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意象建构与句法发生——语法语义接口研究的“用例事件”模式 被引量:10
1
作者 徐盛桓 李恬 华鸿燕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25-131,共7页
语义语法接口研究的"‘用例事件'模式"提出三项假设:句法表征语义、语义体现为意象、句法结构就是事件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的语法语义接口的基本操作:以事件为基础、以意象作驱动。语言运用是一个从事件到用例事件... 语义语法接口研究的"‘用例事件'模式"提出三项假设:句法表征语义、语义体现为意象、句法结构就是事件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的语法语义接口的基本操作:以事件为基础、以意象作驱动。语言运用是一个从事件到用例事件的心智过程。语言运用是从表达主体的心智对内外世界事件的感觉开始,形成最初意识,经过心物随附性的作用,并充分发挥主体的意向性的主导影响,形成反思意识,作为感受;感受以意象的形式出现在大脑里,这就是前语言的用例事件。意象形式的前语言用例事件被固化为概念形式的语言用例事件就是句法的发生。研究意象建构与句法的发生的关系就是研究语法语义是如何接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语义接口 意象 句法发生 事件-用例事件 意向性
下载PDF
再论后分句引导语“别说” 被引量:3
2
作者 周莉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3-58,共6页
鉴于以往对后分句引导语“别说”?的语用衍推关系的研究无法解释“别说”句内部的语义、句法差异,文章对后分句引导语“别说”进行了重新分析。文章认为,在篇章视角下“别说”句的语用衍推关系在两个不同语义层面上分别表现为:“别... 鉴于以往对后分句引导语“别说”?的语用衍推关系的研究无法解释“别说”句内部的语义、句法差异,文章对后分句引导语“别说”进行了重新分析。文章认为,在篇章视角下“别说”句的语用衍推关系在两个不同语义层面上分别表现为:“别说1”是前后分句命题内容之间的衍推;“别说2”是在更大事件框架下,前分句命题与前后分句的复合命题对于实现此事件可能性的衍推。衍推关系所在语义层面的不同决定了“别说”句不同的结构形式:“别说1”为对称结构,“别说2”为非对称结构。通过对虚词自身语义层次的分析,文章还找到了虚词的语义-语法接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分句引导语“别说” 衍推 篇章视角 语义-语法接口
原文传递
词汇化“别想”的评价用法及其来源 被引量:1
3
作者 周莉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21,共6页
现代汉语中的"别想"可以分为动词短语"别想1"和情态动词"别想2"。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别想1"和"别想2"的用法差异、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词汇化后的动词"别想2... 现代汉语中的"别想"可以分为动词短语"别想1"和情态动词"别想2"。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别想1"和"别想2"的用法差异、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词汇化后的动词"别想2"与动词短语"别想1"相比,在语义、语法和语用功能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别想2"主要用于评论语体,发挥评价作用,其表达的语义"毫无可能"反映了言者对于命题所做的夸张性的否定评价,以此从反面衬托表达言者对自己观点的确信。在此基础上,文章从语义驱动的语法化过程中找到了其用法的内在理据——语用推理得到的语用义是其"语义-语法功能"的接口,决定了情态动词"别想"的用法。推理使得情态动词"别想"的语义层面高于其近义成分"毫无可能",使二者表现出一系列语法差异。这也说明语义层面越高,主观情态义越强,语法功能越受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别想” 评价语体 评价用法 语用推理 夸张情态义 语义-语法功能接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