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情感课堂 细致诠释文本——以人教版初中语文《背影》一课为例
1
作者 章凤娇 《新课程研究(下旬)》 2017年第1期91-92,共2页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构建情感课堂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可以从自身、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渗透和体现情感教育,从而实现情感课堂的构建,对文本进行细致的诠释。
关键词 情感课堂 诠释文本 初中语文
下载PDF
“文学批评”与“文本诠释”的学理关联与旨趣分野--兼及文学诠释学理论形态的“本来面相”
2
作者 唐振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2期11-18,155,共9页
无论是文学理论还是诠释学的视域下,文学批评与文本诠释都是有待廓清的两个重要概念。虽然从学科研究方向上看,文学批评和诠释学二者都呈现为以文本为中心的向外发散型辐射,有着极为相近的学理关联,但是在文学批评和文本诠释中,主体的... 无论是文学理论还是诠释学的视域下,文学批评与文本诠释都是有待廓清的两个重要概念。虽然从学科研究方向上看,文学批评和诠释学二者都呈现为以文本为中心的向外发散型辐射,有着极为相近的学理关联,但是在文学批评和文本诠释中,主体的自由度却有着显然的区分,文本诠释的客观性诉求和批评家对文本所作之价值判断使得前者更倾向于文本理解之达成,后者则志在对读者欣赏和文学创作起到引导和规范之效力。当下文学诠释学的建构中,理应在区分二者的基础上,以理解文本作为文学诠释学的当行本色,充分尊重并还其“本来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文本诠释 诠释 文学诠释学—————————
下载PDF
结构与解构之间:弗莱整体性文本诠释学思想的历史定位
3
作者 唐振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74-81,96,共9页
文学批评的独立性是弗莱的神话一原型批评孜孜以求的目标,他主张在文本的多层次含义基础上建立起一种整体性文本观,因此在弗莱看来,对文本所进行的诠释方法也应是一种整体性诠释方法。在重视文本的内在结构关联和强调文本阐释的共时性方... 文学批评的独立性是弗莱的神话一原型批评孜孜以求的目标,他主张在文本的多层次含义基础上建立起一种整体性文本观,因此在弗莱看来,对文本所进行的诠释方法也应是一种整体性诠释方法。在重视文本的内在结构关联和强调文本阐释的共时性方面,弗莱的整体性文本诠释学思想呈现出明显的结构主义特点,然而从重视读者导向的文本诠释方法上看,弗莱的诠释学思想又具有一定的解构主义色彩,因此,弗莱的整体性文本诠释学思想可被视作诠释学中文本与读者这两个向度间的调停。在当下诠释学研究领域本体论诠释学“别子为宗”的现状下,弗莱此种介于结构与解构之间的文本诠释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的方法论诠释学建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莱 结构 解构 整体性文本诠释学思想
下载PDF
诠释文本意图:语文课堂合理对话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1
4
作者 邢秀凤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6-131,共6页
合理对话是语文课堂的基本要求,也是达成高品质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持续提升的前提。合理对话的重心应是"诠释文本意图",即根据文本本身来了解文本。"诠释文本意图"须以"语境、情境、心境"的反复... 合理对话是语文课堂的基本要求,也是达成高品质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持续提升的前提。合理对话的重心应是"诠释文本意图",即根据文本本身来了解文本。"诠释文本意图"须以"语境、情境、心境"的反复推导为基础,并通过"关注言语形式、言语内涵、言语意图的相互支持与补充"、"把握文本整体结构与局部语言的彼此照应"、"梳理文本内在的逻辑演绎"等基本路径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诠释文本意图 合理对话
原文传递
以“行”释义:儒家诠释文本的独特方式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承贵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6-53,128,共8页
孔子曾经感叹:“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句圣人之言曾在历史上引来无数诠释,但无论如何诠释,笔者认为,这句话所强调的是理解一种对象行为比语言更为可靠和重要。因而这句话亦可看成是... 孔子曾经感叹:“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句圣人之言曾在历史上引来无数诠释,但无论如何诠释,笔者认为,这句话所强调的是理解一种对象行为比语言更为可靠和重要。因而这句话亦可看成是孔子对于文本诠释的一种态度和方式,即“以行释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式普遍存在于儒家文本的诠释实践中,成为儒家经典文本的一种特殊诠释形态。为了叙述、分析的方便,下面将“以行释义”的“行”姑分为“效行”、“身行”与“事行”三部分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诠释 文本诠释 “行” 释义 经典文本 孔子 四时 圣人
原文传递
保罗·利科诠释学的文本理论探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冯寿农 黄钏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8-165,共8页
文本诠释学是保罗·利科构建其诠释学理论体系进程中一个成熟而具有建设性的阶段。他提出了一系列概念,诸如间距化、归己化、文本世界、诠释学之虹等,其中有些概念是在已有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另一些则是利科的独创,成为其诠释学理... 文本诠释学是保罗·利科构建其诠释学理论体系进程中一个成熟而具有建设性的阶段。他提出了一系列概念,诸如间距化、归己化、文本世界、诠释学之虹等,其中有些概念是在已有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另一些则是利科的独创,成为其诠释学理论大厦的重要支柱。通过这些概念,利科不仅对诠释学传统疑难问题进行梳理与澄清,逐步完善了文本诠释学理论,并把文本诠释视为一种范式,试图呈现文本诠释在方法论层面上的作用,把诠释学理论推广到其他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诠释 间距化 归己化 文本世界
下载PDF
从文本诠释到文化诠释——论理雅各《尚书》译本中的“详注”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陆振慧 崔卉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71-76,共6页
为解决因文化隔阂导致的传播阻断,理雅各采用了"语码转换+文化诠释"的翻译策略,使其《尚书》译本带有明显的"厚重式翻译"性质。原文中高度凝练的数字式略语、言约义丰的专名、颇有来历的典故、言此意彼的隐义等,通... 为解决因文化隔阂导致的传播阻断,理雅各采用了"语码转换+文化诠释"的翻译策略,使其《尚书》译本带有明显的"厚重式翻译"性质。原文中高度凝练的数字式略语、言约义丰的专名、颇有来历的典故、言此意彼的隐义等,通过理氏详注,深刻内涵得以阐发。译注过程中,理氏尊重中国经学传统,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但不盲从,不照搬,而是带着批判的目光,进行独立的思考。理氏译本不仅为儒经西译体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更丰富了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诠释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雅各 《尚书》译本 详注 文本诠释 文化诠释
下载PDF
中学语文教学文本诠释需要深度转型 被引量:2
8
作者 包兵兵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0年第9期45-46,共2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广泛开展和逐步深入,语文课程改革的种种创新必须落实到语文教学文本的课堂诠释的过程中,使语文教学文本的诠释不再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上,而是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逐渐将其引向深度的转型。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文本诠释 转型 语文课程改革 教学文本 新课程改革 课堂 学生
下载PDF
论汇比求义和文本诠释——从《经义述闻》看文本诠释和学术判断力之关系
9
作者 韩陈其 立红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664-669,共6页
汇比求义是指综合运用文字、词汇、语法、文献、文化等各方面知识来解疑祛惑以达到文本诠释的尽善尽美。"汇比求义"的四大要素或四大步骤,环环相扣,步步递归,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强大的说服力《经义述闻》在汇比求义方面获得... 汇比求义是指综合运用文字、词汇、语法、文献、文化等各方面知识来解疑祛惑以达到文本诠释的尽善尽美。"汇比求义"的四大要素或四大步骤,环环相扣,步步递归,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强大的说服力《经义述闻》在汇比求义方面获得了高度的成功,充分显示了作者敏锐的语言洞察力和博大精深的学识判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汇比求义 文本诠释 旁征博引 一字之争 触类旁通
下载PDF
罗蒂的实用主义文本诠释理论研究
10
作者 马莉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64-67,共4页
丹纳讲座上罗蒂与艾柯就"诠释与过度诠释"展开激烈辩论,体现出他的文本无本质、诠释无标准、诠释即使用的文本诠释理论及其深刻的实用主义哲学背景。罗蒂的文本诠释理念虽然丰富了文本诠释方法,但过于强调诠释者对文本使用的... 丹纳讲座上罗蒂与艾柯就"诠释与过度诠释"展开激烈辩论,体现出他的文本无本质、诠释无标准、诠释即使用的文本诠释理论及其深刻的实用主义哲学背景。罗蒂的文本诠释理念虽然丰富了文本诠释方法,但过于强调诠释者对文本使用的目的,将有可能导致断章取义、诠释的混乱和对文学运行机制的忽略等一系列问题,也使罗蒂本人陷入两难的悖论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用主义 文本诠释 诠释即使用
下载PDF
文本诠释的误区——兼评翻译活动中对话的不平等
11
作者 裘姬新 《民族翻译》 2010年第3期14-19,共6页
西方哲学、文论的两大思潮(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两次转移(从作者到文本、从文本到读者)以及三个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和文化转向),对翻译研究产生重大影响。从"作者中心"到"文本中心"再到"译者中心&qu... 西方哲学、文论的两大思潮(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两次转移(从作者到文本、从文本到读者)以及三个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和文化转向),对翻译研究产生重大影响。从"作者中心"到"文本中心"再到"译者中心",尽管更新了翻译研究视角,扩展了诠释的维度,但每种研究视角都有其不足。本文在确定了翻译活动就是主体间平等对话活动后,从翻译实践的角度阐述了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译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这4种文本诠释的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诠释 误区 对话的不平等
下载PDF
从跨文本阅读到文本/共处的诠释——希伯来智慧书及《论语》中的天人维度
12
作者 李炽昌 赵若云(译) 林燕(译) 《圣经文学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108-138,共31页
普遍认为,人类在经典世界中的宗教著述里,共享了对人与神之理解的基本追寻。在历史、社会与政治进程中,大多数经典都不能孤立发展,也不能离开其他经典而被解释。在今天全球化的世界里,在宗教多元以及宗教群体毗邻的世界里,这样的情形尤... 普遍认为,人类在经典世界中的宗教著述里,共享了对人与神之理解的基本追寻。在历史、社会与政治进程中,大多数经典都不能孤立发展,也不能离开其他经典而被解释。在今天全球化的世界里,在宗教多元以及宗教群体毗邻的世界里,这样的情形尤为真实。但是,在对儒家与基督教进行比较研究的领域里,基于对神与人之理解的不同观念,学术的进路通常倾向于将两种传统一般化和两极化,总体而言,认为圣经宗教本质上是主张神权和超越的,而儒家传统基本主张以人为本,是人文主义的。本文仔细探察这种特征化描述,通过一种笔者提倡的文本/共处诠释方法,去解读希伯来智慧文本与儒家的《论语》,在两个不同的经典传统中发现常被忽略的方面。二者在人存在的超越与内蕴两个维度上存在张力,能够将二者维持在一种健康而具有创造性的平衡中的,是希伯来圣经与儒家《论语》中的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共处诠释 中国圣经研究 《论语》 希伯来智慧文学 超越与内蕴
下载PDF
从文本诠释中探求舞台灯光的视觉呈现——浅析《永远活着的人》灯光艺术创作
13
作者 冯德仲 刘翔 《演艺科技》 2016年第2期59-65,共7页
《永远活着的人》作为中央戏剧学院教学实践剧目,灯光设计从剧本分析到时空关系构建,再到案头工作的绘制和剧场实践的完成,是一次从文本形象视觉捕捉到舞台灯光艺术呈现的完整创作过程。
关键词 《永远活着的人》 灯光设计 文本诠释 知觉情感 视觉形象 舞台画面
下载PDF
话本小说综合研究的新标杆——评刘勇强著《话本小说叙论:文本诠释与历史构建》
14
作者 朱锐泉 《励耘学刊》 2015年第2期288-295,共8页
历览古典小说的现代学术史,在传奇、笔记、话本、章回四大体类中,有关话本小说的研究积累,即便不是最多,也是较为丰厚的。后来者容易产生乍一看来难有作为的印象。然而,令人欣喜的是,接踵前贤后出转精的成果仍在出现。2015年4月... 历览古典小说的现代学术史,在传奇、笔记、话本、章回四大体类中,有关话本小说的研究积累,即便不是最多,也是较为丰厚的。后来者容易产生乍一看来难有作为的印象。然而,令人欣喜的是,接踵前贤后出转精的成果仍在出现。2015年4月北京大学刘勇强教授出版的《话本小说叙论:文本诠释与历史构建》,就是这样一本符合当代学人较高期待的新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本小说 文本诠释 历史 刘勇 标杆 现代学术史 古典小说 北京大学
下载PDF
教师专业知识建构:基于文本诠释学的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琳媛 楚江亭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6-39,共4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建构成为新课程改革关注的重点。目前,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存在着对作为教师专业知识建构的依托的教学文本重视不足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和产生的以"课标和课本"为代表的&q...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建构成为新课程改革关注的重点。目前,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存在着对作为教师专业知识建构的依托的教学文本重视不足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和产生的以"课标和课本"为代表的"现成的文本"、以"教案"为代表的"教学设计文本"、以"师生会话"为代表的"教学过程文本"和以"课后作业"为代表的"教学结束后的文本",均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专业知识建构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知识建构 文本诠释 现成文本 教学设计文本 教学中的文本 教学结束后的文本
下载PDF
在“《红楼梦》与《庄子》、禅之关系及其文本诠释座谈会”上的发言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冬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12,共8页
关键词 《红楼梦》 《庄子》 文本诠释 座谈会 曹雪芹 辩证法 思想自由 黛玉 明清小说 悲剧与喜剧
下载PDF
主体隐喻·文本空间·读者拓展——关于文本诠释与过度诠释的思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海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61-63,共3页
关于文本诠释适度性的讨论,一直是文论界时说时新的问题。尤其表现在20世纪西方各种理论思潮、流派中,它们都从各自的理论立场出发,用于阐释文本的诠释限度。为此,笔者从主体隐喻、文本空间、读者拓展三个层面论述这一问题。它们三者共... 关于文本诠释适度性的讨论,一直是文论界时说时新的问题。尤其表现在20世纪西方各种理论思潮、流派中,它们都从各自的理论立场出发,用于阐释文本的诠释限度。为此,笔者从主体隐喻、文本空间、读者拓展三个层面论述这一问题。它们三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半开放性的文本"结构",这一结构特征形成了文本解读的共时性认同与历史性拓展的接受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隐喻 文本空间 读者拓展 文本诠释
下载PDF
早期中国文本诠释的折衷方式:以《论语》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梅约翰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4年第2期114-119,共6页
本文基于文本诠释学(textual hermeneutics)的研究,旨在提出一个解读早期文本的新策略。文本意义一概念可鉴别两层不同的涵义:原先意义和历时意义。我主张原先意义和历时意义的区别给我们提供一个可以限制任性解读和无限度符号演绎(unli... 本文基于文本诠释学(textual hermeneutics)的研究,旨在提出一个解读早期文本的新策略。文本意义一概念可鉴别两层不同的涵义:原先意义和历时意义。我主张原先意义和历时意义的区别给我们提供一个可以限制任性解读和无限度符号演绎(unlimited semio-sis)的有用策略。从而进一步说明这类区别是一个诠释权宜之计(hemeneutical expedient),纵使文本的原先意义得以恢复,我们亦无法使这个复原的原先意义区别于文本的历时意义。这项研究虽然是以《论语》的解读为实例而展开,但所论述的原理可以推而广之应用于一系列类似的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文本诠释 原先意义 历时意义 古籍文献
下载PDF
《人间词话》“境界”问题的文本诠释 被引量:1
19
作者 诸葛志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49-53,共5页
《人间词话》“境界”问题是王国维受中国传统士大夫积极入世精神和西方悲观厌世哲学相碰撞的产物,是王国维艺术观的集中表现.“境界”有“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之分,而后者其实是“艺术的本质”或“本体”的同义语。王国维提出... 《人间词话》“境界”问题是王国维受中国传统士大夫积极入世精神和西方悲观厌世哲学相碰撞的产物,是王国维艺术观的集中表现.“境界”有“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之分,而后者其实是“艺术的本质”或“本体”的同义语。王国维提出“境界”问题的实质是试图用摆脱实际利害关系的艺术(纯艺术)来暂时逃避人生欲望的追逼和人生的无限痛苦,是试图用艺术世界(艺术境界)来实现人生本体真实(人生境界)的手段和形态,所以所谓“艺术境界”应当是“人生境界”的客观化或物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艺术境界 《人间词话》 “境界” 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文本诠释 人生境界 艺术观 艺术理论
下载PDF
科学阅读教学观刍议——略说教科书文本诠释的三种关系
20
作者 蒋成璃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8年第12期56-57,共2页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基础教育与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怎样的阅读教学才是科学的、经典的?课程理论、教材教法以及执教的教师,各有自己的标准与说法。以学生为本,重视个体道德、智能...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基础教育与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怎样的阅读教学才是科学的、经典的?课程理论、教材教法以及执教的教师,各有自己的标准与说法。以学生为本,重视个体道德、智能与审美能力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才应该是教学坚守的共同标准。这一标准具体到课堂教学,落实到对文本的诠释,便是处理好课前、课中与课后三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教学观 科学发展观 文本诠释 教科书 可持续发展 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 语文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