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的话语殖民现象——以《山乡巨变》、《创业史》和《艳阳天》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孙斐娟 《柳州师专学报》 2005年第2期36-39,共4页
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渗入乡村干部和农民日常生活用语中,从阶级敌人口中也能听到一些新词汇,小说人物话语发生变化的这种现象可称为话语殖民,主要分析它在小说中的表现,所体现的程度及其深层内涵。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农村题材小说 话语殖民
下载PDF
后殖民视野中的话语殖民及其实现途径——1940-19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人物话语分析
2
作者 孙斐娟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09-114,共6页
后殖民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在进行革命和现代性话语的书写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多种叙事策略,将后者所预设的一整套意识形态话语作为高级文化,系统改造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方式和思维世界,从而将传统、本土话语逐步替换,已达到革命意识形... 后殖民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在进行革命和现代性话语的书写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多种叙事策略,将后者所预设的一整套意识形态话语作为高级文化,系统改造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方式和思维世界,从而将传统、本土话语逐步替换,已达到革命意识形态所设定的语言世界,形成对社会的系统改造。在1940-19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饱含革命意识形态内涵的新话语逐渐渗入乡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日常生活用语中。这种小说中人物的言说方式的变化,是革命和现代性话语对乡村话语体系和思维世界的一种征服,由此建构了革命意识形态的现实注脚,其实质是一种话语殖民。本文以后殖民理论中的话语殖民为分析工具,讨论这种文学现象的实现机制及其政治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 农村题材小说 现代性 话语殖民
下载PDF
1940-19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的话语殖民方式
3
作者 孙斐娟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4-7,63,共5页
在1940-19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国家意识形态话语逐渐渗入到乡村干部和农民的日常生活用语中。小说中人物话语发生变化的这种现象可称为话语殖民。话语殖民在小说中表现为四种方式,其背后具有深层次的政治文化内涵。
关键词 1940 1960年代文学 农村题材小说 话语殖民
下载PDF
1940-19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的话语殖民形态
4
作者 孙斐娟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67-71,95,共5页
在1940-19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国家意识形态话语逐渐渗入到人物的日常生活用语中,这种变化可称为话语殖民。话语殖民在小说中表现为四种形态:完成形态、未完成形态、异化形态和性别形态,其背后具有深层次的政治文化内涵。
关键词 1940-1960年代文学 农村题材小说 话语殖民
下载PDF
话语殖民与1940-19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叙事
5
作者 孙斐娟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4期71-74,81,共5页
1940-19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所出现的话语殖民现象,可以发现作家革命理念的渗透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即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转变发生的细微变化,即乡土小说向农村生活小说的内在转换。... 1940-19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所出现的话语殖民现象,可以发现作家革命理念的渗透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即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转变发生的细微变化,即乡土小说向农村生活小说的内在转换。对这一现象的考察对于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0—1960年代文学 农村题材小说 话语殖民
下载PDF
强占期韩国报刊上的日本人中国游记与东亚殖民话语构建
6
作者 张燕燕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178-181,共4页
德富苏峰的《中国漫游记》于1917年同步在韩国《每日申报》上的以韩文形式同步连载,展示了殖民主义话语的矛盾性,暴露了殖民主义文化优越感和文化中心意识。与其相比,作为韩国文人阵地的《东亚日报》上所刊登的韩国文人游记则展现了对... 德富苏峰的《中国漫游记》于1917年同步在韩国《每日申报》上的以韩文形式同步连载,展示了殖民主义话语的矛盾性,暴露了殖民主义文化优越感和文化中心意识。与其相比,作为韩国文人阵地的《东亚日报》上所刊登的韩国文人游记则展现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强占期背景下韩国的文化位置和自我定位的反思。二者形成了对抗性和互补性关系,展现了日本殖民主义思想与当地独立声音之间的碰撞,以及东亚地区不同阵营之间的文化对话和冲突。这种对抗性关系凸显了德富苏峰企图通过游记等宣传媒介构建东亚殖民话语的企图,为理解强占期下日韩文人游记在东亚地区传播以及其对地区关系的塑造产生的深远影响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日申报》 《东亚日报》 德富苏峰 《中国漫游记》 殖民话语
下载PDF
殖民·影像·言说:基于“满铁”映画的考察
7
作者 王洪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0-78,152,共10页
“满铁”映画自1923年成立始,至1941年并入“满映”,其在东北地区的电影活动长达18年之久,拍摄了大量影片,这种通过影像塑造殖民地的方式都被之后的“满映”所沿用。“满铁”映画所拍摄的影片是日本侵华史的有力证言,透过影片可以窥见... “满铁”映画自1923年成立始,至1941年并入“满映”,其在东北地区的电影活动长达18年之久,拍摄了大量影片,这种通过影像塑造殖民地的方式都被之后的“满映”所沿用。“满铁”映画所拍摄的影片是日本侵华史的有力证言,透过影片可以窥见作为权力文本的“满铁”映画借助影像符号塑造了“新国家”、建构了充满“现代”意味的都市与工业景观,也书写着“听话的身体”,妄图将日本殖民者侵略行为合理化、合法化,将日本殖民下的伪满洲国塑造成一个“五族协和”的“王道乐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铁”映画 影像 符号 殖民话语
下载PDF
《艾凡赫》中的食物共享与殖民话语
8
作者 张秀丽 《外文研究》 2023年第4期37-45,103,104,共11页
作为苏格兰人的沃尔特·司各特对殖民时期的英国的态度十分隐晦。本文从《艾凡赫》的食物书写切入,揭示其隐藏的殖民话语。将食物符号化打破,并重置了原有的社会关系,在任意化中实现了食物的商品化,这掩盖了吞食和征用被征服者自然... 作为苏格兰人的沃尔特·司各特对殖民时期的英国的态度十分隐晦。本文从《艾凡赫》的食物书写切入,揭示其隐藏的殖民话语。将食物符号化打破,并重置了原有的社会关系,在任意化中实现了食物的商品化,这掩盖了吞食和征用被征服者自然资源的本质。司各特批判了部分诺曼贵族的贪食,即暴力占有撒克逊资源的行为,反映出他对赤裸裸的殖民征服的批判。然而另一方面,他又肯定了狮心王理查共享食物的行为,暗示其对温和的、共享的殖民征服方式的默许,尤其是在一个具有美德的君王领导下。殖民时期的英国的被征服者和殖民时期的英国利益的受益者的双重身份和立场使得司各特对殖民扩张的批判仅限于殖民的方式,而非殖民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尔特·司各特 艾凡赫 食物 殖民时期的英国 殖民话语
下载PDF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中美“对非援助”的话语博弈 被引量:1
9
作者 岳圣淞 《武陵学刊》 2017年第1期51-63,共13页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增强,美国对中国的疑虑在不断加深。中国的"对非援助"被其主观建构为新殖民主义行为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新殖民主义话语建构由于涉及殖民问题,传统西方视角难以保证其客观性,而后殖民主义的话...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增强,美国对中国的疑虑在不断加深。中国的"对非援助"被其主观建构为新殖民主义行为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新殖民主义话语建构由于涉及殖民问题,传统西方视角难以保证其客观性,而后殖民主义的话语却可以避免这一问题。构建一个以"权力、身份和反抗"为主体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框架,分析美国对中国进行新殖民主义身份建构的意图、过程和影响,评估中国话语策略的效用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主义 话语殖民 话语分析 对非援助 中美话语博弈
下载PDF
殖民话语的裂痕与东北沦陷时期戏剧的存在态势 被引量:7
10
作者 逄增玉 孙晓平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6-183,共8页
东北沦陷时期,殖民统治者为了灌输殖民意识和维护统治,出台了《艺文指导纲要》等文艺"国策",从思想、政策和法律等各个方面对文艺予以整肃、压制和规范。但是,作为所谓"国策"的殖民话语及其统制,并非铁板一块,而是... 东北沦陷时期,殖民统治者为了灌输殖民意识和维护统治,出台了《艺文指导纲要》等文艺"国策",从思想、政策和法律等各个方面对文艺予以整肃、压制和规范。但是,作为所谓"国策"的殖民话语及其统制,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裂痕与矛盾。在沦陷初期,殖民者与进步戏剧和文艺存在着暂时宽松与不断走向高压的博弈期,在沦陷中后期,殖民者内部一方面存在着不同地域与文学意识的对立,一方面殖民者创作和导演的话剧《林则徐》、上演苏联话剧《怒吼吧中国》时动机和意识既非一致,更与中国人演员和观众的接受意图和效果与中国观众的读解南辕北辙。殖民的话语的裂痕,使得殖民者内部对文艺"国策"的理解和贯彻出现偏差与背离,使殖民者意图通过戏剧达到的"转移仇恨"、日满一体的政治和美学破产,也使东北沦陷区戏剧出现殖民语境及其裂痕下形成复杂曲折的意识与美学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话语 东北 沦陷区 戏剧 复杂性 美学
下载PDF
解读康拉德小说中殖民话语的矛盾 被引量:18
11
作者 傅俊 毕凤珊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2-95,共4页
本文通过对《黑暗的心灵》和《吉姆爷》的文本进行分析 ,揭示约瑟夫·康拉德殖民话语的矛盾性。同时又对康拉德的冒险小说以及他对“他者”形象的塑造进行剖析 。
关键词 康拉德 殖民话语 矛盾性 《黑暗的心灵》 《吉姆爷》
下载PDF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英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殖民话语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震红 毛红 刘春玲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0-110,共1页
后殖民文学其实涵盖了“后殖民地文学”和“宗主国关于殖民和殖民地的文学”。最为经典的英国后殖民小说应该算是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本文试图通过英国经典文学作品在文本中折射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扩张和衰败的过程来... 后殖民文学其实涵盖了“后殖民地文学”和“宗主国关于殖民和殖民地的文学”。最为经典的英国后殖民小说应该算是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本文试图通过英国经典文学作品在文本中折射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扩张和衰败的过程来分析其帝国意识的延续和流变,并揭示西方作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经典作品中塑造的“他者”形象,为帝国神话的合理性、鼓吹帝国秩序、强调服从白人殖民者的思想提供文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主义 殖民话语 他者
下载PDF
疏离与融入:康拉德的矛盾情怀——康拉德殖民话语矛盾性溯源 被引量:5
13
作者 毕凤珊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0-143,共4页
康拉德的一生充满着矛盾。他在文学作品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对殖民主义既爱又恨的情感。其作品中既诋毁又彰显英国主流文化的主题与作家本人所生活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波兰裔英籍的康拉德选... 康拉德的一生充满着矛盾。他在文学作品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对殖民主义既爱又恨的情感。其作品中既诋毁又彰显英国主流文化的主题与作家本人所生活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波兰裔英籍的康拉德选用英语这一“霸权语言”作为创作语言,削弱了他试图借文本来批判英国殖民体系的力量。康拉德殖民话语的矛盾性超越了地域、历史和文化空间,赋予他的作品以永恒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拉德 殖民话语 矛盾
下载PDF
论《最后旅程》对《简·爱》男权秩序和殖民话语的消解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素娣 张强宏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8期809-812,共4页
《夏洛特——简·爱的最后旅程》模拟女性视角和女性话语,以实验式创作笔法表现女性主义反叛意识和价值观,同时消解了《简·爱》内化了的男权秩序权威(神权、父权和父权)和殖民意识,以戏谑的口吻揭示女性主义视阈可能带来的女... 《夏洛特——简·爱的最后旅程》模拟女性视角和女性话语,以实验式创作笔法表现女性主义反叛意识和价值观,同时消解了《简·爱》内化了的男权秩序权威(神权、父权和父权)和殖民意识,以戏谑的口吻揭示女性主义视阈可能带来的女性强权,以及女性主义话语强权造成的男性心理生存平衡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视阈 殖民话语 心理生存平衡
下载PDF
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话语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红满 《山东外语教学》 2003年第2期8-11,共4页
当前在西方学院机构里流行的后殖民主义思潮已渗入翻译理论界,开始引起了许多英美翻译理论家对殖民和后殖民语境里的翻译活动的重视,着手研究翻译与帝国、翻译与文化身份、翻译与殖民主义霸权之间的历史共谋关系等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扼... 当前在西方学院机构里流行的后殖民主义思潮已渗入翻译理论界,开始引起了许多英美翻译理论家对殖民和后殖民语境里的翻译活动的重视,着手研究翻译与帝国、翻译与文化身份、翻译与殖民主义霸权之间的历史共谋关系等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扼要评述近年来西方学术界探索后殖民翻译理论的重要代表性著作,指出该理论注重分析蕴涵在翻译文本之中的权力关系和历史语境,为新世纪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殖民话语 文化霸权 权力关系
下载PDF
《简·爱》和《苍海茫茫》中的殖民主义话语 被引量:21
16
作者 谷红丽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4-98,共5页
《简·爱》作为"女性主义狂热崇拜的文本",它所包含的殖民主义话语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洁恩·莉丝从不同的视角对《简·爱》进行了重写,她的《苍海茫茫》揭示了《简·爱》中存在的帝国主义压迫... 《简·爱》作为"女性主义狂热崇拜的文本",它所包含的殖民主义话语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洁恩·莉丝从不同的视角对《简·爱》进行了重写,她的《苍海茫茫》揭示了《简·爱》中存在的帝国主义压迫机制,颠覆了勃朗特的殖民主义话语。但是,洁恩·莉丝身份的局限性又使她在颠覆勃朗特的殖民主义话语的同时,也使用了具有压迫性的殖民主义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爱 苍海范范 殖民主义话语 殖民批评
下载PDF
消解殖民话语、宗法威权的上海娘姨叙事——张爱玲小说《桂花蒸阿小悲秋》细读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攸欣 刘彤丹 《湖湘论坛》 CSSCI 2014年第6期91-96,共6页
《桂花蒸阿小悲秋》是张爱玲的成功作品,以往的解读偏离了其真实意涵。张爱玲通过对来自宗法乡村的上海娘姨丁阿小的琐事、感受、体验、品性及其与主人、丈夫、儿子、同伴关系的细致叙写,消解殖民话语、宗法伦理的权威,也展示在沉重的... 《桂花蒸阿小悲秋》是张爱玲的成功作品,以往的解读偏离了其真实意涵。张爱玲通过对来自宗法乡村的上海娘姨丁阿小的琐事、感受、体验、品性及其与主人、丈夫、儿子、同伴关系的细致叙写,消解殖民话语、宗法伦理的权威,也展示在沉重的现代都市生活压力下女性生存的卑微与琐屑,却依然不失自尊、责任感和向好之心。这是张爱玲在其独特的人性悲观体验下,对女性生存价值的无奈求证,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殖民话语 宗法伦理 叙事
下载PDF
一个充满反殖民与殖民矛盾话语张力的文本——评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 被引量:2
18
作者 庄美兰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55-57,共3页
《黑暗的心脏》是一部具有多层含义的小说。但无论从哪方面解读,我们都不应无视其字里行间对于殖民主义罪恶的揭露与体现。仔细阅读这篇小说,我们会发现故事的主要叙述者马洛的有些话语前后自相矛盾。他在这次航行中已深刻认识到殖民主... 《黑暗的心脏》是一部具有多层含义的小说。但无论从哪方面解读,我们都不应无视其字里行间对于殖民主义罪恶的揭露与体现。仔细阅读这篇小说,我们会发现故事的主要叙述者马洛的有些话语前后自相矛盾。他在这次航行中已深刻认识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罪恶,对殖民地处境有所同情,然而在叙述的过程中,仍使用了相当多的殖民主义者霸权性质话语,形成了不和谐的反殖民与殖民话语的双声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的心脏》 殖民话语 殖民话语
下载PDF
20世纪英国作家非洲题材小说中的殖民话语 被引量:2
19
作者 岳峰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5-77,共3页
20世纪英国作家在非洲题材小说中将非洲经历意义的颠覆和重组,他们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对欧洲殖民者在非洲原始丛林里的罪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一度将拯救英国现代文明病症的希望寄寓在非洲乌托邦里,但另一方面又难以摆脱欧洲殖民文化表... 20世纪英国作家在非洲题材小说中将非洲经历意义的颠覆和重组,他们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对欧洲殖民者在非洲原始丛林里的罪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一度将拯救英国现代文明病症的希望寄寓在非洲乌托邦里,但另一方面又难以摆脱欧洲殖民文化表征的窠臼。这些作家对殖民话语的显性描写与隐性描写杂糅在小说的叙事语言中,也造成了小说的文化逻辑与作者的主观意图的断裂。20世纪英国作家非洲题材小说中的殖民话语最终折射出英国中心论、欧洲中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话语 文化身份 英国中心主义
下载PDF
挪用“他者”的言说策略——从殖民话语到后殖民话语的马华文学 被引量:4
20
作者 许文荣 《华文文学》 2001年第2期34-45,共12页
关键词 马华文学 殖民话语 “他者” 他者文化 殖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