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表征问题”的解释困境与出路
1
作者 闫玺印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6,共7页
日常生活和科学理论中充斥着大量的空名、虚构甚至错误观念等单称词项,诸如“独角兽”“金山”“暗物质”等,这种现象即“空表征问题”,它构成了哲学解释上的一种困境。目前,该问题在哲学上主要有四种解释:转换器语义学解释是将两种不... 日常生活和科学理论中充斥着大量的空名、虚构甚至错误观念等单称词项,诸如“独角兽”“金山”“暗物质”等,这种现象即“空表征问题”,它构成了哲学解释上的一种困境。目前,该问题在哲学上主要有四种解释:转换器语义学解释是将两种不同的内涵分配给单称词项,采用模态运算符实现转换;内容相对主义解释是话语在其语境中所断言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解释话语的语境;心理文档解释是通过在思想中部署文档,主体可以根据与对象的相关关系来思考对象;只是对象的非存在解释是在语言表征下进行的非真实感游戏。虽然这些解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都缺乏语境同一性解释。如果脱离特定的语境去谈论空表征问题,就很难给出一种令人信服的解释。因此,从语境同一性的角度出发,应将说话者的心理状态、虚构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科学理论发现的历史背景等视为理解空表征问题的关键语境,以便拓展和融合上述四种解释,为空表征问题提供一种更佳的适应性表征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表征 转换器语义学 内容相对主义 心理文档 语境同一性
下载PDF
语境同一论:科学表征问题的一种解答 被引量:22
2
作者 魏屹东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2-59,共18页
表征已成为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核心概念,更成为科学哲学研究的重点。相对于一般表征,科学表征更特殊、更复杂、更抽象,围绕它产生了多种说明理论,如图像论、自然主义、结构主义、语义论和语用论等。这些理论虽然对科学表征问题有... 表征已成为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核心概念,更成为科学哲学研究的重点。相对于一般表征,科学表征更特殊、更复杂、更抽象,围绕它产生了多种说明理论,如图像论、自然主义、结构主义、语义论和语用论等。这些理论虽然对科学表征问题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还不够充分,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表征的语境性和表征关系的语境同一性分析,不能更深刻地揭示科学表征的实质。语境作为一种本体解释基底,提供了解决科学表征问题的框架。在此框架下,表征被理解为两个客体在特定语境中的指涉性关系。这种基于语境同一性的科学表征,通过概念作为指代、理论作为定律集、模型作为推理工具、思想实验作为假想这些中介客体,适应性地指涉目标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表征 语境同一性 模型系统 语境模型
原文传递
情境认知:一种典型的适应性表征 被引量:2
3
作者 魏屹东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26-32,共7页
情境认知作为当代认知科学的一个新的研究纲领,它一方面试图超越传统的计算表征主义范式,以情境化消解表征;另一方面又试图整合具身的、嵌入的、延展的和生成的认知纲领。这两种倾向的实质是将情境具身化、具体化和语境化,通过情境化语... 情境认知作为当代认知科学的一个新的研究纲领,它一方面试图超越传统的计算表征主义范式,以情境化消解表征;另一方面又试图整合具身的、嵌入的、延展的和生成的认知纲领。这两种倾向的实质是将情境具身化、具体化和语境化,通过情境化语言、情境化直觉、情境化认知使认知适应其特定环境,凸显了情境认知的适应性表征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认知 语境同一性 适应性表征
下载PDF
普兰丁格偶态存在论的“本质观”及其思想史渊源
4
作者 孙清海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8-83,共6页
普兰丁格的偶态存在论致力于从可能世界出发谈论现实世界,认为现实世界仅是诸多可能世界的其中一种,是"获得"的世界。这样,一个个体可以存在于很多可能世界,故可以有很多本质,如个体性本质、世界索引的本质和微不足道的本质... 普兰丁格的偶态存在论致力于从可能世界出发谈论现实世界,认为现实世界仅是诸多可能世界的其中一种,是"获得"的世界。这样,一个个体可以存在于很多可能世界,故可以有很多本质,如个体性本质、世界索引的本质和微不足道的本质。本文致力于考察这种"本质观"针对的问题、具体的内容和产生背景,并从思想史的角度梳理了"本质"概念的发展脉络,旨在"抛砖引玉",让学界对"偶态存在论"投以更多的哲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态存在论 本质 语境同一性
下载PDF
吉布森的直接感知理论的缺陷及其修正 被引量:1
5
作者 魏屹东 刘华霞 《自然辩证法通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8-36,共9页
吉布森的直接感知理论自提出以来,既受到许多赞许也遭到不少批判,批判主要集中于它的两个主张:个体可通过环境对视网膜的刺激而无需大脑对信息加工就能做出最直接的行为反应;个体通过可供性可直接从环境中拾取信息。由于感知理论无法摆... 吉布森的直接感知理论自提出以来,既受到许多赞许也遭到不少批判,批判主要集中于它的两个主张:个体可通过环境对视网膜的刺激而无需大脑对信息加工就能做出最直接的行为反应;个体通过可供性可直接从环境中拾取信息。由于感知理论无法摆脱心理预设,拾取概念也预设了环境中信息的不变性和直接性,忽视了环境和感知之间的协调作用以及语境对感知的意义决定功能。社会融合理论、理论-理论和建构主义视觉统计学习理论分别从个体需要考虑的限定因素和刺激引起感知判断的充分性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修正,但这些修正并没有彻底解决该理论面临的困境。语境同一论用语境同一性修正感知理论,认为感知是主体的视觉和环境在语境中交互耦合的结果,并因此产生有意义的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布斯 直接感知 可供性 视觉刺激 语境同一性
原文传递
心理空间:知觉符号理论的修正与扩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张绣蕊 魏屹东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27,共6页
关于信息的表征,知觉符号理论不仅体现了具身认知的特点,而且强调空间经验在表征中的作用。然而,知觉符号理论既没能解释空间经验,其基于相似性和图解式概念的核心解释也不完善。大量相关研究在证实知觉符号理论合理性的同时,也证实了... 关于信息的表征,知觉符号理论不仅体现了具身认知的特点,而且强调空间经验在表征中的作用。然而,知觉符号理论既没能解释空间经验,其基于相似性和图解式概念的核心解释也不完善。大量相关研究在证实知觉符号理论合理性的同时,也证实了心理空间的存在。若将知觉符号置入心理空间的认知语境中,则不仅使该理论的表征相似性转向空间语境同一性,解答了一系列疑惑,而且借用心理空间的拓扑性,知觉表征也更加符合心理现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空间 知觉符号 语境同一性 拓扑空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