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out-ITS系统的深度优先语义遍历算法 被引量:1
1
作者 赵瑛 魏绍谦 王成尧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420-3422,3431,共4页
该文分析了痛风临床诊治智能教学系统(IntelligentTutoringSystemfortheInstructionofGout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以下简称Gout-ITS系统)自动生成病例所需的领域知识及其特点,提出了语义树知识表示法和深度优先语义遍历算法。... 该文分析了痛风临床诊治智能教学系统(IntelligentTutoringSystemfortheInstructionofGout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以下简称Gout-ITS系统)自动生成病例所需的领域知识及其特点,提出了语义树知识表示法和深度优先语义遍历算法。该算法可以有效地生成既符合学生的学习难度要求、又符合病理逻辑的、多样化不重复的病例。最后,将该算法与人工智能中的深度优先搜索算法[3]进行了比较,阐述了其中的不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教学系统 语义 深度优先语义遍历
下载PDF
加工流程自动化推理的知识框架语义网络算法
2
作者 郝泳涛 李启炎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537-2544,共8页
采用设计模型特征框架建立了一个从几何特征集合到加工操作集合的映射,并采用语义网络模型表示加工操作之间的优先关系,再利用向量和矩阵建立了加工流程排序数学模型.首先,将1个零件的几何特征单位的组成记为U1,U2,…,Un.对于每一个几... 采用设计模型特征框架建立了一个从几何特征集合到加工操作集合的映射,并采用语义网络模型表示加工操作之间的优先关系,再利用向量和矩阵建立了加工流程排序数学模型.首先,将1个零件的几何特征单位的组成记为U1,U2,…,Un.对于每一个几何特征单位Ui,用2个向量Fi和Pi分别表示这一几何单位的特征和加工操作.用矩阵PP存储加工流程,用矩阵PO存储每一步加工操作的操作对象;通过这一模型得到1个加工流程.这一流程不但是可行的,而且可通过更换刀头次数的最小化达到经济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特征 加工操作 加工流程设计模型 加工操作优先关系语义网络 加工流程排序数学模型
下载PDF
优先道义逻辑研究
3
作者 张莉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0-43,共4页
出于解决悖论及其他应用的目的,引入优先语义学构建优先道义逻辑系统便成为道义逻辑发展的新途径。其中,本.汉森的优先二元道义逻辑系统DSDL1-3有较大影响,它在处理温柔的谋杀者悖论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尽管在处理其他类型的道义悖论... 出于解决悖论及其他应用的目的,引入优先语义学构建优先道义逻辑系统便成为道义逻辑发展的新途径。其中,本.汉森的优先二元道义逻辑系统DSDL1-3有较大影响,它在处理温柔的谋杀者悖论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尽管在处理其他类型的道义悖论方面并不完善,其解决方案存在一定的缺憾,但不可否认的是,本.汉森的优先道义理论为道义逻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灵感。在他的影响下,可从不同角度建立多种类型的优先道义系统,以促进道义逻辑的发展。首先,优先道义逻辑的建立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道义悖论问题,消除人们对道义逻辑的质疑。其次,优先道义理论使用的结合其他分支理论进行道义逻辑研究的方法,可为逻辑学其他分支的发展提供方法论意义,从而促进整个逻辑学科的繁荣和发展。最后,目前的优先道义逻辑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对道义悖论问题的处理,而是尝试建立多种实用型的优先道义系统,着重于它在法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等多个相关领域的应用型研究,取得的很多重要成果,在建立法律专家系统、处理电子商务中的贸易合同等很多方面也都显示出其重要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义逻辑 悖论 优先语义
下载PDF
汉英双语者二语语句理解过程中母语启动效应的ERP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文宇 原洪秋 王慧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94-98,共5页
句子理解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是语言学家跨语言研究的焦点,了解二语学习者的语句理解过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ERP技术,对汉英双语者在执行二语语义判断任务时进行适当的母语启动,检验母语语义启动在二语... 句子理解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是语言学家跨语言研究的焦点,了解二语学习者的语句理解过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ERP技术,对汉英双语者在执行二语语义判断任务时进行适当的母语启动,检验母语语义启动在二语语句理解过程中是否存在积极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规律性。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汉英双语者来说,汉语语义启动对英语语句理解有显著作用,在准确率及反应时方面都有明显体现,且不同启动情况下的加工脑机制又明显不同,不启动的情况出现更为明显的激活。该研究结果支持以往词汇层面研究的部分结论,同时也指出了不同语系启动情况下句子层面带来的不同启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语语句理解 语义启动 语义优先 词语位置 ERP
下载PDF
语言知识的认知特性与教材的编写策略
5
作者 方环海 《国际汉语学报》 2010年第1期119-126,共8页
应用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重要领域,文章从语言知识的认知本质入手,探讨了语言知识的认知属性问题,由此提出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认知策略。文章认为,如何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大论题,而汉语知识的加工与其他... 应用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重要领域,文章从语言知识的认知本质入手,探讨了语言知识的认知属性问题,由此提出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认知策略。文章认为,如何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大论题,而汉语知识的加工与其他语言相比具有独特的类型学特征,文章由此提出国别化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认知策略应该执行内容的语义优先原则和编排的多通道刺激驱动原则,教材编写要遵从语言习得的认知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知识 认知特征 教材编写 策略 语义优先 多通道刺激
下载PDF
语言知识的认知特性与教材的编写策略
6
作者 方环海 《海外华文教育》 2010年第3期15-22,共8页
应用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重要领域,文章从语言知识的认知本质入手,探讨了语言知识的认知属性问题,由此提出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认知策略。文章认为,如何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大论题,而汉语知识的加工与其他... 应用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重要领域,文章从语言知识的认知本质入手,探讨了语言知识的认知属性问题,由此提出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认知策略。文章认为,如何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大论题,而汉语知识的加工与其他语言相比具有独特的类型学特征,文章由此提出国别化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认知策略应该执行内容的语义优先原则和编排的多通道刺激驱动原则,教材编写要遵从语言习得的认知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知识 认知特征 教材编写 策略 语义优先 多通道刺激
下载PDF
隐喻理解的计算模型综述 被引量:7
7
作者 黄孝喜 周昌乐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78-183,共6页
国际上,隐喻在思维及语言中所处的中心地位正逐渐引起人工智能研究者的重视。但在国内学术界,还鲜有开展隐喻计算化这方面研究的;实际上,作为异常用法的隐喻现象是自然语言中的普遍情况,因此隐喻问题若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成为制约自然... 国际上,隐喻在思维及语言中所处的中心地位正逐渐引起人工智能研究者的重视。但在国内学术界,还鲜有开展隐喻计算化这方面研究的;实际上,作为异常用法的隐喻现象是自然语言中的普遍情况,因此隐喻问题若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成为制约自然语言理解和机器翻译的瓶颈问题。本文结合相关的隐喻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的计算路线对已有隐喻理解计算模型进行分类,包括基于语义优先方法、基于知识表示的方法、基于逻辑的方法和基于统计语料库的方法,并在分析这些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的基础上,对隐喻的计算理解方法以及面向汉语的隐喻理解计算模型研究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自然语言理解 优先语义 计算模型
下载PDF
超协调逻辑(Ⅲ)——超协调性的逻辑基础 被引量:2
8
作者 林作铨 李未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4,共4页
这是关于超协调逻辑研究的第三篇,文中将给出一种优先语义作为超协调性的模型论基础,并给出一种表演算系统作为超协调性的证明论基础,这种优先语义和表演算系统,不仅可以包括各种超协调逻辑,而且能够导出新的超协调逻辑,在一定意义上,... 这是关于超协调逻辑研究的第三篇,文中将给出一种优先语义作为超协调性的模型论基础,并给出一种表演算系统作为超协调性的证明论基础,这种优先语义和表演算系统,不仅可以包括各种超协调逻辑,而且能够导出新的超协调逻辑,在一定意义上,是超协调逻辑的统一基础,容易统一地刻画非单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协调逻辑 超协调性 优先语义
下载PDF
“不听”之“不允许”义的产生年代及成因 被引量:11
9
作者 方一新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31-539,共9页
"不听"自先秦以来就习见,早期有"不听闻"、"不听从"、"不处理"等义位,大多不带宾语。大约从战国后期起,"听"产生了允许义;与此相应,"不听"带宾语的用例逐渐增多,并在汉代... "不听"自先秦以来就习见,早期有"不听闻"、"不听从"、"不处理"等义位,大多不带宾语。大约从战国后期起,"听"产生了允许义;与此相应,"不听"带宾语的用例逐渐增多,并在汉代产生了"不允许"这一新的义位。判定"不听"在语句中的所指,可以通过考察语法结构、分析义素、考察语境等方法来进行。"(不)听"之从"(不)听从"到"(不)允许",主要是受文化心理的影响而从"耳"到"口",由接受声音发展为接受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听” “不允许” 词义 语法特点 产生年代 义素分析法 语言环境 语义优先原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