2014年第3期74-76,共3页
巴赫金在正统文学的视域之外,揭示了诙谐文化的重要价值,并在与官方正统文化的对比中论证了其对人生与艺术的非凡意义。在此基础上深入论证了诙谐文化的本质,分析了诙谐文化的传承流变,并从文学史的角度考索了诙谐文化对于文艺复兴时代... 巴赫金在正统文学的视域之外,揭示了诙谐文化的重要价值,并在与官方正统文化的对比中论证了其对人生与艺术的非凡意义。在此基础上深入论证了诙谐文化的本质,分析了诙谐文化的传承流变,并从文学史的角度考索了诙谐文化对于文艺复兴时代现实主义的意义,同时论证了诙谐文化的不同形态,并以拉伯雷为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见识超群,视野独特,其价值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 文艺理论 诙谐文化
下载PDF
网络诙谐文化下纪录片娱乐化倾向探究——以《历史那些事》为例
6
作者 向超 《新闻研究导刊》 2019年第6期105-105,共1页
近年来,对严肃话题进行解剖后再创作的形式越来越受年轻人的追捧。《历史那些事》将网络诙谐文化与严肃话题相结合,用年轻人的语境讲述历史故事,将传统纪录片严肃、枯燥的固化印象颠覆,但也存在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如何平衡娱乐与严肃的... 近年来,对严肃话题进行解剖后再创作的形式越来越受年轻人的追捧。《历史那些事》将网络诙谐文化与严肃话题相结合,用年轻人的语境讲述历史故事,将传统纪录片严肃、枯燥的固化印象颠覆,但也存在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如何平衡娱乐与严肃的碰撞,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都是我们所要面临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那些事》 网络诙谐文化 年轻人语境
下载PDF
从目连戏到《朝花夕拾》:《无常》、民间诙谐文化与鲁迅的思想转型
7
作者 刘云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29,共8页
《无常》在鲁迅作品中是颇为特殊的一篇,其间所反映出的鲁迅对“目连戏中鬼魂的偏爱”和对“民间迷信思想的同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民众观。本文通过对《无常》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在厘清作为目连戏小... 《无常》在鲁迅作品中是颇为特殊的一篇,其间所反映出的鲁迅对“目连戏中鬼魂的偏爱”和对“民间迷信思想的同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民众观。本文通过对《无常》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在厘清作为目连戏小戏的《无常》在清代演剧中的真正面貌的基础上,分析其在民间文化传统中的地位与作用,探寻鲁迅对之“偏爱”的真正原因以及“无常”所代表的民间诙谐文化对鲁迅的独特意义;进而通过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对“民间迷信思想”和“民众”的认识变化,管窥这一时期他所经历的思想转型的成因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常》 目连戏 民间诙谐文化 民众观
原文传递
论元曲对宋代诙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潘超青 涂平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3-51,共9页
诙谐文化历史悠久,文学史上不乏以滑稽、幽默来增添文学趣味的佳作,但纵观历代文学,只有元代戏曲将诙谐发展成了一个时代文艺代表性的审美风貌。本文试图从诙谐文化发展的脉络中探究元曲诙谐特质的由来,分析其作为一种异于主流审美的艺... 诙谐文化历史悠久,文学史上不乏以滑稽、幽默来增添文学趣味的佳作,但纵观历代文学,只有元代戏曲将诙谐发展成了一个时代文艺代表性的审美风貌。本文试图从诙谐文化发展的脉络中探究元曲诙谐特质的由来,分析其作为一种异于主流审美的艺术形态在元代形成风尚的主要原因,探究其留存在戏剧结构和民族文化心理中的深远影响,藉以标识元曲诙谐趣味的特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曲 宋代诙谐文化 继承 发展
原文传递
乔伊斯与爱尔兰民间诙谐文化 被引量:10
9
作者 戴从容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2-21,共10页
乔伊斯的创作经历了一个从小我向大我发展变化的过程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出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而后期作品却具有鲜明的群体性和生命力 ,这一变化主要来自乔伊斯逐渐接受的爱尔兰民间诙谐文化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爱尔兰民间诙谐文化的特点... 乔伊斯的创作经历了一个从小我向大我发展变化的过程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出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而后期作品却具有鲜明的群体性和生命力 ,这一变化主要来自乔伊斯逐渐接受的爱尔兰民间诙谐文化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爱尔兰民间诙谐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具体分析了这一文化在乔伊斯后期作品主题和艺术上的体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尔兰 民间诙谐文化 乔伊斯 文学研究 小说
原文传递
《红楼梦》与狂欢化、民间诙谐文化 被引量:8
10
作者 夏忠宪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02-213,共12页
近代以来,“红学”研究一直是中国文人学界的一大显学。“红学”研究文字可谓“汗牛充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人都有不同的评说。借用当代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重新解读《红楼梦》,不啻一种新的尝试、新的途径。本文试图借助巴赫金... 近代以来,“红学”研究一直是中国文人学界的一大显学。“红学”研究文字可谓“汗牛充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人都有不同的评说。借用当代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重新解读《红楼梦》,不啻一种新的尝试、新的途径。本文试图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对《红楼梦》“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狂欢化 民间诙谐文化 巴赫金 狂欢节 未完成性 红学研究 世界观 思维模式 诗学理论
原文传递
东北民间诙谐文化的精神内涵及社会功能研究
11
作者 王新新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6-109,共4页
东北民间诙谐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但长久以来一直缺乏对其系统的研究。著名学者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认为民间文化中诙谐因素具有巨大的意义及广泛的社会功能,因此本文将基于狂欢化理论深入研究东北民间诙谐文化的精神内... 东北民间诙谐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但长久以来一直缺乏对其系统的研究。著名学者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认为民间文化中诙谐因素具有巨大的意义及广泛的社会功能,因此本文将基于狂欢化理论深入研究东北民间诙谐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而进一步揭示其社会功能,为东北民间文化的研究拓宽思维并促进其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民间诙谐文化 “狂欢化”理论 精神内涵 社会功能
原文传递
《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中的狂欢色彩与民间诙谐文化
12
作者 韩林 《当代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18,共2页
前苏联文艺理论批评家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深深植根于民间诙谐文化,他把人们的生活分成两个世界,一个是常规的世界,人们按照一定的秩序、规则行事;另一个则是打破常规的狂欢世界,在这里,人们亵渎权威,随心所欲。《王大花的革命生涯... 前苏联文艺理论批评家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深深植根于民间诙谐文化,他把人们的生活分成两个世界,一个是常规的世界,人们按照一定的秩序、规则行事;另一个则是打破常规的狂欢世界,在这里,人们亵渎权威,随心所欲。《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以下简称为《王大花》)是一部谍战剧,谍战剧本身以战争为背景,以塑造英雄人物为旨归,承载着鲜明的主流政治意识。《王大花》以小人物的滑稽人生表现庄严的革命题材,在相互渗透中形成一种叙事张力,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诙谐文化 狂欢理论 革命生涯 文艺理论批评家 色彩 英雄人物 政治意识 革命题材
原文传递
民间的巨人——浅谈《巨人传》中民间诙谐文化的语言表征世间
13
作者 焦宏丽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7年第3期87-88,共2页
本文着力从语言角度解读巴赫金在其《拉伯雷研究》中提出的“民间诙谐文化”这一概念在拉伯雷《巨人传》中的体现,力图开掘拉伯雷长期被误解的背后所潜藏的深厚内涵。本文通过对广场化、狂欢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分析,梳理民间诙谐文化... 本文着力从语言角度解读巴赫金在其《拉伯雷研究》中提出的“民间诙谐文化”这一概念在拉伯雷《巨人传》中的体现,力图开掘拉伯雷长期被误解的背后所潜藏的深厚内涵。本文通过对广场化、狂欢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分析,梳理民间诙谐文化在《巨人传》中扩大及延展的脉络。通过对民间诙谐文化的载体的研究,揭示在中世纪的宗教统治中依然鲜活的民间文化与专制的官方文化进行对抗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诙谐文化 狂欢化语言 广场语言 语言形象
原文传递
明代民间文艺诙谐美学风格探析——以民歌《挂枝儿》为例
14
作者 杨海英 《人文天下》 2020年第16期41-43,共3页
诙谐是通过滑稽、幽默、机智、俏皮等方法表现出来的一种喜剧风格。《挂枝儿》就是这样一部体现了晚明民歌诙谐特点的优秀之作,它是万历年间兴起于民间的时调小曲,现存小曲近400首,为晚明通俗文学专家冯梦龙整理编著。苏联著名文艺理论... 诙谐是通过滑稽、幽默、机智、俏皮等方法表现出来的一种喜剧风格。《挂枝儿》就是这样一部体现了晚明民歌诙谐特点的优秀之作,它是万历年间兴起于民间的时调小曲,现存小曲近400首,为晚明通俗文学专家冯梦龙整理编著。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指出,民间诙谐文化是民间创作中研究得最差的一个方面。本文借鉴巴赫金有关民间诙谐文化理论,对明代民歌《挂枝儿》进行解读,了解明代市井民众对待世界的诙谐态度,分析其诙谐艺术手法及其美学风格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挂枝儿》 喜剧风格 民间文艺 明代民歌 冯梦龙 时调小曲 文艺理论家 民间诙谐文化
下载PDF
狂欢理论视域下对《奇葩说》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6
15
作者 贾志甜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60,共2页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将世界分为两个完全对立的存在,第一世界是官方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第二世界则是狂欢的、广场式的无规则世界。长久以来,官方文化一直压抑大众的诙谐文化,大众文化也始终反抗并解构着官方文化。随着狂欢场域由实体...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将世界分为两个完全对立的存在,第一世界是官方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第二世界则是狂欢的、广场式的无规则世界。长久以来,官方文化一直压抑大众的诙谐文化,大众文化也始终反抗并解构着官方文化。随着狂欢场域由实体到虚拟的扩大化,反抗和颠覆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综艺节目作为一种新型的狂欢活动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欢理论 文化解读 视域 官方文化 大众文化 诙谐文化 综艺节目 世界
下载PDF
巴赫金论“怪诞现实主义”的文化根源及形成发展
16
作者 雷艳林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2期199-201,共3页
“怪诞”是一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日常生活和文艺作品中都普遍存在的美学范畴。但在理论上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科学的研究。巴赫金研究了这种风格在西方文化几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 ,揭示了它深厚的民间诙谐文化的根... “怪诞”是一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日常生活和文艺作品中都普遍存在的美学范畴。但在理论上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科学的研究。巴赫金研究了这种风格在西方文化几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 ,揭示了它深厚的民间诙谐文化的根源、复杂的审美特征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为我们进行自己的怪诞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宽广的学术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 民间诙谐文化 怪诞
下载PDF
“狂欢化”理论与喜剧意识——巴赫金的启示 被引量:14
17
作者 修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9-92,,98,,共5页
巴赫金根植于中世纪诙谐文化和拉伯雷创作实践的狂欢化理论 ,避免了形式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偏颇 ,真正把握住了喜剧意识的本质和精髓 ;他对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的思考和阐释 ,具有哲理深度和积极的建设性 ,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 巴赫金根植于中世纪诙谐文化和拉伯雷创作实践的狂欢化理论 ,避免了形式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偏颇 ,真正把握住了喜剧意识的本质和精髓 ;他对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的思考和阐释 ,具有哲理深度和积极的建设性 ,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喜剧性的实质和审美功用 ;他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出的相对性思想 ,揭示了喜剧思维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欢化 喜剧意识 双重性 相对性 巴赫金 诙谐文化 喜剧性 喜剧感 喜剧思维 诗学理论
下载PDF
中国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守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8-105,共8页
本文运用现代民间文艺学中的母题、类型分析方法 ,对“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的口头与书面形态 ,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跨文化比较与源流探寻等分别进行个案解析 ,体现出微观与宏观审视的结合 。
关键词 民间故事 类型 艺术世界 诙谐文化
下载PDF
论拉伯雷的“怪诞”美学思想 被引量:8
19
作者 邱紫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1期64-70,共7页
拉伯雷的"怪诞"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人文主义思想基础之上的,是以怪诞的方法来颠覆基督教神学正统观念,重新确立人本主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拉伯雷的"怪诞"美学思想深受中世纪民间诙谐文化和狂欢节庆的影响,并由此确... 拉伯雷的"怪诞"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人文主义思想基础之上的,是以怪诞的方法来颠覆基督教神学正统观念,重新确立人本主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拉伯雷的"怪诞"美学思想深受中世纪民间诙谐文化和狂欢节庆的影响,并由此确立了他的"怪诞"美学思想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伯雷 人本主义 民间诙谐文化 狂欢化 怪诞
下载PDF
双重性——巴赫金狂欢诗学的基本哲学立场 被引量:11
20
作者 周卫忠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26-30,共5页
在狂欢诗学理念下,双重性既是同一事物相反两极属性的对照共生,又是具有不同属性事物之间的正反对照共存。它与德国古典哲学中对立统一思想的区别在于:对立统一观是一种预设的抽象的观念形态,双重性思想则是对西方实存的鲜活的文化形态... 在狂欢诗学理念下,双重性既是同一事物相反两极属性的对照共生,又是具有不同属性事物之间的正反对照共存。它与德国古典哲学中对立统一思想的区别在于:对立统一观是一种预设的抽象的观念形态,双重性思想则是对西方实存的鲜活的文化形态的具体体验和把握。巴赫金对狂欢节的非官方色彩的甄别,对民间诙谐文化的价值判断,对狂欢节的世界感受的阐释,对广场语言的辨识,对狂欢化文艺作品诸要素的分析,无不闪耀着双重性思想的光辉。双重性在巴赫金狂欢诗学中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 狂欢诗学理论 双重性 民间诙谐文化 怪诞现实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