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感范畴与语言策略 被引量:24
1
作者 汤富华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21-24,共4页
二语习得过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语感”。然而语感的定义多种多样未有定论。笔者试图从行为主义结构论找寻二语习得过程中带有公差的英语“语感”内涵并通过英语语感训练模式中六个假设的自由途径获取二语语能所需的语... 二语习得过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语感”。然而语感的定义多种多样未有定论。笔者试图从行为主义结构论找寻二语习得过程中带有公差的英语“语感”内涵并通过英语语感训练模式中六个假设的自由途径获取二语语能所需的语感。本文就语感研究提出了本体的质疑,并指出理论与实际相悖相连的节点,并就母语语感与二语语感进行了甄别。针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CET行业中的弊端,笔者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理性的教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感范畴 语感本体 研究方法 语言策略 改良步骤
下载PDF
语感与语言本能 被引量:20
2
作者 汤富华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共4页
语能研究最终聚焦于人的语言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后天操练的结果。心智主义与行为主义论并未能给予满意的解释。本文从汉诗英译的不对等现象,提出语感应分为母语语感与二语语感两种层次。正是这两种似是而非、层次无法对应的感觉在主使着... 语能研究最终聚焦于人的语言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后天操练的结果。心智主义与行为主义论并未能给予满意的解释。本文从汉诗英译的不对等现象,提出语感应分为母语语感与二语语感两种层次。正是这两种似是而非、层次无法对应的感觉在主使着我们的诗歌翻译活动,使得源语诗学意义无法完整诠释至目标语,对等、忠实等译学范畴也就成了神话。翻译维度的不对等现象引发我们对语言本质及习得规律的思考,而语感层次的剖析着力于语言政策与语言策略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感范畴 语言本能 母语语感 二语语感
下载PDF
感觉语感的感觉——语感还是直觉 被引量:7
3
作者 汤富华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8-150,共3页
语言习得的机制问题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关键所在。从语言学习到语言能力的形成,这个过程究竟是什么在起决定性作用?作者认为,语感是这个过程的关键。文章力图从语言发生的机制与二语习得成因出发解读语感的作用以及母语与二语语感的差... 语言习得的机制问题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关键所在。从语言学习到语言能力的形成,这个过程究竟是什么在起决定性作用?作者认为,语感是这个过程的关键。文章力图从语言发生的机制与二语习得成因出发解读语感的作用以及母语与二语语感的差异,得出大学英语教学的可操作性目标,探索语言教育的自由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感范畴 语感能力 语感层次 教学策略
下载PDF
语感的向度——以“五四”诗歌翻译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汤富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9-143,共5页
语感范畴在人文学科领域鲜有理论介入,但现有的探讨还停留于感觉层面,大多是一种心理的表述。事实上语感的内涵不能只局限于语言的本能感觉(intuition),还有人们对语言的知识体系构建(sense)。语感的更高层次应该是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美... 语感范畴在人文学科领域鲜有理论介入,但现有的探讨还停留于感觉层面,大多是一种心理的表述。事实上语感的内涵不能只局限于语言的本能感觉(intuition),还有人们对语言的知识体系构建(sense)。语感的更高层次应该是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美的一种感觉(feel),即诗感。诗感是跨语言的,诗歌翻译就给出许多的印证。"五四"译诗催生了中国新诗,从而导致文学的整体革命,其效度与译者的双语语感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语感的翻译向度与诗学向度分别做出阐述并详述了语感养成的内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感范畴 翻译向度 诗学向度
下载PDF
A PERCEPTUAL STUDY ON MANDARIN TONES BY NATIVE KAM SPEAKERS IN RONGJIANG
5
作者 YANG Jie 《中国语音学报》 2023年第2期25-42,共18页
This paper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Mandarin tone perception of native Kam speakers in Rongjiang area through the categorical perception experiment,and comparing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native Mandarin speakers.The r... This paper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Mandarin tone perception of native Kam speakers in Rongjiang area through the categorical perception experiment,and comparing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native Mandarin speaker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tive Kam speakers are able to differentiate phonemic categories among the four Mandarin tones in pairs at the linguistic level.At the behavioral level,the tone perception of T1-T2,T1-T3(T3 as baseline),T1-T4,T2-T4 and T3-T4(T3 as baseline)continua is shown to be categorical,but the degree of categorization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Mandarin speakers.In T1-T3(T1 as baseline),T2-T3 and T3-T4(T4 as baseline)continua,the kam speakers fail to establish categorical perception,exhibiting continuous perception instea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mplex tone system of the Kam language does not facilitate the categorical perception of Mandarin tones by Kam speak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darin tones Categorical perception Kam language Language experien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