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践研究的两种可能:治愈与关顾的选择 被引量:8
1
作者 何国良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1-60,220-221,共61页
本文只带着一个简单的目的:说明若要理解社会工作知识,就要回到实践,回到历史。本文希望再次理解一下“社会”这个词语的历史意义,然后检视这种“社会”的真义又是否能够帮助勾画出社会工作的工作范围及权责。本文指出,“社会”存在于... 本文只带着一个简单的目的:说明若要理解社会工作知识,就要回到实践,回到历史。本文希望再次理解一下“社会”这个词语的历史意义,然后检视这种“社会”的真义又是否能够帮助勾画出社会工作的工作范围及权责。本文指出,“社会”存在于“国家”与“国人”之间、“公共”与“私人”之间,它有自身运作的逻辑及法则。这个历史发展,可称为“社会的发明”(the invention of the social)。社会工作本质存在着两种取向:“关顾”(care)及“管控”(control)。这两种取向互相矛盾,却又无法回避。社会工作者是通过一种“非官方形态”(informality)(或非正式性)与案主或受助人建立关系。社会工作者进入案主的日常生活中,希望通过建立一种“关顾”(care)的关系,以得到案主的信任,令案主接受社会工作者的意见。社会工作者在处理介入时,亦以“商议”(negotiation)作为重要手段。为加强社会工作的客观性及合法性,科学为本的“治愈”(cure)功能却成为主调,社会工作学者大量引用社会科学知识帮助社会工作塑造专业形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工作的“治愈”功能又再受到挑战。有学者希望发展及采用“实践研究”证明社会工作的介入效果。在这方面,“关系为本论”和“批判实在论”的努力得到关注;与此同时,亦有“诠释论”和“人文关顾论”推广“人文关顾”在社会工作中的原义,要以研究实践的成果重拾社会工作的“关顾”本质。本文的目的是希望社会工作重视这四个理论背后的实践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研究 关系为本论 批判实在论 诠释论人文关顾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