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识解视域下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英译研究——以《中国的民主》白皮书为例
1
作者 魏在江 刘岩 《外语与翻译》 2024年第1期30-36,I0001,共8页
本文基于认知识解理论,探究《中国的民主》白皮书英译的认知理据及国际传播策略。研究发现:(1)详略度、聚焦、突显和视角这四个识解维度在《中国的民主》英译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制约作用;(2)英汉母语者在识解方式上有明显差异,译者需解... 本文基于认知识解理论,探究《中国的民主》白皮书英译的认知理据及国际传播策略。研究发现:(1)详略度、聚焦、突显和视角这四个识解维度在《中国的民主》英译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制约作用;(2)英汉母语者在识解方式上有明显差异,译者需解构和重构原文的识解方式,选择符合译语读者认知模式的识解方式进行表达;(3)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对外阐释既需要使用外国人听得懂、易接受的语言,又要超越文化信仰和意识形态差异。识解理论为中国民主话语英译提供了新的阐释视角,有利于中国民主形象的塑造和国际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英译 认知理据 国际传播策略 识解
下载PDF
《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中梁君璧形象变化研究——以梁君璧话语英译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汪晓莉 杜双艳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68-73,共6页
本文基于《穆斯林的葬礼》汉英平行语料库,运用韩礼德的语气系统与人际关系理论,以梁君璧话语英译为例,考察英译本中梁君璧形象产生变化的体现和原因。研究发现,与原文中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相比,英译本中的梁君璧形象不如原文多样立体,... 本文基于《穆斯林的葬礼》汉英平行语料库,运用韩礼德的语气系统与人际关系理论,以梁君璧话语英译为例,考察英译本中梁君璧形象产生变化的体现和原因。研究发现,与原文中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相比,英译本中的梁君璧形象不如原文多样立体,且负面形象弱化、正面形象增强。这主要是出于翻译过程中三方面的考虑:减少宗教冲突的需要、减少意识形态冲突的需要、满足国家机构翻译的外宣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斯林的葬礼》 英译 语料库 梁君璧形象 话语英译
下载PDF
情绪智力视域下外交话语英译的情感解读
3
作者 商春光 冷慧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42-145,149,共5页
语言和情感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外交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同样具有情感和温度。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情感始终贯穿其中。采用翻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视角,聚焦情感感知、情感调节和情感表达,解读外交部发言人... 语言和情感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外交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同样具有情感和温度。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情感始终贯穿其中。采用翻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视角,聚焦情感感知、情感调节和情感表达,解读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的发言及其英译文本的情感性具有可操作性。外交话语英译在实现政治等效的同时也要重视外交话语的情感性,从而更好地助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使外交话语更具语用适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智力 情感感知 情感调节 情感表达 外交话语英译
下载PDF
《红楼梦》中尤三姐话语英译对比研究
4
作者 李晓 钟再强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1年第11期21-23,共3页
《红楼梦》中“情小妹”尤三姐的前后形象转变比较戏剧化。在《红楼梦》的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该人物形象的完整程度有所不同。本文根据原文故事情节,将尤三姐这一人物形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对每个阶段该人物话语的英译进行不同译... 《红楼梦》中“情小妹”尤三姐的前后形象转变比较戏剧化。在《红楼梦》的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该人物形象的完整程度有所不同。本文根据原文故事情节,将尤三姐这一人物形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对每个阶段该人物话语的英译进行不同译本间的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相比于杨宪益译本,霍克斯译本更好地再现了尤三姐的人物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三姐 《红楼梦》 人物形象 话语英译
下载PDF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外交话语英译意识形态分析
5
作者 陈彦青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36-138,共3页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出发,对《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外交话语英译进行意识形态分析,基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视角、图形/背景等认知识解操作对报告原文及其英译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隐藏在原文与译文中的意识形态差异...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出发,对《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外交话语英译进行意识形态分析,基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视角、图形/背景等认知识解操作对报告原文及其英译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隐藏在原文与译文中的意识形态差异,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话语操纵体现出的新一代领导之下的国家意识形态立场及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批评话语分析 认知语言学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外交话语英译
下载PDF
从“软实力”的角度自我剖析《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从最早期到佛典翻译》的选、译、评、注 被引量:56
6
作者 张佩瑶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6-41,共6页
我国翻译活动历史悠久,有关翻译的记载,可以上溯《周礼》、《礼记》等典籍;谈翻译、论翻译的文章,数量也极多,内容丰富,然而,数千年来,我国传统译论鲜有译成外文,流传到其它地方。本文以编者自道的方式,阐述我国第一本传统译论英译选集... 我国翻译活动历史悠久,有关翻译的记载,可以上溯《周礼》、《礼记》等典籍;谈翻译、论翻译的文章,数量也极多,内容丰富,然而,数千年来,我国传统译论鲜有译成外文,流传到其它地方。本文以编者自道的方式,阐述我国第一本传统译论英译选集的成书始末,从选、译、评、注四个方面,分析选集的成书目的、选材准则、翻译策略,以及评语和注释在选集中发挥的作用,并从"软实力"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翻译来展现我国的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译论 汉籍外译 软实力 话语 佛典翻译 文化转向 翻译与权力 《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 差异 丰厚翻译 文化亲和力
原文传递
认知视角下政治话语中缩略式术语的英译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倩 《中国科技术语》 2023年第3期27-32,共6页
翻译政治话语中的缩略式术语,一直存在形式翻译与意义翻译之争。“读者取向”的观点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传递意义,缩略形式很难被外国读者理解。而“以我为主”的观点认为缩略形式有提示意义和联想记忆的功能,彰显出中国政治话语的特... 翻译政治话语中的缩略式术语,一直存在形式翻译与意义翻译之争。“读者取向”的观点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传递意义,缩略形式很难被外国读者理解。而“以我为主”的观点认为缩略形式有提示意义和联想记忆的功能,彰显出中国政治话语的特色和文化自信。本研究试图从认知角度对这两种取向之争提出新解释。对2013―2022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500多处缩略式术语的英译进行了分类研究,发现数字式和隐喻式缩略术语倾向于使用保留形式、补偿意义的翻译方法,而缩合式缩略术语多采取放弃形式、传递意义的翻译方法,这是由生成缩略术语的认知方式决定的。文章提出对应的英译提升对策,以期助力于中国政治话语特色表达的对外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略术语 缩略术语英译 政治话语英译 认知视角
下载PDF
中国特色政治话语英译中的译者决策及其主体意识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赵祥云 赵朝永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1,共11页
中国特色政治话语英译遵循了“政治等效”和“政治特效”两种原则。基于“政治等效”原则,译者主要诉诸于话语移植、概念显化、局部省译、语义推演等翻译策略,确保译文准确传达原文话语的政治内涵。基于“政治特效”原则,译者主要诉诸... 中国特色政治话语英译遵循了“政治等效”和“政治特效”两种原则。基于“政治等效”原则,译者主要诉诸于话语移植、概念显化、局部省译、语义推演等翻译策略,确保译文准确传达原文话语的政治内涵。基于“政治特效”原则,译者主要诉诸于话语重构、话语阐释、话语创新、话语浓缩等翻译策略,旨在提升译文的接受效果。为达到特定翻译效果,译者应秉持国家意识、政治意识、融通意识和命运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政治话语英译 政治等效 政治特效 译者决策 译者主体意识
原文传递
名物化在立法话语英译中的适切性——以《民法典》英译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于梅欣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37,共6页
名物化是立法话语中重要的语义资源,但在跨语言翻译中,该语义资源的转化有着适切性条件限制。本研究以《民法典》英译文为例,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下概念元功能的描写框架,研究立法话语英译中名物化资源的运用。考察发现,名物化为立... 名物化是立法话语中重要的语义资源,但在跨语言翻译中,该语义资源的转化有着适切性条件限制。本研究以《民法典》英译文为例,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下概念元功能的描写框架,研究立法话语英译中名物化资源的运用。考察发现,名物化为立法文本的跨语言翻译提供了重要手段,同时其使用受制于立法意图、搭配习惯和过程中心原则:即当功能转化不能实现或者削弱源语的立法意图时,或当源语以“高值情态+动词”的形式表征过程功能,使用名物化导致译文的信息重心偏离源语信息重心时,应避免使用名物化,要坚持元功能对等翻译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立法话语英译 概念元功能 名物化 适切性条件
原文传递
“中国翻译话语典籍”英译研究之训诂与考据——兼评《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下册)》的部分译例
10
作者 冉诗洋 尹露露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1年第2期103-113,共11页
"中国翻译话语典籍"指中国历史上有关翻译的经典言论著作。英译"中国翻译话语典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国翻译话语藏于大量文献中,其表达方式精炼简约,英译时难度大,对其进行翻译和... "中国翻译话语典籍"指中国历史上有关翻译的经典言论著作。英译"中国翻译话语典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国翻译话语藏于大量文献中,其表达方式精炼简约,英译时难度大,对其进行翻译和翻译研究需要深入考据和训诂。本文通过《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下册)》中部分译例的字、词、句训诂,结合历史考据和语言训诂、历史上的官职称谓文化考据和用典考据方法,探索"中国翻译话语典籍"英译批评的训诂法和考据方法,为其他中国翻译话语典籍的英译和英译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下册)》 考据 训诂 用典 翻译话语典籍 讲好中国故事
原文传递
浅析《离骚》中元话语的英译——以杨宪益、许渊冲译本为例
11
作者 王倩茹 《今古文创》 2022年第47期106-108,122,共4页
元话语具有组织篇章,传情达意的作用,是语篇中不可忽视的语言成分。元话语翻译的优劣关乎语篇翻译的质量。本文以《离骚》为语料,统计其中元话语的数量。依据Hyland的元话语分类框架和语法元话语概念,将《离骚》中的元话语分为引导式元... 元话语具有组织篇章,传情达意的作用,是语篇中不可忽视的语言成分。元话语翻译的优劣关乎语篇翻译的质量。本文以《离骚》为语料,统计其中元话语的数量。依据Hyland的元话语分类框架和语法元话语概念,将《离骚》中的元话语分为引导式元话语,互动式元话语和语法元话语。本文旨在从杨译和许译的对比分析结果中,探讨何种译法的效果更胜一筹,从而推论出适合古汉语诗歌中元话语的翻译方式。研究发现,元话语功能保留得越完整,译文表达效果越好。元话语翻译的重点在于元话语功能的再现,翻译时可在词汇和句式结构层面进行灵活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骚》 话语英译 英汉对比 翻译技巧
下载PDF
翻译策略与中国特色外交英译话语体系构建——以习近平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为例
12
作者 王蕊婷 《时代人物》 2021年第12期80-82,共3页
外交活动演讲是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的官方且权威的方式,恰当的译文能使外国听众快速且准确获取信息。在目的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指导下,对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话语进行直译或意译、补充和省略,选用符合正式场合且利于听取与... 外交活动演讲是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的官方且权威的方式,恰当的译文能使外国听众快速且准确获取信息。在目的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指导下,对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话语进行直译或意译、补充和省略,选用符合正式场合且利于听取与理解的词句进行翻译,构建中国特色外交英译话语体系,有利于世界各国理解和了解中华文明与中国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交演讲 中国特色外交话语英译 翻译策略
下载PDF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in sentences and text
13
作者 WANG Cheng-jun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8年第9期58-62,共5页
Grice'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have aroused far more attention in linguistics than have his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s. The basic idea is that language-activity, most typically, is a kind of rational (and purpos... Grice'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have aroused far more attention in linguistics than have his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s. The basic idea is that language-activity, most typically, is a kind of rational (and purposive) social interaction governed by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In what may now be regarded as his classic formulation of this principle, Grice recognized several kinds of co-operation which he grounded under the headings of quantity, quality, relation and manner. Each of these comprises a set of one or more subprinciples, formulated by Grice as prescriptive maxim, which participants normally obey, but may on occasion flout or violate. Those were analyzed and given examples in sentences and text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maxims COOPERATION violating
下载PDF
On Culture-Bound Words in the Brothers' Grimm Fairy Tales and Their Equivalents in English Translations
14
作者 Hans-Harry Drofgiger 《Sociology Study》 2013年第12期962-973,共12页
The aim of the article is to connect the model of cognitive metonymy with the model of types of denotative equivalence highlighting the explanatory potential of the model of cognitive metonymy for describing and clari... The aim of the article is to connect the model of cognitive metonymy with the model of types of denotative equivalence highlighting the explanatory potential of the model of cognitive metonymy for describing and clarifying the use and occurrence of word equivalent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Brothers' Grimm fairy tales by Margaret Taylor (1914) and Jack Zipes (1987). The Fairy Tales of the Brothers Grimm (GFT) can be seen in a wide sense as a source of the history of culture and social life in the German speaking countrie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ulture-bound words refer to a special cultural knowledge, which is in a historical sense not or not completely compatible with the structure of knowledge in our present days, and refer to a common cultural knowledge of the community of German speaking countries as well.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ways of using English equivalents in the translations of the GFT including lexical and cognitive procedures, which stand behind the use of certain equivalents. This leads to the theoretical question: Is it possible to extend the model of denotative equivalence using features of conceptual metonymy in rendering culture-bound words in the target texts? Investigating this, there can be established modifications in the theory of conceptual metonymy in the framewor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iry tale culture-bound words equivalence German language English languag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