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儿童文学翻译中语用显化的风格等效原则 被引量:2
1
作者 徐德荣 孙明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72-84,共13页
在儿童文学翻译实践中,语用显化的运用存在缺乏与过度两种倾向,对原文风格的再造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本文在对语用显化与风格再造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儿童文学翻译中语用显化的风格等效原则,即译者应充分把握原文语境... 在儿童文学翻译实践中,语用显化的运用存在缺乏与过度两种倾向,对原文风格的再造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本文在对语用显化与风格再造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儿童文学翻译中语用显化的风格等效原则,即译者应充分把握原文语境中所包含的语用预设,通过强调或明示隐含信息来弥补目标读者可能存在的文化空缺与认知空缺,同时避免破坏原文中暗喻、悬念等文学创作机制,以再造原文中思维、情感和审美风格特质的预期效果,从而实现译作的风格等效。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如果译者能够在运用语用显化时遵循风格等效原则,将有利于在译作中再造原文风格,在提高译文可读性的同时也能够给读者留下思考、感受与审美的空间,对提高儿童文学翻译质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翻译 语用显化 风格等效 风格再造 语用预设
下载PDF
文学翻译的语用显化及处理模式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如贵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99-104,共6页
显化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将源语中含蓄隐晦的信息在目的语中明白无误地表述出来,文学翻译中明显存在着语用显化的倾向。基于语用显化理论,结合古典诗词的常见英文译本、钱钟书《围城》中部分语料以及清末民初一些翻译实例,探索处理文学... 显化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将源语中含蓄隐晦的信息在目的语中明白无误地表述出来,文学翻译中明显存在着语用显化的倾向。基于语用显化理论,结合古典诗词的常见英文译本、钱钟书《围城》中部分语料以及清末民初一些翻译实例,探索处理文学翻译中文化成分的5种处理模式,认为其中3种归属于语用显化策略。分析了语用显化倾向的形成原因及限度,并尝试解决文学翻译中文化符码再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显化 文学翻译 处理模式
下载PDF
从目的论看翻译中的语用显化——以《浮生六记》的两个译本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单炜炜 唐韧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4期51-53,共3页
通过分析《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中存在的显化现象,发现两译本在进行语用显化时对隐含文化信息的处理方式不同。研究发现两译文之所以在处理隐含文化信息时表现出差异性,主要是因为译者受到了各自翻译目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使他们在... 通过分析《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中存在的显化现象,发现两译本在进行语用显化时对隐含文化信息的处理方式不同。研究发现两译文之所以在处理隐含文化信息时表现出差异性,主要是因为译者受到了各自翻译目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使他们在语用显化方面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显化 目的论 《浮生六记》
下载PDF
从目的论看《浮生六记》两个译本在翻译中的语用显化
4
作者 朱奥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296-,共1页
翻译是一种人类活动,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目的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骑着决定的作用,而批判一篇译文的好坏在于看其是否"充分"地实现了翻译目的,这是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本文以目的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浮生六记》... 翻译是一种人类活动,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目的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骑着决定的作用,而批判一篇译文的好坏在于看其是否"充分"地实现了翻译目的,这是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本文以目的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浮生六记》两译本存在的显化现象,发现这两种译本在对隐含文化信息进行语用显化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主要因为译者受到了各自翻译目的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使他们在语用显化方面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论 《浮生六记》 语用显化
下载PDF
显化与辜鸿铭儒经英译 被引量:3
5
作者 姚志奋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22-124,128,共4页
借用语料库翻译学中显化的视角,描述辜鸿铭儒经英译中语内显化和语用显化,并重点分析其语用显化之因与过,以期为当下的典籍英译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语用显化 儒经英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