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7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物质的诠释学分析
1
作者 吴国林 李全兴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5,共8页
自然物质属于诠释学意义上的广义“文本”,即物质文本。与一般文本不同,物质文本没有语言、文字等符号,物质的属性是物质文本的内容。物质本身是由元素按一定关系所形成的开放系统。在科学理解自然物质的一般过程中,科学家需要根据已有... 自然物质属于诠释学意义上的广义“文本”,即物质文本。与一般文本不同,物质文本没有语言、文字等符号,物质的属性是物质文本的内容。物质本身是由元素按一定关系所形成的开放系统。在科学理解自然物质的一般过程中,科学家需要根据已有的理论、信息进行测算去理解物质的属性,理解的属性是否正确最终由后续的应用、实验进行验证。物质诠释需要三个要素:一是科学家的能力,二是可理解的科学理论,三是可利用的技术(实验仪器)。因此,物质诠释是主体创造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在自然诠释学中“诠释”(Interpretation)的基本含义可从词义上的“说明”(Erklärung)与“解释”(Auslegung)升级为哲学上的“说明”(Erklärung)与“阐释”(Auslegung)。物质诠释是阐释与说明相互交替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对物质是什么的诠释,也是对物质文本意义的揭示,因此,物质诠释与意义筹划是相统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 诠释 诠释 意义筹划
下载PDF
中国的经典诠释与“和合诠释学”的义理建构
2
作者 张立文 胡兆东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29,共8页
中国的经典诠释之路漫长而丰富。现当代中国学者尝试在西方诠释学研究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的、脱胎于传统的、融合现代诠释方法的诠释新路,然而都难以形成含摄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主体的哲学诠释架构。“和合诠释学”是在“... 中国的经典诠释之路漫长而丰富。现当代中国学者尝试在西方诠释学研究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的、脱胎于传统的、融合现代诠释方法的诠释新路,然而都难以形成含摄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主体的哲学诠释架构。“和合诠释学”是在“和合”思想基础上提出来的创造性诠释学说,它以“和合生生道体”为本体依据,以“三法”为思辨方法,以“三层次”“三结构”为层次结构,以“三界”“八维”为系统诠释框架,以“五大原理”为价值原则,形成了既有形上支撑亦有现实关怀的人文诠释体系。“和合诠释学”的提出及其义理系统的建构承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中国哲学研究、经典文本解读提供了新的诠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益尝试,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 诠释 经典诠释 道体 主体性
下载PDF
从《传授经戒仪注诀·序次经法》论《老子想尔注》的诠释方法及特色
3
作者 杨名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7-24,共8页
通过《传授经戒仪注诀·序次经法》所列的三部道教经典序次及其引用《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的文字,以解释学的视野探讨《老子想尔注》的诠释方法及特色,认为其作为教内学道者升至修炼成仙阶段的必读经典,对《老子》的诠释在原则... 通过《传授经戒仪注诀·序次经法》所列的三部道教经典序次及其引用《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的文字,以解释学的视野探讨《老子想尔注》的诠释方法及特色,认为其作为教内学道者升至修炼成仙阶段的必读经典,对《老子》的诠释在原则、方法方面具有符合“解释者的历史处境所规定的”必然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辞说切近,因物赋通”对信徒宗教体验既有无限开放性又有明确的神学导向,从而形成一部以神学思想诠释《老子》的道教经典,这正是《想尔注》最大的诠释特色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注诀》 《想尔注》 解释学视野 诠释方法 诠释特色
下载PDF
“文学批评”与“文本诠释”的学理关联与旨趣分野--兼及文学诠释学理论形态的“本来面相”
4
作者 唐振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2期11-18,155,共9页
无论是文学理论还是诠释学的视域下,文学批评与文本诠释都是有待廓清的两个重要概念。虽然从学科研究方向上看,文学批评和诠释学二者都呈现为以文本为中心的向外发散型辐射,有着极为相近的学理关联,但是在文学批评和文本诠释中,主体的... 无论是文学理论还是诠释学的视域下,文学批评与文本诠释都是有待廓清的两个重要概念。虽然从学科研究方向上看,文学批评和诠释学二者都呈现为以文本为中心的向外发散型辐射,有着极为相近的学理关联,但是在文学批评和文本诠释中,主体的自由度却有着显然的区分,文本诠释的客观性诉求和批评家对文本所作之价值判断使得前者更倾向于文本理解之达成,后者则志在对读者欣赏和文学创作起到引导和规范之效力。当下文学诠释学的建构中,理应在区分二者的基础上,以理解文本作为文学诠释学的当行本色,充分尊重并还其“本来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文本诠释 诠释 文学诠释学—————————
下载PDF
基于“全产业链”的体育产业链迭代升级:理论诠释、形成机制与实现策略 被引量:2
5
作者 邵桂华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2,共8页
基于“全产业链”理念,审视体育产业链的主链、辅链、衔接因素等系统结构,对体育全产业链的内涵要义、系统结构、特征洞察等进行理论诠释,剖析主、辅链条和链接因素的形成机制,提出了体育全产业链迭代升级的实现策略。研究表明:体育全... 基于“全产业链”理念,审视体育产业链的主链、辅链、衔接因素等系统结构,对体育全产业链的内涵要义、系统结构、特征洞察等进行理论诠释,剖析主、辅链条和链接因素的形成机制,提出了体育全产业链迭代升级的实现策略。研究表明:体育全产业链是体育产业链的一种高阶状态,是由主链、辅链和链接因素三个部分相互作用与循环运行的一种综合性系统网络结构,即以主链的综合性与同质性、辅链的全面性与支持性、链接因素的精准性与前瞻性为特征。主链的垂直供应和横向协作激发体育全产业链内生动力;辅链的多元互补增强体育全产业链韧性;链接因素的桥梁纽带作用是体育全产业链升级的关键形成机制。最后,研究提出了强化体育全产业链主链结构升级、优化主链与辅链多元互动、提高体育全产业链链接因素资源配置的实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产业链 体育全产业链 迭代升级 理论诠释 形成机制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学诠释——基于《剽牛立碑》对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书写 被引量:2
6
作者 贾蔓 何欢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0-37,共8页
《剽牛立碑》是一部围绕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历史故事为脚本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作品以历史为题,显示出了积淀极强的文化辐射力和民族生命力,运用巧妙的书写技巧,动态地展现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之意蕴,是历... 《剽牛立碑》是一部围绕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历史故事为脚本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作品以历史为题,显示出了积淀极强的文化辐射力和民族生命力,运用巧妙的书写技巧,动态地展现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之意蕴,是历史事实与现实书写的双重呈现,是基于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物理意义之上的民族精神的外化与传承,更是从文学的角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团结 文学诠释
下载PDF
传统解读与现代诠释——由讨论《儒家功夫哲学论》引发的思考
7
作者 丁为祥 王乐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8-183,共16页
一、引言关于倪培民先生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诠释,笔者2018年曾在《哲学分析》发表《从主体“功夫”到“如在”境界——倪培民中国哲学诠释进路简评》一文,以探讨倪先生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诠释;四年后,倪培民先生又出版了《儒家... 一、引言关于倪培民先生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诠释,笔者2018年曾在《哲学分析》发表《从主体“功夫”到“如在”境界——倪培民中国哲学诠释进路简评》一文,以探讨倪先生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诠释;四年后,倪培民先生又出版了《儒家功夫哲学论》一书,系统展现其对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诠释 哲学论 中国传统哲学 四年 哲学分析 功夫 儒家
下载PDF
再议量子理论的表述形式与诠释
8
作者 汪克林 曹则贤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72-480,共9页
量子力学建立至今已达百年,关于量子力学仍存留许多困惑与争议。我们注意到可能的原因是状态矢量表示理念的不一致,以及混淆了不同的波函数概率诠释。我们认识到,坚持把状态矢量表示为无量纲的对象,认清波函数的薛定谔、玻恩和狄拉克各... 量子力学建立至今已达百年,关于量子力学仍存留许多困惑与争议。我们注意到可能的原因是状态矢量表示理念的不一致,以及混淆了不同的波函数概率诠释。我们认识到,坚持把状态矢量表示为无量纲的对象,认清波函数的薛定谔、玻恩和狄拉克各自诠释的不同以及薛定谔、玻恩的概率诠释可以经由狄拉克完备性关系联系起来,认识到概率行为出现在无量纲的态矢/波函数与决定性的状态方程之外,则可以消除不少关于量子力学的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状态矢量 波函数 表示理论 概率诠释 完备性关系 存在性 实在性 测量
下载PDF
论“本体诠释学”与“中国诠释学”的内在关联 被引量:1
9
作者 《哲学分析》 2023年第4期48-61,196,197,共16页
“本体诠释学”是“中国诠释学”最早的建构。对此,尤其要对“诠释”一词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区别“诠释”和“解释”,以避免概念上的混淆。不能假设“中国诠释学”已经存在。“诠释”的现象在中国思考中并没有形成客观的研究体系,有待现... “本体诠释学”是“中国诠释学”最早的建构。对此,尤其要对“诠释”一词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区别“诠释”和“解释”,以避免概念上的混淆。不能假设“中国诠释学”已经存在。“诠释”的现象在中国思考中并没有形成客观的研究体系,有待现代中国哲学思想者来加以建构和说明,建构和说明之道在于积极理解古代中国哲学体系形成的过程。基于《易传》形成的中“本体”一词在传统中国哲学中的根源性与奠基性,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都可以归于对“本体”的描述、分析、经验整合、理解诠释、概念创新,以及理性直观。“本体”一词不可简单说为“存在”,也不可以把“本体论”看成是西方的“存在论”(ontology),或用西方的“存在论”翻译中国的“本体论”(bentilogy,generative ontology),后者具有根源变化与创造发展的动态形象与状态,其一贯的基本意义从先秦易学到当代理学与心学并无变化。在此一理解中,如何掌握经典或经典文本的形成,自然涉及一个意义发生和意义整合与提升的过程。如此才能认清诠释如何发生:诠释即主体对客体的理解认知,以及正确与适当的表述和表达,构成人的心智活动。对经典本体意义与概念的形成有所认知,说明何为中国哲学中的诠释活动,然后可以定义什么是中国诠释之学。四书中《论语》《孟子》的概念和词句为孔孟所创建,依据本源和心性之体的本体概念可以说明其文本意义的形成。中国经典本文意义创造的十一条基本原理,作为中国传统诠释活动的理论基础,构成一个“中国诠释学”的体系框架。“中国诠释学”包含“本体诠释学”,并以之为创造经典文本之动力与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诠释 中国诠释 经典诠释 本体 诠释 论孟 易传
下载PDF
诠释学视域下GPT语言模型的本质及特征
10
作者 刘伟伟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2,共7页
GPT语言模型的设计思路具有自然语言理解的诠释学思维特征,但本质上该模型并不具备诠释学语言理解的属人性基础;GPT语言模型将智能视为一种本体论层面以语言作为媒介的整体性系统“涌现”结果,缺乏诠释的“本体论—主体性”地位和“本... GPT语言模型的设计思路具有自然语言理解的诠释学思维特征,但本质上该模型并不具备诠释学语言理解的属人性基础;GPT语言模型将智能视为一种本体论层面以语言作为媒介的整体性系统“涌现”结果,缺乏诠释的“本体论—主体性”地位和“本体论—整体性”结构;GPT语言模型采用的生成式和预训练的设计思路凸显了诠释学理解和解释的“历史性”特征,而数据训练的强化和“思维链”的对话机制使该模型具有“效果历史”和“视域融合”的语言理解特征;GPT语言模型在模拟人类“偏见性”认知方面取得进步,但与人类的“偏见—个性化”和“偏见—创造性”能力相比存在根本差异;GPT语言模型形成了“诠释学循环”的语言对话机制,但其并不具有自身独立的“诠释学循环”实践基础,因此,难以达成诠释学意义上的语言理解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 人工智能 理解 解释 自然语言
下载PDF
历史政治学视域下中国古代国号的意义诠释
11
作者 马雪松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81,F0002,239,共11页
中国古代国号兼具历史特征与政治属性,是时间脉络与政治权力互动交织的产物。其既在历史演进中彰显延续性与多样性、因袭性与稳定性、指代性与功能性等特征,又呈现政权发展消亡历程、深受政治权力影响、蕴含丰富政治意义,体现政治权力... 中国古代国号兼具历史特征与政治属性,是时间脉络与政治权力互动交织的产物。其既在历史演进中彰显延续性与多样性、因袭性与稳定性、指代性与功能性等特征,又呈现政权发展消亡历程、深受政治权力影响、蕴含丰富政治意义,体现政治权力逻辑。在政治合法性建构中,国号反映出统治者攀附血缘和地缘制造正统身份、依托谶纬和宗教隐喻天命转移、承接礼制和德性宣示王道赓续。在维护政治统治时,国号可以被用于整合族际关系缓和民族矛盾、统合集团关系化解权力离散。此外,国号能够寄寓政治理想、传递政治理念,为推动政治秩序演进提供方向引导和价值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号 政治名号 意义诠释 历史政治学
下载PDF
从诠释学到中国经典阐释学——中国式哲学现代化的一种尝试
12
作者 洪汉鼎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62,共21页
诠释学(Hermeneutik)本是现象学后期发展的一个学派,现已成为做哲学的第一哲学,因为人类认知领域皆为解释,解释空间已全部充实了人类认知空间;而且,解释发展到阐释引起的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不仅解释世界而且还要改变世界的主... 诠释学(Hermeneutik)本是现象学后期发展的一个学派,现已成为做哲学的第一哲学,因为人类认知领域皆为解释,解释空间已全部充实了人类认知空间;而且,解释发展到阐释引起的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不仅解释世界而且还要改变世界的主张。阐释学(Auslegungslehre)是根据当代哲学诠释学的阐释概念而进行的中国重构,也可以说是西方哲学诠释学的中国化。阐释概念经历了教义学阐释—探究型说明—实践应用型阐释,从而阐释的本质是效果历史事件、新型的意义与真理概念、视域整合的共识以及对话的问答结构。中国经典阐释学是在中国深厚的经学传统基础上吸收西方哲学诠释学的合理要素而建构的一门中国阐释学,它不同于中国传统经学又高于中国传统经学,不同于西方诠释学又高于西方诠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 阐释学 中国经典阐释学 解释 阐释
下载PDF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理论的诠释学意蕴
13
作者 王泽庆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5-162,共8页
《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本雅明论述摄影和电影等现代图像艺术的代表作,体现了他的现代图像诠释思想和对传统“美的表象”理论的突破。摄影和电影失去原真性,但又借助机械中介揭示事物的存在,对事情本身的呈现不满... 《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本雅明论述摄影和电影等现代图像艺术的代表作,体现了他的现代图像诠释思想和对传统“美的表象”理论的突破。摄影和电影失去原真性,但又借助机械中介揭示事物的存在,对事情本身的呈现不满足于美的表象。摄影和电影表现的重点是真理,而不仅仅是美的表象。重新组合的“第二自然”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性解释。来自各个行业的现代大众取代了在传统绘画和雕塑面前沉默的膜拜者,他们在震惊之后开展批评,是新的诠释主体。各领域的“行家”诠释并非仅从美的表象角度展开,而是立足于自己的专业进行评判。从美的表象到被遮掩的东西是建构现代图像诠释学理论的关键点,本雅明所做的基础性贡献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的表象 真理 机械 创造性解释 诠释新主体
下载PDF
批判、规范与事实张力下的新闻客观性:以批判诠释学及相关争论为视角
14
作者 刘国强 涂骁睿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42,共12页
本文从哲学诠释学与批判诠释学的争论出发,进一步探讨了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德里达以及卢曼关于客观性与规范性问题的争论,并将诠释学的思想发展与对新闻客观性观念的变迁结合起来,以充分理解新闻客观性问题所涉及的理论向度。通过伽... 本文从哲学诠释学与批判诠释学的争论出发,进一步探讨了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德里达以及卢曼关于客观性与规范性问题的争论,并将诠释学的思想发展与对新闻客观性观念的变迁结合起来,以充分理解新闻客观性问题所涉及的理论向度。通过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的对话,客观性表明自身为融规范性与批判于一体的动态过程。基于后现代主义与卢曼系统论对客观性之争的延续,客观规范性的重要意义与困难被进一步展示,并为理解作为事实与规范之张力的客观性提供新的视域。尽管一直伴随着怀疑与争论,但新闻客观性总是在各种思想的复杂张力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从而成为“不死之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 新闻客观性 伽达默尔 哈贝马斯 规范性
下载PDF
海德格尔的“无”到底是什么——一种分析哲学视角的诠释
15
作者 徐敏 邓桂芳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74,197,198,共12页
针对海德格尔接替胡塞尔讲席后所作就职演讲,卡尔纳普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卡尔纳普认为,海德格尔关于“无”的所有形而上学断言都是伪陈述,甚至没有成为错误的资格。令人遗憾的是,海德格尔并未公开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从分析哲学的视角... 针对海德格尔接替胡塞尔讲席后所作就职演讲,卡尔纳普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卡尔纳普认为,海德格尔关于“无”的所有形而上学断言都是伪陈述,甚至没有成为错误的资格。令人遗憾的是,海德格尔并未公开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从分析哲学的视角,可以对海德格尔进行一种创造性诠释。根据这种诠释,“无”乃是一种特殊的可能性,对应唯一可能世界。基于此,海德格尔能够化解卡尔纳普的攻击。通过回应可能的质疑,进一步完成对该诠释的合理性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物整体 伪陈述 可能性 创造性诠释
下载PDF
“共在性”数字诠释学理论构建
16
作者 秦明利 柴一凡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5,共7页
“共在性”数字诠释学,致力于解决数字化生存造成的理解的碎片性、多元性和不平等性,在高速变化的数字时代重构多元共生的存在方式。在数字技术与诠释学的新一轮融合中,“共在性”数字诠释学主张将数字技术作为新的诠释主体,探讨人的数... “共在性”数字诠释学,致力于解决数字化生存造成的理解的碎片性、多元性和不平等性,在高速变化的数字时代重构多元共生的存在方式。在数字技术与诠释学的新一轮融合中,“共在性”数字诠释学主张将数字技术作为新的诠释主体,探讨人的数字化存在。“共在性”数字诠释学融合施莱尔马赫以来的“共在性”诠释学思想、共同体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共在”思想为其理论基础,以阐明数字世界中人自身的技术性共在、人与人多元共生的社会性共在、人类文化的艺术性共在以及人的伦理性共在的新样态为基本阐释维度,从而助力数字中国“五位一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在性 数字诠释 数字中国
下载PDF
文学化马奇的管理学意义研究:一个诠释学的视角
17
作者 巩见刚 夏斐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67-78,共12页
通过经典文学作品来讲授领导力课程是詹姆斯·马奇的一大特色。这样一个文学化马奇是马奇留给现代管理学的一笔厚重遗产。对于这样一笔遗产,学术界却似乎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诠释学的视角出发,对文学化马奇的管理学内涵及意义... 通过经典文学作品来讲授领导力课程是詹姆斯·马奇的一大特色。这样一个文学化马奇是马奇留给现代管理学的一笔厚重遗产。对于这样一笔遗产,学术界却似乎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诠释学的视角出发,对文学化马奇的管理学内涵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文学化马奇虽然不符合主流管理学及实证主义范式标准,但是却与诠释学这样一种重要的哲学流派相符合,是诠释学一脉在管理学中的延伸。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哲学从根本上保证了文学化马奇的学术合理性。然而,文学化马奇所代表的诠释主义范式还有助于解决与实践相关的根本目的、道德判断和度的把握等问题,有助于解决主流管理学长期存在的与实践脱节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奇 管理学 文学 诠释 实践智慧
下载PDF
我国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机制及案例诠释研究
18
作者 于谨凯 彭雨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9-29,共11页
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是一个不断突破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约束、寻求海水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以深水网箱、移动式养殖平台、固定式养殖平台三种养殖模式的产业链为纽带,基于养殖运行的基本轨迹将深远海养殖的运... 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是一个不断突破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约束、寻求海水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以深水网箱、移动式养殖平台、固定式养殖平台三种养殖模式的产业链为纽带,基于养殖运行的基本轨迹将深远海养殖的运行机制划分为启动机制、实施机制、保障机制和风控机制。在投运之前对养殖设施装备检验确权的启动机制、使得深远海养殖产业链内部各环节彼此依存的实施机制、为深远海养殖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撑的保障机制以及在经营过程中采取规范化的防控措施将养殖风险控制在企业所能承受范围之内的风控机制,对深远海养殖正常运行至关重要。最后,通过对“黄海冷水团深远海绿色养殖项目”的案例研究,验证研究所提出的运行机制,为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丰富的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远海养殖 运行机制 高质量发展 案例诠释
下载PDF
试论姜兆锡的《丧服》诠释
19
作者 邓声国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27-132,共6页
清代的《丧服》诠释处于一个鼎盛发展阶段,部分“张扬朱学派”学者的服制诠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功用,姜兆锡《仪礼经传外编》一书便是其中之一。其在诠释体例的选择上,兼具纂集体和图解体的双重特点。诠释按语部分,姜兆锡透过加附个... 清代的《丧服》诠释处于一个鼎盛发展阶段,部分“张扬朱学派”学者的服制诠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功用,姜兆锡《仪礼经传外编》一书便是其中之一。其在诠释体例的选择上,兼具纂集体和图解体的双重特点。诠释按语部分,姜兆锡透过加附个性化的诠释按语,发覆《仪礼·丧服》篇礼经的行文礼例,揭示不同来源的服制礼文之间的关联性,诠释礼文的确切含义,纠正礼文传播中产生的各类讹误,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此外,受《仪礼经传通解》和《仪礼经传通解续》的影响,姜兆锡还特别重视对《仪礼·丧服》篇经文进行补服和图解之类的工作,扩大了诠释的现实功用,对康乾时期的礼制文化重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姜兆锡 《丧服》学 诠释特点
下载PDF
再论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
20
作者 班班多杰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M0003,共14页
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讨论此话题,关键在方法论上要有新的突破。中西诠释学为外来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化课题提供了恰当的学理支持。如何理解和研判作者原意、文本原义与理解者、阐释者互动所导致的结果,即视域融合与效果... 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讨论此话题,关键在方法论上要有新的突破。中西诠释学为外来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化课题提供了恰当的学理支持。如何理解和研判作者原意、文本原义与理解者、阐释者互动所导致的结果,即视域融合与效果历史意识,这是诠释学的基本问题,其答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回到文本和作者本身,由此还原作者原意和文本原义,此所谓“我注六经”的原则;二是回到读者中心论的立场,任何读者的理解都是处境化的理解,因此没有更好的理解,只有不同的理解;三是视域融合所包含的必然是作者原意、文本原义和不同时空背景下读者的增质性理解,这两者体现的是“籍经立论”、“六经注我”的定向,此即所谓“守正创新”或者“继承发展”,“守正”体现的是文本原义、作者原意与诠释者之意间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创新”标志着它们之间的差别性和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中心论 视域融合 效果历史意识 佛教中国化 作者原意 时空背景 六经注我 诠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