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当交际工具使用的语言——西方语言哲学研究(之二) 被引量:40
1
作者 钱冠连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6,共5页
本文第一部分对作为定义的语言工具论(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进行了反思:(1)以功能定义语言有缺陷;(2)西哲对工具论的质问,正是不能容忍工具论对'语言乃‘存在'之家'的抹煞;(3)就本质而言,是语言支配人;(4)语言作为工具去... 本文第一部分对作为定义的语言工具论(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进行了反思:(1)以功能定义语言有缺陷;(2)西哲对工具论的质问,正是不能容忍工具论对'语言乃‘存在'之家'的抹煞;(3)就本质而言,是语言支配人;(4)语言作为工具去认知对象时,不是很靠得住.第二个部分从四个方面梳理了不当工具使用的语言的面貌:(1)它使'存在'显现;(2)人栖息在语言所筑的家中,因而它是人的家园;(3)人类爱智慧的一种样态;(4)语言是生命现象本身.最后作者给出这个话题的意义:不认识语言的非工具性方式,我们就不能认识语言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性转向 非工具性方式 存在
下载PDF
“西方语言哲学”课程与创新思维训练 被引量:1
2
作者 谢元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年第5期96-99,共4页
"西方语言哲学课程"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本文通过对西方哲学的语言性转向和西方语言哲学家的大智慧两方面进行阐述,说明这门课程不仅能够开阔视野,开启智慧,还能增强我们做... "西方语言哲学课程"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本文通过对西方哲学的语言性转向和西方语言哲学家的大智慧两方面进行阐述,说明这门课程不仅能够开阔视野,开启智慧,还能增强我们做开拓性研究的信心。因此,它是一门非常好的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笔者认为西哲课不仅应该成为我们广外博士生的第一门课程,而且应该成为全国所有的外语界硕士生、博士生的第一门必修课。只有这样,我国外语届才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必修课 创新思维训练 语言性转向 大智慧
下载PDF
中国学者如何学习西方语言哲学:对话(英文) 被引量:1
3
作者 钱冠连 Maria Baghramian 《中国外语》 2006年第4期22-32,共11页
全文采取对话形式。第一节:西方哲学的“语言性转向”的孕育过程。语言哲学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Being与ontology的关系,ontology汉译的巨大困难(“本体论”或“存在论”、“是论”?),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主要区别,西方哲学里的内... 全文采取对话形式。第一节:西方哲学的“语言性转向”的孕育过程。语言哲学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Being与ontology的关系,ontology汉译的巨大困难(“本体论”或“存在论”、“是论”?),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主要区别,西方哲学里的内在的潜势是如何经历了3个阶段发展为分析哲学的:第一阶段,西方哲学中的“存在论”阶段提出的典型问题是“什么东西存在着?”,或“那是什么?”,或“这是什么?”。第二阶段,即“认识论”阶段提出的典型问题是“我们知道什么?”,“我们究竟是怎样才能知道一些事物的?”,“当我们宣称知道什么时,凭什么检验它的正当性?”。第三阶段,20世纪之初,哲学的语言性转向发生了,analyticphilosoph(y分析哲学)这个名称缘何而来,在语言性转向阶段并没提出新的问题,“只是以语言为手段重铸千年的哲学老题”,语言性转向的3个原因。第二节:对“以语言为手段”的误解。澄清了相关误解,指出“以语言为手段”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形:像弗雷格那样地对“晨星就是暮星”,像罗素那样地对“现任法国国王是秃头”那样的句子,在句法上反复分析出种种问题来(如全等问题、空名问题、存在问题,等等)。这便是搞分析哲学的原型。严格意义上的、并在分析哲学传统上操作的语言哲学,是与语言相关的,并首先是在哲学句法层次上展开的。第三节:学习西方语言哲学(西语哲)的中国学者的困难。3个难点:一个人的百科知识与西语哲之间存在着的差距,进而,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关注点之间存在着的差距;任何一个哲学命题,当它的概念的历史背景与意义尚未明白时,它就是一座要征服的山;一个人的知识局限性也往往阻碍他接受语言哲学。第四节:从“分析哲学”到“语言哲学”。从时间上看,“分析哲学”标签在前,“语言哲学”标签在后;分析哲学是搞哲学的一种方法,一种潮流。我们认为,“philosophyoflanguage”(语言哲学)作为一个正式的标签,出现在上一个世纪的60年代。第五节:广义上的语言哲学。非分析哲学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哲学,海德格尔是重要代表(通常称为哲学的欧陆传统)。其代表性的命题是:“语言是存在之居所”,“只有词语才使一物存在”,“任何一物的存在是栖居在词语之中的”,“词语缺失处,无物存在”(最后一个命题不是海氏的原话,但被他发展到极至)。与此相关的是,钱冠连认为,“词语缺失处,无人出场。人在世上的出场比物的出场更具有意义。只有人的出场才使物的出场成为可能。”MariaBagramian指出,“大多数学习语言哲学的西方学生,总是被要求对两大阵营(英美分析传统与欧陆传统)之中的一个献出他们的学术忠诚,并由此而相应地制定出他们的研究题目。而从一个新鲜的视角来走向语言哲学的中国学生却可以更为乐意地弥合二者。”第六节:当今的中国学者应从西语哲中学习什么?首先,应该了解他们的结论与学说,从中我们可以推知当初得出这些结论时所遵循的思路与方法。但是,这些结论没有一个是可以铁定的答案;其次,我们需要关注Being(“是”或者“存在”),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西方哲学中的ontology关注的是什么东西。下面这些广泛使用的关键词反映了西方哲学关注的焦点,它们是:世界(theworld),现实或实在(reality),对象(object),实体(entity),事物(thing),“是”或存在(being/the Being,tobe),存在(existence,toexist)。第三,我们最需要从中学习的东西不是结论,而是智慧、研究方法、锐利的眼光。另外,得到那些结论的思路、新的思想、灵感、反驳别人的方法、表述自己的技巧、一整套逻辑上的必要的与充分的条件,也是应该学习的东西。第七节是结论:哲学,包括语言哲学,仍然好好活着。哲学一如既往地保留了一个值得称道的习惯:埋葬了企图置它于死地的人。语言哲学作为一个潮流,它是终止了,但它的智慧却是常青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语言性转向 分析传统
原文传递
翻译中的语义溯源 被引量:11
4
作者 钟书能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3-75,共3页
本文讨论了在翻译一些术语时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语义溯源。通过分析linguistic turn和metalanguage两个术语的翻译过程,作者认为有时候语义溯源是翻译工作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任务。
关键词 翻译 术语 语义溯源 语言性转向 工具性语言
原文传递
西语哲在中国:一种可供借鉴的发展之路 被引量:2
5
作者 钱冠连 《中国外语》 2006年第1期5-6,共2页
“高端笔会”是为外语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的一个广阔视域,以千字文形式介绍国内外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创新研究的成果和热点。本刊将在日后发表有关专题作者的研究报告,欢迎赐稿。
关键词 语言哲学 西语 外语教学 语言 语言性转向 分析哲学 西方哲学 哲学家 发展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