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语言的物质性——论保罗·德曼对康德崇高美学的解构主义阐释
1
作者
吴天天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共11页
“耶鲁解构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保罗·德曼后期提出“语言的物质性”这一概念。他认为,若将语言的物质性混同于自然事实的话,就会导致意识形态。他在其著作《审美意识形态》中对康德崇高美学的解构主义阐释致力于揭示语言的物质...
“耶鲁解构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保罗·德曼后期提出“语言的物质性”这一概念。他认为,若将语言的物质性混同于自然事实的话,就会导致意识形态。他在其著作《审美意识形态》中对康德崇高美学的解构主义阐释致力于揭示语言的物质性,从而彰显康德崇高美学中包含的诸种断裂,例如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之间的断裂、想象力与超感性的理念之间的断裂等。德曼对康德崇高美学的阐释显示出解构主义的特色、贡献与限度以及解构主义修辞学对审美意识形态批判的革新,也显示出“后现代语言转向”对经典美学理论的冲击,以及“诗与哲学之争”这一古老命题在当今时代的崭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崇高美学
保罗·德曼
语言的物质性
解构主义
修辞
原文传递
论日据台湾日文写作语言的社会功能
被引量:
1
2
作者
计璧瑞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3年第2期16-20,共5页
作为媒介和工具的语言,使日据台湾的日文写作区别写作者身份的,不再是语言的种类,重要的是语言究竟传达了什么。作家以殖民者的语言为媒介和工具,去描述被殖民者的处境。文学存在超越语言的内涵,台湾日文写作仍然表现了“台湾属性”。...
作为媒介和工具的语言,使日据台湾的日文写作区别写作者身份的,不再是语言的种类,重要的是语言究竟传达了什么。作家以殖民者的语言为媒介和工具,去描述被殖民者的处境。文学存在超越语言的内涵,台湾日文写作仍然表现了“台湾属性”。但日文写作本身的被殖民特征仍然不可忘记,它昭示着殖民地文学遭受的创伤。更为严重的悲剧性后果出现在日文写作终结的一刻,这一刻意味着日文作家暂时或永久性创作生命的终结,也为此后文学发展的诸多问题埋下了悲剧性的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的
工具
性
语言的物质性
和非
物质
性
日文与“台湾属
性
”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法国当代小说中的巴洛克反讽——以“游戏小说”派为例
3
作者
赵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8-174,共7页
"巴洛克反讽"由罗兰·巴特提出,代表了语言的转向。它从表现外部世界转而揭示语言所指之间的关系,它是语言对语言的质问。以法国"游戏小说"派为代表的当代文学凝聚了"巴洛克反讽"的特征,在语义、句...
"巴洛克反讽"由罗兰·巴特提出,代表了语言的转向。它从表现外部世界转而揭示语言所指之间的关系,它是语言对语言的质问。以法国"游戏小说"派为代表的当代文学凝聚了"巴洛克反讽"的特征,在语义、句法、词法和戏仿几个方面均有所表现。"巴洛克反讽"是一门反形而上学的语言,它不再关心语言是否能够传达稳定的意义,甚至以消解任何意义为乐趣。它是一门反理性的语言,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各相并立,融汇交通的文本世界中。它同时又是不及物的语言,只关注自身,将语言的物质性作为此在唯一的实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洛克反讽
罗兰·巴特
法国游戏小说派
语言的物质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语言学角度解读《忏悔录》中“偷丝带”事件的真实性
4
作者
和梅
《作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X期99-100,共2页
卢梭所写的《忏悔录》,保尔·德曼通过详细解读对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德曼分析文本的角度主要是从真实性进行的,因为《忏悔录》里有一个"偷丝带"的事件被德曼认为是"文本事件",这就要从语言哲学和语言学进行...
卢梭所写的《忏悔录》,保尔·德曼通过详细解读对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德曼分析文本的角度主要是从真实性进行的,因为《忏悔录》里有一个"偷丝带"的事件被德曼认为是"文本事件",这就要从语言哲学和语言学进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的物质性
让·雅克·卢梭
保尔·德曼
原文传递
布朗肖的语言观
被引量:
3
5
作者
朱玲玲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6-133,160,共8页
布朗肖认为概念性语言是主体意识对在场事物的压制和"谋杀",是以物的死亡为代价而换取来的精神的生命。他对这种语言观持否定态度,而试图以语言的物质性为契机,重新唤醒被语言所"谋杀"了的物的存在。他在文学语言...
布朗肖认为概念性语言是主体意识对在场事物的压制和"谋杀",是以物的死亡为代价而换取来的精神的生命。他对这种语言观持否定态度,而试图以语言的物质性为契机,重新唤醒被语言所"谋杀"了的物的存在。他在文学语言中发现了意识与物的双重存在,文学语言以其模糊性而成为意识与物之间相互敞开又彼此遮蔽的无止境的动态游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朗肖
概念
性
语言
语言的物质性
文学
语言
原文传递
题名
语言的物质性——论保罗·德曼对康德崇高美学的解构主义阐释
1
作者
吴天天
机构
湖北大学文学院
出处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论关键词研究的历史流变及其理论范式构建”(项目编号:22&ZD258)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崇高美学的谱系研究”(项目编号:20CZW002)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耶鲁解构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保罗·德曼后期提出“语言的物质性”这一概念。他认为,若将语言的物质性混同于自然事实的话,就会导致意识形态。他在其著作《审美意识形态》中对康德崇高美学的解构主义阐释致力于揭示语言的物质性,从而彰显康德崇高美学中包含的诸种断裂,例如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之间的断裂、想象力与超感性的理念之间的断裂等。德曼对康德崇高美学的阐释显示出解构主义的特色、贡献与限度以及解构主义修辞学对审美意识形态批判的革新,也显示出“后现代语言转向”对经典美学理论的冲击,以及“诗与哲学之争”这一古老命题在当今时代的崭新形态。
关键词
康德崇高美学
保罗·德曼
语言的物质性
解构主义
修辞
Keywords
Kant's aesthetics of the sublime
Paul de Man
materiality of language
deconstructionism
rhetoric
分类号
B83-0 [哲学宗教—美学]
I01 [文学—文学理论]
H0-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日据台湾日文写作语言的社会功能
被引量:
1
2
作者
计璧瑞
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3年第2期16-20,共5页
文摘
作为媒介和工具的语言,使日据台湾的日文写作区别写作者身份的,不再是语言的种类,重要的是语言究竟传达了什么。作家以殖民者的语言为媒介和工具,去描述被殖民者的处境。文学存在超越语言的内涵,台湾日文写作仍然表现了“台湾属性”。但日文写作本身的被殖民特征仍然不可忘记,它昭示着殖民地文学遭受的创伤。更为严重的悲剧性后果出现在日文写作终结的一刻,这一刻意味着日文作家暂时或永久性创作生命的终结,也为此后文学发展的诸多问题埋下了悲剧性的种子。
关键词
语言的
工具
性
语言的物质性
和非
物质
性
日文与“台湾属
性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法国当代小说中的巴洛克反讽——以“游戏小说”派为例
3
作者
赵佳
机构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8-174,共7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法国当代小说中的城市空间叙事研究”[项目编号:19YJA752027]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巴洛克反讽"由罗兰·巴特提出,代表了语言的转向。它从表现外部世界转而揭示语言所指之间的关系,它是语言对语言的质问。以法国"游戏小说"派为代表的当代文学凝聚了"巴洛克反讽"的特征,在语义、句法、词法和戏仿几个方面均有所表现。"巴洛克反讽"是一门反形而上学的语言,它不再关心语言是否能够传达稳定的意义,甚至以消解任何意义为乐趣。它是一门反理性的语言,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各相并立,融汇交通的文本世界中。它同时又是不及物的语言,只关注自身,将语言的物质性作为此在唯一的实在。
关键词
巴洛克反讽
罗兰·巴特
法国游戏小说派
语言的物质性
Keywords
Baroque irony
Roland Barthes
French"playful fiction"
materiality of language
分类号
I565.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语言学角度解读《忏悔录》中“偷丝带”事件的真实性
4
作者
和梅
机构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出处
《作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X期99-100,共2页
文摘
卢梭所写的《忏悔录》,保尔·德曼通过详细解读对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德曼分析文本的角度主要是从真实性进行的,因为《忏悔录》里有一个"偷丝带"的事件被德曼认为是"文本事件",这就要从语言哲学和语言学进行阐释。
关键词
语言的物质性
让·雅克·卢梭
保尔·德曼
分类号
I565.075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H03 [语言文字—语言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布朗肖的语言观
被引量:
3
5
作者
朱玲玲
机构
复旦大学中文系
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6-133,160,共8页
文摘
布朗肖认为概念性语言是主体意识对在场事物的压制和"谋杀",是以物的死亡为代价而换取来的精神的生命。他对这种语言观持否定态度,而试图以语言的物质性为契机,重新唤醒被语言所"谋杀"了的物的存在。他在文学语言中发现了意识与物的双重存在,文学语言以其模糊性而成为意识与物之间相互敞开又彼此遮蔽的无止境的动态游戏。
关键词
布朗肖
概念
性
语言
语言的物质性
文学
语言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语言的物质性——论保罗·德曼对康德崇高美学的解构主义阐释
吴天天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2
论日据台湾日文写作语言的社会功能
计璧瑞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法国当代小说中的巴洛克反讽——以“游戏小说”派为例
赵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从语言学角度解读《忏悔录》中“偷丝带”事件的真实性
和梅
《作家》
北大核心
2013
0
原文传递
5
布朗肖的语言观
朱玲玲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