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作品的语篇层模糊美与直译 被引量:3
1
作者 马玉红 王桂芝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57-160,共4页
语言具有模糊性,文学作品在语篇层上往往具有模糊美。这种美是读者对语篇层中某些内容的逻辑关系及形象有几种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模糊朦胧的审美感受。语言的共性决定这种模糊美是可译的。译者针对这种模糊美的翻译策略应以直译为首选,... 语言具有模糊性,文学作品在语篇层上往往具有模糊美。这种美是读者对语篇层中某些内容的逻辑关系及形象有几种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模糊朦胧的审美感受。语言的共性决定这种模糊美是可译的。译者针对这种模糊美的翻译策略应以直译为首选,从而把原作的这种模糊性所承载的美学价值传递给译语读者。英汉文学翻译涉及的典型的语篇层模糊美包括意合模糊美、比喻模糊美和意识流模糊美。这些模糊美可以用直译的方法在译作中最大程度的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语篇层 模糊美 直译 语篇层模糊美
下载PDF
地道英语之习得 被引量:1
2
作者 鲍成莲 刘照慧 周龙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78-80,共3页
地道英语是英语本族人所使用的最自然的英语,是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把英语当作外语学习的语言习得者对地道英语的理解可能欠缺,或是对如何使用规范、贴切、得体的英语以及怎么学到最本质的语言存在困惑。解决此问题习得者首先应清楚什... 地道英语是英语本族人所使用的最自然的英语,是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把英语当作外语学习的语言习得者对地道英语的理解可能欠缺,或是对如何使用规范、贴切、得体的英语以及怎么学到最本质的语言存在困惑。解决此问题习得者首先应清楚什么是地道英语、地道英语的自身特点以及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并由此为切入点深入寻求语言的某些规律,其次提出可行的策略帮助他们学到地道英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道英 词汇 句法 语篇层 文化 策略
下载PDF
诗词的认知隐喻多层次分析——以《红楼梦》黛钗诗词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董薇 孙咏梅 周萍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89-91,共3页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其诗歌造诣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隐喻作为认知表达的高级形式,使语言言简意赅,使事物描写更形象生动,使文本交流更容易理解,使主客体更容易沟通。对隐喻的...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其诗歌造诣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隐喻作为认知表达的高级形式,使语言言简意赅,使事物描写更形象生动,使文本交流更容易理解,使主客体更容易沟通。对隐喻的理解不应局限在词汇和句子层面,还要扩展到语篇层面上来。以认知隐喻理论为立足点,对黛钗诗词中隐喻手法的使用进行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的认知分析,展示出林黛玉和薛宝钗各自不同的角色性格和人物宿命,深刻体验出曹雪芹婉约隐喻的语言表现功力,以阐释隐喻在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的强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黛钗诗词 认知隐喻理论 次分析 语篇层
下载PDF
词义的动态范畴化在语言不同维度上的实现 被引量:8
4
作者 曾容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3-63,158,共12页
词义动态范畴化是指在隐喻、转喻、基体/侧显等工作机制的作用下,在词汇意义层、句子意义层及语篇意义层上,词义范畴的即时生成或历时演变。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动态范畴化"视角,分析词义动态范畴化在语言不同维度上的实现,... 词义动态范畴化是指在隐喻、转喻、基体/侧显等工作机制的作用下,在词汇意义层、句子意义层及语篇意义层上,词义范畴的即时生成或历时演变。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动态范畴化"视角,分析词义动态范畴化在语言不同维度上的实现,以期对词义的衍化问题做出合理阐释。研究发现:在词汇意义层,词义的动态范畴化主要体现在词义特征的动态范畴化和词义关系的动态范畴化;在句子意义层,词义的动态范畴化主要体现在语法词项的动态范畴化和结构关系词的动态范畴化;在语篇意义层,词义的动态范畴化主要体现在词语评价意义的动态范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范畴化 词义 词汇意义 句子意义 意义
原文传递
Develop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nd Discourse Level Writing Skill Through Teachers’ Questions: A Sociocultural Approach 被引量:2
5
作者 Yaping Chen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9年第2期141-162,263,共23页
The present study adopts a quantitative design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re-designed teachers' questions as the mediation tool to scaffol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eir discourse le... The present study adopts a quantitative design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re-designed teachers' questions as the mediation tool to scaffol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eir discourse level writing skills in English from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participants were 39 sophomores from two class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eachers' questions targeting specific critical thinking skill in the classroom and in after-class conferences, as well as in written homework feedback were effective;(2) students backslid a little while internalizing teachers' questions concerning critical thinking;(3) students improved reliably in terms of local and global coherence in their written production with the help of teachers' question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eachers' questions facilitate students'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enhance their discourse level writing ski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achers questions critical thinking discourse level writing skill sociocultural theor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