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话语混合与全球本土化——北京旅游推广话语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冯捷蕴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8-43,共6页
北京城市和旅游发展中出现了过于强调全球化和现代性焦虑的倾向。本文试图超越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思维的局限性,采用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视角,对北京旅游推广话语进行多维度的研究。本研究发现,北京旅游推广话语在语言、图像和... 北京城市和旅游发展中出现了过于强调全球化和现代性焦虑的倾向。本文试图超越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思维的局限性,采用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视角,对北京旅游推广话语进行多维度的研究。本研究发现,北京旅游推广话语在语言、图像和音乐3个维度都呈现出全球本土化的特征,并且,不同行业的旅游推广话语显示出不同的趋势,即旅游基础设施的推广话语呈现出"全球化强而本土化弱的倾向";相反,景点及餐饮文化推广则体现出"全球化弱而本土化强的倾向"。本研究旨在强调全球本土化及其不均衡性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亦希望能够为话语的跨学科发展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焦虑 全球本土化 不均衡性 话语混合 旅游推广话语
下载PDF
第三人称小说中的混合话语解析
2
作者 赵海霞 《中国俄语教学》 2014年第3期74-78,共5页
在第三人称叙述形式中,"作者叙述"和人物话语相混合形成一种中间话语,这类话语既具有作者叙述的特点,又饱有人物话语的个性,被称为"混合话语"。根据人物话语进入作者叙述的方式可将混合话语分为三种类型:转述式混... 在第三人称叙述形式中,"作者叙述"和人物话语相混合形成一种中间话语,这类话语既具有作者叙述的特点,又饱有人物话语的个性,被称为"混合话语"。根据人物话语进入作者叙述的方式可将混合话语分为三种类型:转述式混合话语、溶入式混合话语、引用式混合话语。其中,每种类型的混合话语都有着自身的结构特点和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话语 转述 溶入 引用
下载PDF
对立抑或混合:全球化语境下的混合话语研究——《中美混合修辞的崛起:兼读中式签语饼》介评 被引量:1
3
作者 崔蓬克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14年第1期76-79,共4页
《中美混合修辞的崛起:兼读中式签语饼》以华人学者的视角审视全球化语境下生活在"修辞边境"(rhetorical borderlands)和"接触地带"(contact zone)的美籍华人修辞话语的形成及意义。作者以"签语饼"(fortu... 《中美混合修辞的崛起:兼读中式签语饼》以华人学者的视角审视全球化语境下生活在"修辞边境"(rhetorical borderlands)和"接触地带"(contact zone)的美籍华人修辞话语的形成及意义。作者以"签语饼"(fortune cookie)隐喻中美混合修辞,形象地指出二者都是出于两种不同传统的对抗和融合。混合话语越来越成为全球话语的特征,在这样的社会及学术语境下,该书对中西方修辞传统所进行的一系列对比和深入剖析,不仅有着深刻的学理意义,而且对于中国当代国家修辞和话语建构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也为中国修辞学和话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话语 比较修辞 修辞边境 少数民族修辞 美籍华人修辞
原文传递
对立还是融通:比较修辞学研究背后的文化自信——以《含蓄与直白:东西方互补关系》为研究对象
4
作者 刘丽 《江科学术研究》 2023年第1期90-92,共3页
毛履鸣在《中美混合修辞的崛起:兼读中式签语饼》中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趋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时始终存在一种抗拒的力量。本文以该书第三章《含蓄与直白:东西方互补关系》为研究对象,从混合话语和修辞边境的角度解读比较修辞... 毛履鸣在《中美混合修辞的崛起:兼读中式签语饼》中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趋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时始终存在一种抗拒的力量。本文以该书第三章《含蓄与直白:东西方互补关系》为研究对象,从混合话语和修辞边境的角度解读比较修辞学研究背后的文化自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话语 比较修辞 修辞边境 文化自信
下载PDF
Studies on Interdiscursivity
5
作者 WU Jian-guo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2年第7期1312-1317,共6页
The present paper defines interdiscursivity as the mixing of diverse genres, discourses, or styles in a single text. It also traces the origin of interdiscursivity and takes it as a special kind of intertextuality. Th... The present paper defines interdiscursivity as the mixing of diverse genres, discourses, or styles in a single text. It also traces the origin of interdiscursivity and takes it as a special kind of intertextuality. Then the paper gives a review of interdiscursivity studies in literary and non-literary fields. The former is usually conducted from the stylistic approach, while the latter from the CD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pproach. The contribu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are also summarized with the purpose of presenting an objective picture of the research. Based upon the detailed review, the paper offers some perspective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It is hoped that this will shed some light on our understanding of interdiscurs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DISCURSIVITY stylistic approach CD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pproach PERSPECTIV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