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璞玉待琢终成器——观话剧《主角》有感
1
作者 张小霞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4期14-18,共5页
话剧《主角》以“史诗性结构”,演绎出驳杂丰富、多元立体的艺术内蕴。舞台表现融写实、写意于一体,灵活运用数字技术,赋予了话剧艺术全新的时代特征,推进了话剧民族化进程。但表演中也存在不少纰漏,如全剧节奏偏快减损了故事的韵味;对... 话剧《主角》以“史诗性结构”,演绎出驳杂丰富、多元立体的艺术内蕴。舞台表现融写实、写意于一体,灵活运用数字技术,赋予了话剧艺术全新的时代特征,推进了话剧民族化进程。但表演中也存在不少纰漏,如全剧节奏偏快减损了故事的韵味;对人物内心开掘不够使其失去了原有光彩;改编视角偏差遗失了意象的象征意义等。笔者期待后续演出中演员能不断改善表演技巧,常演常新,使《主角》成为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剧《主角》 忆秦娥 审美 话剧评论
下载PDF
“惊梦”是一种现代悲剧性生命体验——话剧《惊梦》观后
2
作者 王杰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8期57-62,I0002,共7页
话剧《惊梦》是近期在国内各大城市巡演并取得较大成功的一部作品。《惊梦》通过昆曲大班和春社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段戏剧性演出经历,把中华文明古典文化的美学形式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革命文化的美学形式在一个具体的戏剧性事件中结合起... 话剧《惊梦》是近期在国内各大城市巡演并取得较大成功的一部作品。《惊梦》通过昆曲大班和春社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段戏剧性演出经历,把中华文明古典文化的美学形式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革命文化的美学形式在一个具体的戏剧性事件中结合起来,较为成功地把已经程式化的美学形式在戏剧演出活动中重新激活,从而呈现出具有当代性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义,在这个意义上,《惊梦》的创作是成功的。另外,作为《惊梦》的一种艺术追求,编导用喜剧化的形式来表达和呈现具有重要意义的悲剧性冲突,本文认为这是一种有意义的艺术探索,其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值得学术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梦》 《白毛女》 悲剧的喜剧化表达 话剧评论
下载PDF
中国国家话剧院举行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资助项目“话剧评论人才培养”培训班开班仪式
3
《艺术评论》 CSSCI 2019年第9期192-192,共1页
2019年8月26日,中国国家话剧院举行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资助项目"话剧评论人才培养"培训班开班仪式。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监督处迟轶丹,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党委书记诸葛燕喃,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监督专家《剧本... 2019年8月26日,中国国家话剧院举行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资助项目"话剧评论人才培养"培训班开班仪式。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监督处迟轶丹,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党委书记诸葛燕喃,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监督专家《剧本》杂志原主编、戏剧评论家温大勇,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杨乾武,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副研究员陈曦以及全体学员出席了本次会议。开班仪式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党委书记诸葛燕喃主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家话剧 中国艺术研究院 基金管理中心 人才培养 话剧评论 资助项目 培训班 仪式
原文传递
赞美型正剧与现实主义——从话剧《谷文昌》的“创作密码”说开去 被引量:1
4
作者 麻文琦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1年第10期98-105,共8页
话剧《谷文昌》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然也引发了众多的评论。本文一方面就作品成功的原因,从创作角度加以分析和总结,认为除却相对饱满的人物塑造以外,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其结构,该剧在诗化表达方面的实践,为赞美型正... 话剧《谷文昌》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然也引发了众多的评论。本文一方面就作品成功的原因,从创作角度加以分析和总结,认为除却相对饱满的人物塑造以外,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其结构,该剧在诗化表达方面的实践,为赞美型正剧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本文另一方面围绕作品的戏剧批评现象展开了讨论,通过对正剧美学与现实主义美学在历史中所形成的复杂关系的梳理,认为对赞美型正剧创作提出批判性的现实主义的要求是一种错误的批评方向,该体裁作品的创作应该在不改变自己艺术规定性的基础上,朝着更有艺术性的方向去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文昌》 赞美型正剧 现实主义 戏剧批评理论 话剧评论
下载PDF
2019话剧:沉淀与奋起 被引量:1
5
作者 宋宝珍 尤里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0年第2期4-16,共13页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适逢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周年,话剧界围绕这些论题进行了历史梳理、理论争鸣和学术总结。话剧史学研究在不断延展中走向自省与自觉。理论研究回归戏剧本体,从现象学、后现代哲学等视角,重新审视当代剧场所涉及...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适逢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周年,话剧界围绕这些论题进行了历史梳理、理论争鸣和学术总结。话剧史学研究在不断延展中走向自省与自觉。理论研究回归戏剧本体,从现象学、后现代哲学等视角,重新审视当代剧场所涉及的有关戏剧性、文学性、剧场性、在场性等重要问题,大大深化了对当代戏剧理论前沿问题的思考。渐成热点的跨文化研究打开了中国当代戏剧理论与实践的国际视野。话剧批评聚焦现实题材,对现实主义戏剧观念不断深化。创作的日益多元带来评论的活跃,系统性、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为研究与实践提供坚实的队伍保障。以上2019年中国话剧艺术的新进展,正共同推动着中国戏剧创作与理论建设朝深层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话剧 话剧艺术 话剧 话剧理论 话剧评论
下载PDF
2021话剧:转型之中迎发展
6
作者 毛夫国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2年第3期56-65,共10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重大题材的话剧创作契合时代需求,选择以微观视角表现重大主题,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在题材选取、艺术样式和人物塑造上均有所突破,在戏剧的当代表达上有所拓展。文学助力戏剧渐成潮流,文学、影视和话...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重大题材的话剧创作契合时代需求,选择以微观视角表现重大主题,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在题材选取、艺术样式和人物塑造上均有所突破,在戏剧的当代表达上有所拓展。文学助力戏剧渐成潮流,文学、影视和话剧之间的改编与融合越来越密切,不同艺术样式的交流与融合为话剧的形式探索带来新的突破。话剧研究和话剧评论两种格局逐渐形成,话剧评论和话剧创作之间的良性互动更加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题材 经典改编 借鉴 2021话剧 话剧评论
下载PDF
华丽的转身——从小说到话剧看新版《倾城之恋》
7
作者 刘筠梅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61-65,共5页
梁家辉、苏玉华主演的话剧《倾城之恋》,改编自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同名小说。较之前的几次舞台演出,新版《倾城之恋》有其独特的成功之处。除继承原著的"苍凉"之感外,该剧还有爱情角力、舞台表演和视觉感受等三大看点。
关键词 话剧评论 《倾城之恋》 剧本改编 舞台表演 视觉感受
下载PDF
透过人情和人性揭示社会人生意蕴——当代澳门话剧创作思潮研究
8
作者 江萌 胡星亮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1年第4期62-73,共12页
当代澳门话剧表现人情与人性,促使戏剧家更多地去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透过亲情、爱情、友情等的描写去表现人情和人性,透过人情和人性去揭示社会人生意蕴。这些戏剧,在描写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生、运用生活细节去刻画人物... 当代澳门话剧表现人情与人性,促使戏剧家更多地去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透过亲情、爱情、友情等的描写去表现人情和人性,透过人情和人性去揭示社会人生意蕴。这些戏剧,在描写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生、运用生活细节去刻画人物以及内心情感的外化和形象化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创造。其戏剧审美探索深化了澳门话剧的现实内涵,丰富了澳门话剧的艺术表现力,促进了澳门话剧的艺术发展。与此同时,澳门话剧的此类创作还需进一步探索,要在人情、人性的描写中融进澳门社会现实、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澳门话剧 创作思潮 人情和人性 粤港澳大湾区 话剧评论
下载PDF
美的淬炼如此残酷——从话剧《主角》看到的和想到的 被引量:1
9
作者 傅谨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2年第9期107-113,共7页
由曹路生编剧的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话剧《主角》以小说主人公忆秦娥经历的磨难为主线,颇具取舍眼光和剪裁功夫。《主角》残忍且冷酷地把女主人公柔弱的心灵放在冰冷而粗粝的岩石上擦磨蹂躏,将她遭受的挫折与不幸直接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该... 由曹路生编剧的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话剧《主角》以小说主人公忆秦娥经历的磨难为主线,颇具取舍眼光和剪裁功夫。《主角》残忍且冷酷地把女主人公柔弱的心灵放在冰冷而粗粝的岩石上擦磨蹂躏,将她遭受的挫折与不幸直接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该剧更塑造了因虚荣和嫉妒造谣诽谤忆秦娥的楚嘉禾,尤其是让谣言变成对主人公巨大精神压力的恶质文化,深化了戏曲舞台上的主角“不屈辱,不成活”的主题。惊艳的美需要淬炼,但淬炼的过程令人心碎和心痛,但美的艺术永留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角》 当代话剧 陕西人艺 话剧评论
下载PDF
作为重大历史题材舞台创作的话剧《乡村》
10
作者 王素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1期250-252,共3页
以色列话剧《乡村》作为重大历史题材舞台创作的话剧,其一,选取本民族的重大苦难历史事件,结合瑰丽的想象,创造一片灵魂净土——乡村家园,主题挖掘深刻;其二,话剧《乡村》塑造的独特人物的视角形成群像展示式的结构形式,使繁杂无序的生... 以色列话剧《乡村》作为重大历史题材舞台创作的话剧,其一,选取本民族的重大苦难历史事件,结合瑰丽的想象,创造一片灵魂净土——乡村家园,主题挖掘深刻;其二,话剧《乡村》塑造的独特人物的视角形成群像展示式的结构形式,使繁杂无序的生活有序化,悲喜相称形成独特的诗意和美学韵味,艺术的表现力极强;其三,通过大量细节塑造有血肉、个性鲜亮的角色人物。这些有着特别爱好、个性或者经历的人物纯朴善良,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加剧了悲剧的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剧 舞台创作 历史题材 话剧评论
下载PDF
寻踪觅迹,终得真谛——试论田本相及其曹禺戏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宝珍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0年第10期25-34,共10页
田本相对于曹禺及其戏剧的研究,在新时期带动了学术界“曹禺热”的形成,这股热潮至今方兴未艾。本文试图分析田本相一系列曹禺研究成果的形成、其中的研究方法、主要学术观点以及重要学术贡献等。对于田本相在学术研究中所运用的访谈调... 田本相对于曹禺及其戏剧的研究,在新时期带动了学术界“曹禺热”的形成,这股热潮至今方兴未艾。本文试图分析田本相一系列曹禺研究成果的形成、其中的研究方法、主要学术观点以及重要学术贡献等。对于田本相在学术研究中所运用的访谈调研、文本阐释、比较艺术学、文化现象学等批评方法也予以了总结和概括。本文指出,田本相的曹禺研究,从剧作家出发,摹画曹禺的灵魂,发现其创作动因;从戏剧文本出发,阐发了曹禺戏剧的诗化现实主义风格;从文化意义出发,揭示了曹禺戏剧的现代性与民族性;从悲剧内涵出发,阐明了曹禺剧作的美学价值和他自身的悲悯的人文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本相 曹禺 话剧评论 话剧
下载PDF
坚定、坚守、坚持——评《杨利民剧作集》中的石油人
12
作者 任金凤 李枫 《大庆社会科学》 2015年第3期157-158,共2页
杨利民作为大庆本土戏剧家,在《杨利民剧作集》中以一批坚定信念、坚守岗位、坚持自力更生的平民的创业历程,完成了对大庆石油发展历史的书写。在大庆这片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在这片神奇莫测的大荒野中,通过《黑色的石头》中的采油工人... 杨利民作为大庆本土戏剧家,在《杨利民剧作集》中以一批坚定信念、坚守岗位、坚持自力更生的平民的创业历程,完成了对大庆石油发展历史的书写。在大庆这片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在这片神奇莫测的大荒野中,通过《黑色的石头》中的采油工人、《地质师》中的"骆驼"、《大荒野》中的看井人、《铁人轶事》中的王进喜等一批石油人的塑造,赞美了创业者的无私奉献、平凡人的崇高品质,传承弘扬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同时,也使得《杨利民剧作集》成为了中国话剧领域不朽的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剧评论 《杨利民剧作集》 石油人
下载PDF
原罪三重奏之陈白露篇:女色交易背景下苍凉的自由手势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玲华 钱荷娣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4-8,共5页
《日出》并不是一部严谨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不是“忠实地再现生活”的结果。陈白露的悲剧命运虽有一定的现实根源,但她的伦理缺憾更多的来源于遥远的基督教原罪说。陈白露的现世生活是一种变相的寄生生活,在曹禺的人类学哲学的生命视野里... 《日出》并不是一部严谨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不是“忠实地再现生活”的结果。陈白露的悲剧命运虽有一定的现实根源,但她的伦理缺憾更多的来源于遥远的基督教原罪说。陈白露的现世生活是一种变相的寄生生活,在曹禺的人类学哲学的生命视野里,这一部都市交际花悲情传奇,其历史底本是存放在《旧约·创世记》所载的那个神秘的伊甸园中的。研究陈白露这一形象是准确把握《日出》甚至是全面理解曹禺早期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出》 曹禺 话剧评论 陈白露 现实主义 伦理学
下载PDF
心灵探索与精神抵达——《酗酒者莫非》舞台艺术的美学阐释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荔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19年第7期106-115,共10页
本文以《酗酒者莫非》舞台叙事和艺术呈现为研究对象,探究陆帕及其团队的思想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如何转化为舞台创作,即史铁生用文字酿造的“写作之夜”何以转化为陆帕的“戏剧之夜”。文章着重从对话与交融的跨文化改编、循环往复的环形... 本文以《酗酒者莫非》舞台叙事和艺术呈现为研究对象,探究陆帕及其团队的思想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如何转化为舞台创作,即史铁生用文字酿造的“写作之夜”何以转化为陆帕的“戏剧之夜”。文章着重从对话与交融的跨文化改编、循环往复的环形结构和诗意的象征三个维度对该剧的舞台艺术进行美学分析与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帕 史铁生 《酗酒者莫非》 舞台艺术 话剧评论 跨文化
下载PDF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八Unit2 Reading教学设计
15
作者 郝思强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3年第30期90-90,共1页
一、设计思路 本模块为选修教材,侧重于话题,拓宽学生知识面。所以我在教材的处理上和必修教材不太一样。本课我把重点落在引导学生对文章体裁(话剧评论)的认识上,并通过认识这种体裁,让他们运用所学的话剧评论具备的几个要素尝... 一、设计思路 本模块为选修教材,侧重于话题,拓宽学生知识面。所以我在教材的处理上和必修教材不太一样。本课我把重点落在引导学生对文章体裁(话剧评论)的认识上,并通过认识这种体裁,让他们运用所学的话剧评论具备的几个要素尝试自己写出简单的话剧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设计 牛津高中英语 模块 话剧评论 选修教材 文章体裁 引导学生 必修教材
下载PDF
风铃响在每个人的心上——《天堂的风铃》观后
16
作者 杨新宇 《戏文》 2005年第5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天堂的风铃》 复旦大学 舞台设计 人物设计 话剧评论 话剧艺术
下载PDF
上海话剧罪状录!上海话剧罪状录?上海话剧罪状录……
17
《话剧》 2004年第4期45-47,共3页
或许长久以来,戏剧界切中肯綮的评论缺席已久,或许在这个时代里,振聋发聩的姿态其实更容易归于流俗……或许,就像老本说的“每个时代终会过去,那让它在我们的努力中过去吧,去迎接下一个更繁茂的艺术创作的春天。”
关键词 上海 话剧演出 话剧评论 网络论坛
原文传递
重逢总比告别少——解读歌舞话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的关键词
18
作者 钱仁平 《话剧》 2005年第1期48-49,共2页
几乎是演出开始前的几个小时,才突然决定要去看《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的。而且立刻拿定主意要买最便宜的100元票。如果能以更低的价格从黄牛那弄张折扣票就更好。就这个突然“富余”出来并且需要打发掉的晚上而言,就这个戏而言——这... 几乎是演出开始前的几个小时,才突然决定要去看《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的。而且立刻拿定主意要买最便宜的100元票。如果能以更低的价格从黄牛那弄张折扣票就更好。就这个突然“富余”出来并且需要打发掉的晚上而言,就这个戏而言——这个短篇以前翻过,印象中好像没有现在的评价那么高——1000元的座位与100元的座位于我确实分别不大——我也就是听听声音或者音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舞话剧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话剧评论 白先勇 刘晓庆
原文传递
八面来风
19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5-96,共2页
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资助项目“话剧评论人才培养”在京开班8月26日,中国国家话剧院举行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资助项目“话剧评论人才培养”培训班开班仪式。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监督处迟轶丹,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党委书记... 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资助项目“话剧评论人才培养”在京开班8月26日,中国国家话剧院举行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资助项目“话剧评论人才培养”培训班开班仪式。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监督处迟轶丹,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党委书记诸葛燕喃和北京专家及全体学员出席了本次会议。开班仪式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党委书记诸葛燕喃主持。“话剧评论人才培养”培训班是由国家艺术基令资助、中国国家话剧院主办的人才培养项目,在全国各省市话剧院团、艺术研究院、高等院校等择优录取了30名优秀学员。本次培训子8月26日至9月29日进行集中授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家话剧 基金管理中心 艺术研究院 人才培养 话剧评论 资助项目 党委书记 培训班
原文传递
《求征》与《哥本哈根》
20
作者 胡开奇 《话剧》 2004年第4期10-11,共2页
《哥本哈根》是对一特定历史之谜的探索与反思。剧作体现了极高的戏剧艺术性和深广的人文关怀,但它表现的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而我的《求征》是一个故事,应该是一个非常传统写实的家庭后院戏,只是它碰巧发生... 《哥本哈根》是对一特定历史之谜的探索与反思。剧作体现了极高的戏剧艺术性和深广的人文关怀,但它表现的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而我的《求征》是一个故事,应该是一个非常传统写实的家庭后院戏,只是它碰巧发生在大学校园文化的氛围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征》 《哥本哈根》 话剧评论 数学家 物理学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