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义选项论对含量化词句的语义歧指分析
1
作者 李慧琳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8期64-65,共2页
在形式语义学的背景下,尝试运用语义选项论将量词辖域问题和焦点理论结合起来,同时引入焦点解释理论对有量化词句的语义歧指进行个案分析。焦点解释理论不涉及焦点移位,也不需要在逻辑式中通过提升量词等句法移位来解释辖域,而是通过焦... 在形式语义学的背景下,尝试运用语义选项论将量词辖域问题和焦点理论结合起来,同时引入焦点解释理论对有量化词句的语义歧指进行个案分析。焦点解释理论不涉及焦点移位,也不需要在逻辑式中通过提升量词等句法移位来解释辖域,而是通过焦点递归定义和焦点解释原则在焦点原位上借助焦点语义值对量词辖域进行运算。量化词的量化域因其辖域内焦点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从而使句子的真值条件也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点解释理论 语义选项论 量化词 辖域
下载PDF
焦点解释理论对“只”字句语义歧指的解释 被引量:4
2
作者 殷何辉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40,共8页
本文尝试在形式语义学的背景下,将汉语中的语义指向问题和焦点理论结合起来,引入焦点解释理论对"只"字句的语义歧指进行个案分析。"只"作为焦点敏感算子,其语义会与辖域内的焦点相关联,从而指向其辖域内的焦点成分... 本文尝试在形式语义学的背景下,将汉语中的语义指向问题和焦点理论结合起来,引入焦点解释理论对"只"字句的语义歧指进行个案分析。"只"作为焦点敏感算子,其语义会与辖域内的焦点相关联,从而指向其辖域内的焦点成分。根据Rooth的选项语义学理论,"只"字句中焦点关联效应产生的机制为:"只"字句的焦点解释限制了焦点敏感算子"只"的量化域,因此随着其辖域内焦点位置的不同,"只"的量化域的语义值也随着变化,从而造成句子真值条件的不同,即句子不同的语义解释,这是"只"字句语义歧指形成的深层原因。最后,文章提出将此分析推广到汉语中其他的焦点敏感算子的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点解释理论 焦点敏感 “只” 语义歧指 选项语义
下载PDF
“吃X”的语用焦点特性及其生成规范
3
作者 刘君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8期111-112,共2页
在综合考察"吃X"非常规动宾结构基础上,指出:在语用层面,X处存在一个焦点选项集合,是"吃X"的常见分布形态,也是非典型结构成立的必要条件;在语义层面,X带有的区别性特征使得"吃X"成为具备特定运作机制的... 在综合考察"吃X"非常规动宾结构基础上,指出:在语用层面,X处存在一个焦点选项集合,是"吃X"的常见分布形态,也是非典型结构成立的必要条件;在语义层面,X带有的区别性特征使得"吃X"成为具备特定运作机制的转喻结构与焦点结构的复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吃X 选项语义 平行对举式 转喻
下载PDF
对焦点敏感的结构及焦点的语义解释(下) 被引量:23
4
作者 李宝伦 潘海华 徐烈炯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8-119,共12页
4.3选项语义学(Alternative Semantics) 选项语义学这个语义框架最初是由Rooth(1985,1992)提出的,后来采用这个框架去解释焦点现象的还有von Stechow(1990)。该框架与前述的语义框架的不同之处在于把命题视为整体,所有运算都以... 4.3选项语义学(Alternative Semantics) 选项语义学这个语义框架最初是由Rooth(1985,1992)提出的,后来采用这个框架去解释焦点现象的还有von Stechow(1990)。该框架与前述的语义框架的不同之处在于把命题视为整体,所有运算都以整个命题做单位,所以语义算子只对整个命题而非其中任何部分(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点理论 选项语义 原位约束语义 混合语义分析法 逻辑形式移位理论
原文传递
对焦点敏感的结构及焦点的语义解释(上) 被引量:39
5
作者 李宝伦 潘海华 徐烈炯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1,共11页
“焦点”一直是国外语义学家的重点研究课题,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先介绍对焦点敏感的几种结构,然后讨论对焦点进行解释的五个理论框架,其中有句法的,也有语义的。句法的有焦点逻辑形式移位理论。语义的有双重表现理论、代换... “焦点”一直是国外语义学家的重点研究课题,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先介绍对焦点敏感的几种结构,然后讨论对焦点进行解释的五个理论框架,其中有句法的,也有语义的。句法的有焦点逻辑形式移位理论。语义的有双重表现理论、代换法、选项语义学和原位约束语义学,而这几个框架的差别在于它们在焦点的语义表达式中如何处理焦点和背景成分:双重表现理论同时对焦点和背景两个部分进行运算;代换法只对焦点进行运算;选项语义学对整个命题进行运算,既不涉及焦点,也不涉及背景;而原位约束语义学则只对背景部分进行运算。由于这些框架对焦点的解释时都有一定的问题。我们最后介绍Krifka的混合语义分析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点敏感 算子 焦点逻辑形式移位理论 双重表现理论 代换法 选项语义 原位约束语义
原文传递
从逻辑语义视角探讨汉语对比焦点的排他性--以“是1”“是2”“只”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林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47,共9页
根据选项语义学及其在体现对比焦点排他性方面的不足,本文考察了"是_1""是_2""只"的焦点排他性表现,分为非量级式和量级式两种,每种又有不同的子类型。在此基础上得出非量级式对比焦点有3种类型:{x,x}之对比、{x,y}之对比、{x,... 根据选项语义学及其在体现对比焦点排他性方面的不足,本文考察了"是_1""是_2""只"的焦点排他性表现,分为非量级式和量级式两种,每种又有不同的子类型。在此基础上得出非量级式对比焦点有3种类型:{x,x}之对比、{x,y}之对比、{x,其他所有事物或行为状态}之对比,并认为对比排他性来源于辩驳语境、对比句式、Q原则、重音、强断言格式以及语义内容的排他性。带来量级的是具有蕴涵关系的事件命题,且量级本质上是语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焦点 排他性 焦点选项语义 量级 非量级
原文传递
“都”和“甚至”的超预期义
7
作者 李可胜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9,共11页
在现有文献中,“都”被普遍认为可以表达甚至义,而后者的本质是一种超预期义。但是这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在超预期似乎并不成立的语境中,表达甚至义的“都”也可以使用;二是“都”和“甚至”可以毗连共现,这似乎存在同义反复之嫌。基于... 在现有文献中,“都”被普遍认为可以表达甚至义,而后者的本质是一种超预期义。但是这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在超预期似乎并不成立的语境中,表达甚至义的“都”也可以使用;二是“都”和“甚至”可以毗连共现,这似乎存在同义反复之嫌。基于选项语义学的分析方法,本文首先将“都/甚至”的超预期义分为三种:焦点超预期义,关联超预期义和复合超预期义。问题一产生的原因在于忽视了不同类型的超预期义。其次本文揭示了“都”的超预期义具有隐涵性而“甚至”的超预期义具有预设性,且“都”和“甚至”有着不同的焦点结构。据此当二者共现时,形成了比较复杂的语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预期义 量级隐涵 选项语义 焦点结构 “都”字句
原文传递
原位疑问代词的句法-语义界面研究——一种新的逻辑形式移位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昊泽 石定栩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31-743,共13页
生成语法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是原位疑问代词是否在逻辑形式移位。由于最简方案强调不移位更符合经济原则,疑问代词不移位的思路逐渐占了上风。但不移位的分析在语义生成方面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本文建议一种新的逻辑形式移位分析,一方... 生成语法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是原位疑问代词是否在逻辑形式移位。由于最简方案强调不移位更符合经济原则,疑问代词不移位的思路逐渐占了上风。但不移位的分析在语义生成方面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本文建议一种新的逻辑形式移位分析,一方面保留逻辑形式的句法移位,另一方面引进语义层面的选项计算,从而避免了不移位分析中的语义问题,也弥补了经典逻辑形式移位分析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疑问代词 逻辑形式移位 选项语义 生成语法
原文传递
“都”:基于量级隐涵和焦点结构的统一解释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可胜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5-499,共25页
现有文献对“都”的研究存在量化说和隐涵说两种理论流派,前者将“都”视为量化-分配算子,后者将“都”视为隐涵标记。前者总体上更占优势,但面临“双重约束”这一无法规避的根本性问题。一些学者从量级隐涵的视角试图给出“都”的统一... 现有文献对“都”的研究存在量化说和隐涵说两种理论流派,前者将“都”视为量化-分配算子,后者将“都”视为隐涵标记。前者总体上更占优势,但面临“双重约束”这一无法规避的根本性问题。一些学者从量级隐涵的视角试图给出“都”的统一解释,但并没有撼动量化说。主要原因是隐涵说自身还存在问题,“都”的很多特性还无法被隐涵说解释。基于选项语义学,本文提出“都”只是表示最大预期义和超预期义的语用隐涵标记,并无量化-分配作用。但因“都”字句中存在三种基本焦点结构以及一种拓展的焦点结构,因而造成了多种不同的语义表现,如“都”的不同语义指向,聚合-分配解的转换以及允准疑问词成为任选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级隐涵(SI) 量化-分配 “都”字句 焦点结构 选项语义
原文传递
跨语言对比视角下“哪+CL+N”短语的意义本质
10
作者 冯予力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2年第2期1-12,共12页
Feng(2014)在分析“都”与疑问短语的互动时,最先发现“哪”+CL+N(简称“哪”短语)受到认识情态而非其他情态的允准,并产生比任选义更弱的模态变化效应,并主张从认识性无定成分的视角分析此类短语的各类允准条件以及与“都”的共现情况... Feng(2014)在分析“都”与疑问短语的互动时,最先发现“哪”+CL+N(简称“哪”短语)受到认识情态而非其他情态的允准,并产生比任选义更弱的模态变化效应,并主张从认识性无定成分的视角分析此类短语的各类允准条件以及与“都”的共现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汉语“哪”短语的分布,归纳Giannakidou&Cheng(2006)的内涵性任选词分析的问题,并基于与希腊语、德语、西班牙语、罗马尼亚语及意大利语类似成分的比较,指出“哪”短语属于认识无定成分,可以被显性或隐性认识情态及广义否定语境允准。在明确“哪”短语的分布情况后,本文亦详细解析“哪”短语作为认识性无定成分所具有的语义特点。最后本文在Chierchia(2006,2013)的选项排除理论框架内解释此类短语与“都”等否定语境的共现以及对于认识情态而非道义情态的选择,并赋予“哪”短语在否定和认识情态语境下的表现一个统一的形式化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问词 任选词 认识性无定成分 选项语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