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贝内特的男权话语矛盾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宋德伟
-
机构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
-
出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84,共4页
-
文摘
在我国,对英国现实主义作家贝内特的研究仍处于"尘封"阶段。以贝内特的"受虐者"心理为切入点,从女性主义角度审视他的三个主要文本《五城的安娜》、《老妇谭》和《克雷亨格》,其作品隐含的男权话语的矛盾:既同情女性,批评或质疑至高无上的父权;又推崇顺从的"家庭天使",呈现出对男权中心的无意识建构。
-
关键词
英国作家
贝内特
女性
弱者
父权
男权中心
话语矛盾
-
Keywords
British authors
Bennett
females
the weak
patriarchy
androcentic
discourse conflict
-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矛盾和边界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钟芸
魏娜
-
机构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
出处
《科教文汇》
2019年第34期30-31,45,共3页
-
基金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边界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FDY641)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中存在师生话语诉求的矛盾、理论话语和生活话语、精英话语和大众话语、理性话语和感性话语之间的矛盾。因此,在话语转换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边界,不能突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教师主导性、理论学科性、政治正确性和理性话语的实质性的边界。
-
关键词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转换
话语转换矛盾
话语转换边界
-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discourse
the contradictions of the discourse transformation
the boundaries of the discourse transformation
-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毛泽东文艺观的话语空间
- 3
-
-
作者
周进芳
-
机构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出处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49-53,共5页
-
文摘
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来源,毛泽东的文艺观对共和国的文学和文艺理论产生和正产生着巨大影响。文章从话语理论的维度审视毛泽东的文艺观,描述其独特的话语方式和对该话语生成语境作还原回溯,从话语格局、话语矛盾和话语蕴藉等三方面对毛泽东文艺观的话语空间作深层透视,展示了其文艺思想广阔的话语空间和丰富的话语蕴藉,有利于纠正人们对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作封闭的教条式理解的倾向,从而在另一新的平台上恢复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体系的开放性。
-
关键词
毛泽东的文艺观
话语空间
实用
话语还原
话语矛盾
话语蕴藉
-
Keywords
Mao Zedong's literary and artistic view
language space
practical
utterance contraction
implicature
-
分类号
A84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题名“然而”与《野草》的话语方式
被引量:4
- 4
-
-
作者
王本朝
-
机构
西南大学
-
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7-31,共5页
-
基金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20世纪中国文学生产方式与文学意义和形式"(项目编号:NCET-10-0661)
-
文摘
《野草》通过繁复的意象和梦境的营造,建构了一个复杂的意义世界,蕴含着鲁迅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哲学。在修辞风格上,它追求语言的修饰和开掘,时有复沓、缠绕的笔墨,也不乏直白、节俭的语句。在曲里拐弯的表达里,呈现出他对文字的精准、文句的泊漾和虚词的迤逦的敏感和讲究。"然而"是《野草》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关系连词。鲁迅对它有着恰当而巧妙的运用,无论是对情感和寓意的表达,还是形成语气节奏的转换与跌宕,都使《野草》多了一份意味深长的气势神韵。对"然而"的使用,有着鲁迅质疑和否定的思维特点,也呈现出鲁迅相反相对、矛盾并置的话语方式,由此,也可见出鲁迅对历史和现实的悖反与乖谬,生命存在的矛盾与紧张的独特感受。
-
关键词
《野草》
“然而”修辞
矛盾话语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三重动力
被引量:6
- 5
-
-
作者
贾鹏飞
-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
-
出处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3-68,110,共7页
-
基金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全面从严治党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2017YZD09)
负责人陈锡喜
+1 种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的理论贡献和实践要求研究"(15ZDA002)
负责人王永贵
-
文摘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话语与生俱来地嵌入意识形态的运行机理之中,话语创新也因而成为意识形态关切的重大理论问题。可以以话语从属并服务于意识形态的事实为理论基点,通过全面检视意识形态生成发展实现过程的多种矛盾,进而证成话语创新的三重动力。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构成第一重动力,旨在以话语粘合意识形态特殊利益与普遍形式相统一的内生结构;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矛盾构成第二重动力,旨在以话语平衡意识形态维护历史连续与关照实践主题的发展策略;主导性与大众性的矛盾构成第三重动力,旨在以话语达至意识形态理性内涵与感性表达相统一的实践样态。三重动力统一于意识形态内在矛盾运动全过程,共同指向塑造意识形态及其统治合法性的价值目标。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话语创新
矛盾运动
三重动力
-
分类号
D61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围城》话语建构的反讽艺术
被引量:1
- 6
-
-
作者
张秀英
-
出处
《艺术广角》
2004年第3期45-46,共2页
-
文摘
钱钟书作为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学者、作家,之所以能写出像《围城》这样的旷世名篇,与他深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和崇高的审美追求是分不开的。青年时代的他曾留学英法,广泛涉猎了西方哲学和心理学著作,研读了大量现代主义小说。他在《谈艺录》中再三征引英、
-
关键词
《围城》
钱钟书
小说
反讽艺术
言语叙述
幽默
矛盾话语
意象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三张面孔:当代英国元小说中的历史
- 7
-
-
作者
洪罡
-
机构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45-50,共6页
-
文摘
当代英国元小说的特征主要包括对历史真实的怀疑、对历史中对立过程的前景化和对历史的个人化叙述。较之以因果逻辑为基础的理论话语,以当代英国元小说为代表的强调不确定性、矛盾性和个体化的虚构话语更能展现出后现代语境下历史的复杂生态。
-
关键词
历史元小说
历史
矛盾话语
-
Keywords
historiographic metafiction
history
contradiction discourse
-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北宋士大夫言论中的“两个契丹”
- 8
-
-
作者
余慕珍
-
机构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
-
出处
《兰台世界》
2020年第5期157-160,共4页
-
基金
西南大学2019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身体史视野下的宋代家庭暴力研究”(SWU1909587)。
-
文摘
关于与北宋对立的契丹(辽),北宋士大夫言论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一种是正面或者说是中性的话语,一种是非正面的话语。在文化上,北宋士大夫认为契丹是蛮夷,持轻视不屑态度;而在现实上却迫于军事实力,不得不承认另一个国家的合法地位,体现了北宋士大夫的传统天下观与现实国家观的矛盾与冲突。同时,通过北宋士大夫关于契丹的两种看似矛盾的看法,可以看出北宋士大夫对于自我文化定位的摇摆心理。
-
关键词
契丹
北宋士大夫
言论
矛盾话语
-
Keywords
Khita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cholar
speech
contradictory word
-
分类号
K244.01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捡橡果的孩子》中的原罪与救赎
- 9
-
-
作者
姚羚羚
-
机构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求索》
CSSCI
2012年第12期158-160,共3页
-
文摘
理查德.杰弗里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颇具影响力的自然主义文学家。其作品之一《捡橡果的孩子》用自然主义笔法刻画了英国乡村一个无名男孩卑微的生与死。作者通过多重相互矛盾的话语以及象征符号的运用,间接隐晦地展示了男孩的真实死因:即男孩是在其笃信宗教的外婆针对其"原罪"而展开的一系列"救赎"行动中惨死,把原本阴郁的故事引入了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黑暗低谷。本文通过对表层故事背后所隐含的真相的发掘,旨在进一步展示该文本的艺术价值。
-
关键词
矛盾话语
悬疑
原罪
救赎
-
分类号
I561.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