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特根斯坦的语用哲学思想再探 被引量:4
1
作者 刘甜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2-127,共6页
维特根斯坦是理论语用学的拓荒者,他的整体语用观批判了笛卡尔的"二元论",体现了他激进的反心智主义立场,他对理论语用学的贡献不可否认。维特根斯坦的整体语用观突出了他的社会构建思想,但是他对语言交际现象的解释有失公平... 维特根斯坦是理论语用学的拓荒者,他的整体语用观批判了笛卡尔的"二元论",体现了他激进的反心智主义立场,他对理论语用学的贡献不可否认。维特根斯坦的整体语用观突出了他的社会构建思想,但是他对语言交际现象的解释有失公平,他的整体语用观是不完整的。维特根斯坦的社会观和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在一些(而不是全部)语境中具有重要的解释力,他的语用哲学思想尚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语言游戏 社会构建主义 语用哲学思想
下载PDF
语言与实在:语用哲学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席晓青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95-99,共5页
语言体现思维,思维是内在的语言。一方面,人类思维的模仿能力和隐喻能力丰富了人类的语言表现力;另一方面,无论多么丰富的语言都没法完全准确地表达思想,或表达出来的效果与思维不一致。文章主要从语用的模因思维、礼貌原则、隐喻方法... 语言体现思维,思维是内在的语言。一方面,人类思维的模仿能力和隐喻能力丰富了人类的语言表现力;另一方面,无论多么丰富的语言都没法完全准确地表达思想,或表达出来的效果与思维不一致。文章主要从语用的模因思维、礼貌原则、隐喻方法和语言力方面探讨语言与实在,即语言在社会现象中的具体体现。不仅考察语词(或意义),还关注人们使用词所涉及的具体境况,以期通过对语词所在社会现象的讨论和思考来加深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与实在 语用哲学 语言力
下载PDF
解析Austin语用哲学的缘起
3
作者 李英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53-54,共2页
Austin是语用学科的导引者和奠基人,他以哲学的视角创立了语用学研究的核心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借以阐释游离于形式逻辑之外的自然语言。分析了Austin形式逻辑存在的困顿,阐述其语用论的意义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的基... Austin是语用学科的导引者和奠基人,他以哲学的视角创立了语用学研究的核心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借以阐释游离于形式逻辑之外的自然语言。分析了Austin形式逻辑存在的困顿,阐述其语用论的意义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特征,认为Austin言语行为理论扩大了语言意义的维度,加深了音义结构的句法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哲学 AUSTIN 语用 言语行为理论 音义结构
下载PDF
《礼貌与模因:语用哲学思考》评介
4
作者 陈莹莹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4年第8期128-129,共2页
国内外关于"礼貌"概念的研究近三十年来主要是在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很少从哲学角度溯源。谢朝群博士在《礼貌与模因:语用哲学思考》一书中将礼貌纳入了语用哲学的研究范围,并将礼貌与模因看似毫无相关的... 国内外关于"礼貌"概念的研究近三十年来主要是在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很少从哲学角度溯源。谢朝群博士在《礼貌与模因:语用哲学思考》一书中将礼貌纳入了语用哲学的研究范围,并将礼貌与模因看似毫无相关的两个因素作为研究对象,继而上升到语用哲学的高度,这既是对礼貌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也是对语用学研究的一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貌 模因 模因论 语用 语用哲学
下载PDF
现代语用学研究及其代际关系综论
5
作者 荣立武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30,共7页
为了反对“意义即使用”,格赖斯在“语言”“思维”“实在”的耦合关系中描述了真值概念和意义概念的原型,刻画了意义的中心性范畴。不过,随着语用学的认知转向,格赖斯对话语意义分析的整体设想遭遇了语言的不充分确定性和“读心”两大... 为了反对“意义即使用”,格赖斯在“语言”“思维”“实在”的耦合关系中描述了真值概念和意义概念的原型,刻画了意义的中心性范畴。不过,随着语用学的认知转向,格赖斯对话语意义分析的整体设想遭遇了语言的不充分确定性和“读心”两大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以关联理论为代表的第二代语用学抛弃了格赖斯的“所言”概念,寻求“语言”与“思维”的直接对应关系。聚焦于不同类型的语用学理论以及它们对逻辑联结词丰富意涵的解释,澄清不同界代理论语用学的理论关注,并通过实验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对其各自的理论预设进行检视,最终得出结论:没有充分证据表明语用学的代际转换已经完成,因此格赖斯语用学与认知语用学是互补的而不是相互竞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的中心性 哲学语用 认知语用 实验语用
下载PDF
现代意识与伦理反应——一个基于哲学语用学的方法论反思
6
作者 贺敏年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9-184,共6页
“实践—语用”转向语境下的现代性反思系统地质询了现代意识的确定性与自明性,在哲学语用学视域下,这一反思指向内在于现代性实践的非认知性条件并深化为一种实践学的反思;基于这种反思,作为现代性之精神内核的“现代意识”趋向某种新... “实践—语用”转向语境下的现代性反思系统地质询了现代意识的确定性与自明性,在哲学语用学视域下,这一反思指向内在于现代性实践的非认知性条件并深化为一种实践学的反思;基于这种反思,作为现代性之精神内核的“现代意识”趋向某种新的方法论上的自我确证,即从一种基于普遍合理化要求的规范性证成转向一种基于内在伦理反应的情境化的动态认定;由此,“实践—语用”转向语境下的现代性反思便在现代意识与伦理反应之间的理论联系与实践效应中获得了新的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语用”转向 现代意识 伦理反应 哲学语用 实践学
下载PDF
论意义的语境基础——语用分析语境与哲学诠释语境的互补与整合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海平 郑溟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61-64,共4页
对意义的语境研究,英美语用分析侧重于显性因素,探讨意义在语言实践中如何得以产生、确定等问题;而欧陆哲学解释学执着于文本理解中意义展开的人文历史隐性境遇。从两种语境的交叉入手,可以对其做出合理整合,取得一种新的语境思维视角,... 对意义的语境研究,英美语用分析侧重于显性因素,探讨意义在语言实践中如何得以产生、确定等问题;而欧陆哲学解释学执着于文本理解中意义展开的人文历史隐性境遇。从两种语境的交叉入手,可以对其做出合理整合,取得一种新的语境思维视角,将意义追问建立在语境的现实性与历史性交互关联的动态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 意义 语用哲学 哲学诠释学 整合
下载PDF
马克思语言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出路——对抽象语言观的反思与马克思语用哲学的开启 被引量:3
8
作者 殷猛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4,共4页
马克思语言哲学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深层原因在于对马克思“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关系的误解。将马克思语言哲学研究窄化为对马克思语言观的思辨分析是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马克思语言哲学研究视域、分析方式与本质维度的三... 马克思语言哲学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深层原因在于对马克思“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关系的误解。将马克思语言哲学研究窄化为对马克思语言观的思辨分析是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马克思语言哲学研究视域、分析方式与本质维度的三重遮蔽。本文基于以上反思,提出开辟马克思语用哲学研究是超越抽象谈论语言观、拓展马克思语言哲学研究的必然向度。马克思早期对语言异化现象的语用批判、对黑格尔思辨语义观的语用转向、对青年黑格尔派“词句批判”的批判、马克思的实践话语思想证明了马克思语用哲学思想的丰富性、系统性与深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语言哲学 语言观 语用哲学
原文传递
论语用分析语境与哲学诠释语境的关系
9
作者 李海平 郑溟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95-98,共4页
在意义的语境探索中,语用分析哲学主要关注当下言语交往中在场语境因素对意义的规定性,哲学诠释学则强调语境的历史性以及主体对语境的历史意识。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便取得某种合理的视角来摆脱各自的局限性并形成有益的相补,已... 在意义的语境探索中,语用分析哲学主要关注当下言语交往中在场语境因素对意义的规定性,哲学诠释学则强调语境的历史性以及主体对语境的历史意识。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便取得某种合理的视角来摆脱各自的局限性并形成有益的相补,已成为当代语言哲学在语境研究中的重要方面,对意义的进一步探索有着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 意义 语用哲学 哲学诠释学
下载PDF
论索绪尔的语用哲学思想 被引量:2
10
作者 谢刚 吕明臣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9-133,192,共5页
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主要包括语言本体论和语言研究方法论。语言本体论包括语言、语言符号二重性和语言符号结构、语言价值系统;语言研究方法论即语言研究历时和共时的区分。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内涵,蕴含了丰富的语用研... 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主要包括语言本体论和语言研究方法论。语言本体论包括语言、语言符号二重性和语言符号结构、语言价值系统;语言研究方法论即语言研究历时和共时的区分。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内涵,蕴含了丰富的语用研究思想。言语、价值、历时语言学研究同语言、价值系统及共时语言学研究的交互是语用学研究的基本研究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绪尔语用哲学 符号 历时语言学 共时语言学
原文传递
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 被引量:2
11
作者 曾文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7-83,共7页
哲学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哲学的发展促进了哲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语用学转向”有其深厚的哲学思想渊源,经历传统和现代的发展,形成了英美语言哲学,以德、法、俄等国组成的欧洲大陆语言哲学,以及中国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 哲学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哲学的发展促进了哲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语用学转向”有其深厚的哲学思想渊源,经历传统和现代的发展,形成了英美语言哲学,以德、法、俄等国组成的欧洲大陆语言哲学,以及中国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思想。这些思想体现了英美、欧洲大陆、中国语言哲学的融合,人文性和科学性的融合,语形、语义和语用在动态的、语境化的、理性的、美学多维视野下的融合,系哲学与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现代哲学与语用学的建构带来新的思想与发展平台,更为处理当前各领域的“文化转向”主流所引起的问题提供有效的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中西语用学转向 欧洲哲学语用 英美哲学语用
下载PDF
转向:在别人还没注意时,先看出问题——就《语用学的哲学渊源》给作者的信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锡胤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8-49,共2页
关键词 <<语用学的哲学渊源>> 图书评介 语用
下载PDF
利奥达与“后现代”概念的哲学诠释 被引量:10
13
作者 汪堂家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8-75,共8页
本文探讨了后现代概念的起源 ,重点讨论了利奥达对“后现代”概念的解释及其不一贯性 ,分析了科学的后现代转折的发生过程及其内在原因 ,揭示了强调分歧的后现代语用哲学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 现代 后现代 语用哲学 利奥达 定义 科学
下载PDF
语用学事业:哲学、文化与认知视野 被引量:2
14
作者 文旭 《当代外语研究》 2014年第6期54-58,125,共5页
语用学是当代语言学研究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过去的40多年里,它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言语行为理论到会话含意理论,从关联理论到认知语用学的诞生,标示着语用学在不断向前迈进。本文从哲学、文化、认知的视野,阐释了... 语用学是当代语言学研究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过去的40多年里,它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言语行为理论到会话含意理论,从关联理论到认知语用学的诞生,标示着语用学在不断向前迈进。本文从哲学、文化、认知的视野,阐释了语用学的三大领域,即哲学语用学、文化语用学以及认知语用学。语用学事业的未来发展必将是这三大领域的融合。此外,研究方法和技术的革新必将给语用学研究带来新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学事业 哲学语用 文化语用 认知语用
原文传递
书讯
15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5-75,共1页
关键词 殷杰 郭贵春 哲学对话的新平台——科学语用学的元理论研究》 研究对象 语用思维 书评
下载PDF
英语“褒贬同词”现象考察研究——兼与汉语比较 被引量:7
16
作者 马彪 冯莉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9-73,共5页
本文界定并考察英语"褒贬同词"现象,探讨英语"褒贬同词"的不同类型及其与汉语的差异,发现英语倾向"褒贬同词",汉语则倾向"褒贬异词";文章分析"褒贬同词"现象产生、形成的原因与影响... 本文界定并考察英语"褒贬同词"现象,探讨英语"褒贬同词"的不同类型及其与汉语的差异,发现英语倾向"褒贬同词",汉语则倾向"褒贬异词";文章分析"褒贬同词"现象产生、形成的原因与影响,认为从语用哲学角度看这一现象是社会文化传承的标记,是人群认知演变的产物,是社交语境蕴涵的结果,它反过来会影响语言使用者的表达与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褒贬同词 语用哲学 价值取向 语境蕴涵
原文传递
对后期维特根斯坦语境论的澄清
17
作者 蒋世强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47,共7页
后期维特根斯坦文献中有不少关于语境的论述,很多学者就此把后期维特根斯坦放在当代语言哲学的语境论中来讨论。源于查尔斯·特拉维斯和詹姆斯·科南特等对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境研究,语境论者普遍把后期维特根斯坦视为激进的语... 后期维特根斯坦文献中有不少关于语境的论述,很多学者就此把后期维特根斯坦放在当代语言哲学的语境论中来讨论。源于查尔斯·特拉维斯和詹姆斯·科南特等对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境研究,语境论者普遍把后期维特根斯坦视为激进的语境论者。阿尔贝托·伏托利尼、杰森·布里奇斯和丹尼尔·怀廷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文章就此讨论了后期维特根斯坦语境论争论的得失,指出这一争论实质是源于语义学和语用学在哲学上的不同视角,并阐述了把后期维特根斯坦作为哲学语用学以澄清语境论的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期维特根斯坦 语境论 语义学 哲学语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