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糊语言成因探析及其认知阐释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俊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45-147,共3页
目前学界对模糊语言成因的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的理论解释。回顾当前讨论较多的模糊语言主客观成因,然后基于"现实—认知—语言"这一认知语言学核心原则,对模糊语言形成的主客观原因进行统一解释。客观原因相当于该原则中... 目前学界对模糊语言成因的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的理论解释。回顾当前讨论较多的模糊语言主客观成因,然后基于"现实—认知—语言"这一认知语言学核心原则,对模糊语言形成的主客观原因进行统一解释。客观原因相当于该原则中的现实,主观原因相当于认知,语言的模糊性源于二者的共同作用。对有些学者认为的语言成因进行讨论,并认为语言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主观认知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语言 现实-认知-语言 主观成因 客观成因 语言成因
下载PDF
博客的语言文化成因与社会影响泛度探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瑞坤 刘耘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1-123,共3页
文章对博客的语言文化成因和社会影响的广度与深度等方面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 博客 语言文化成因 社会影响
下载PDF
日本语言文化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易洪艳 《黑河学院学报》 2017年第12期159-160,共2页
日本语言文化具有独特性,在日语学习过程中,需要全面掌握日语文化特征,特别是要对日语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将日本文化与语言学习有效结合,进而更准确地掌握日本语言文化表达特征,不断加强运用日语的能力。研究日本语言文化的特征,分析语... 日本语言文化具有独特性,在日语学习过程中,需要全面掌握日语文化特征,特别是要对日语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将日本文化与语言学习有效结合,进而更准确地掌握日本语言文化表达特征,不断加强运用日语的能力。研究日本语言文化的特征,分析语言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有利于日语的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语 语言文化特征 语言文化成因
下载PDF
语言接触视域下英语对汉语的影响
4
作者 胡兴莉 《临沂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64-67,共4页
任何两种语言在接触过程中,都会有一些语言特征扩散到对方语言中。当代英语和汉语的接触日益频繁,英语对汉语的影响表现得尤为强势。有人担心这些影响会改变汉语本身的性质,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分层比较和对照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词汇、语... 任何两种语言在接触过程中,都会有一些语言特征扩散到对方语言中。当代英语和汉语的接触日益频繁,英语对汉语的影响表现得尤为强势。有人担心这些影响会改变汉语本身的性质,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分层比较和对照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词汇、语义、词法、句法层面对这些影响逐一分析。同时,运用语言接触促使语言变化的理论,通过描写语言的表层变化,探索语言内部机制和成因。结果发现汉语与英语的接触为汉语注入了新的语言活力,展现了汉语兼收并蓄、与时共进的发展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接触 词汇语义 词法句法 语言机制和成因
下载PDF
对言语社区进行语感测量的新视角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亚楼 景淼淼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Z期59-60,共2页
近些年来,国内语言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思路与方法——对言语社区进行公众语感测量。国内学者吕叔湘首先从语感角度研究语言形成,王立从构词的角度进行了词干测量,这些研究都是从个体出发,笔者拟从言语社区群体语感这个角... 近些年来,国内语言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思路与方法——对言语社区进行公众语感测量。国内学者吕叔湘首先从语感角度研究语言形成,王立从构词的角度进行了词干测量,这些研究都是从个体出发,笔者拟从言语社区群体语感这个角度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群体对汉语语感的认知程度如何影响他们的不规范语言的输出。本文旨在对言语社区,公众语感与语感测量相关的研究进行回顾与说明,尝试为口语式语言的成因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语 语言成因 言语社区 语感 语感测量
下载PDF
浅析当代网络语言的特点及成因 被引量:2
6
作者 滕德铃 《汉字文化》 2021年第15期22-23,共2页
互联网的发展促使网络语言迅猛发展,网络语言的影响力也随之扩大,从诞生之初,网民内部的交流方式逐步演变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部分网络语言甚至被官方话语体系认可和接纳。从语言自身角度和大众心理角度分析网络语言的分类、特点以... 互联网的发展促使网络语言迅猛发展,网络语言的影响力也随之扩大,从诞生之初,网民内部的交流方式逐步演变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部分网络语言甚至被官方话语体系认可和接纳。从语言自身角度和大众心理角度分析网络语言的分类、特点以及流行的原因,有助于理性客观地看待网络语言的产生、流行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分类 网络语言特点 网络语言成因
原文传递
Can Adults Attain a Native-Like Accent in Their Second Language?
7
作者 ZHOU Li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5年第6期403-409,共7页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is influenced by many different factor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age factor in SLA, particularly explores the learners' acquisition of accent. The author firstly introdu...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is influenced by many different factor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age factor in SLA, particularly explores the learners' acquisition of accent. The autho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topic and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CPH). Then, the optimal age to attain the native-like accent is discussed. Finally, the author describes some other elements that influence the acquisition of accent and draws a natural conclusion that the topic in this paper needs more profound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A age factor CPH optimal age
下载PDF
作为呼唤动物声的嗒嘴音:共性与规律
8
作者 冉启斌 顾倩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5,共15页
人们在呼唤动物时有使用嗒嘴音的强烈倾向。通过调查世界范围126个地点,看到所有调查点均使用嗒嘴音呼唤至少一种动物。平均每个调查点出现2.51个嗒嘴音。最常见的前5个嗒嘴音是:齿圆唇嗒嘴音,齿嗒嘴音,双唇嗒嘴音,卷舌圆唇嗒嘴音,双唇... 人们在呼唤动物时有使用嗒嘴音的强烈倾向。通过调查世界范围126个地点,看到所有调查点均使用嗒嘴音呼唤至少一种动物。平均每个调查点出现2.51个嗒嘴音。最常见的前5个嗒嘴音是:齿圆唇嗒嘴音,齿嗒嘴音,双唇嗒嘴音,卷舌圆唇嗒嘴音,双唇除阻唇齿吸擦嗒嘴音。使用嗒嘴音呼唤动物有明显的类型学特征,例如卷舌圆唇嗒嘴音(用于唤鸡)和双唇除阻唇齿吸擦嗒嘴音(用于唤猫)几乎只见于汉语调查点;而边嗒嘴音(用于唤马)只见于非汉语调查点(尤其见于欧洲)。嗒嘴音如此广泛地用来呼唤动物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嗒嘴音是人类特有的声音,嗒嘴音更可能针对动物,嗒嘴音感知显著性很高,嗒嘴音包含足够的次类,嗒嘴音易于发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嗒嘴音 呼唤动物声 语音共性 语音类型学 语言成因
原文传递
CROSS-LINGUISTIC COLLOCATION DIFFERENCES AND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9
作者 李来发 范伟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7年第4期62-69,129,共9页
Some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even though with a good command of English grammar and a large vocabulary, still make mistakes in writing sentences with respect to lexical combination and semantic well-formedness.Th... Some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even though with a good command of English grammar and a large vocabulary, still make mistakes in writing sentences with respect to lexical combination and semantic well-formedness.This paper aims to prove that there exist collocation differences across languages and discusses their effect upon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It introduces the types of collocation and explores the factors that trigger cross-linguistic differences in collocation. We suggest that great attention to collocation be given in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LOCATION cross-linguistic differences in collocation reasons for cross-linguistic collocation differences collocation types the implication of collocation difference in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