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浅析电影《怦然心动》经典片段 被引量:1
1
作者 郝娟娟 《商情》 2013年第26期320-320,共1页
由RobReiner执导的《怦然心动》,是一部关于成长和爱的美国电影。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研究的电影颇多,但没有文章对《怦然心动》进行相关探析。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本文通过对《怦然心动》的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电影中的非语... 由RobReiner执导的《怦然心动》,是一部关于成长和爱的美国电影。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研究的电影颇多,但没有文章对《怦然心动》进行相关探析。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本文通过对《怦然心动》的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电影中的非语言符号的模态三方面的分析,以期帮助观众更好的欣赏该片,深化成长与爱的真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话语分析 文化语境 情景语境 语言符号模态
下载PDF
论保罗·利科的行动阐释学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进 蒲睿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122,193,共13页
阐释学对“固态”语言文本的过度重视,使得关于“活态”行动的阐释学理论一直处于相对匮乏的地位。保罗·利科的“行动阐释学”理论从行动出发,分析了文本行动中“说明”与“理解”“解释”的相互渗透。他将批判性渗透到对“间距”... 阐释学对“固态”语言文本的过度重视,使得关于“活态”行动的阐释学理论一直处于相对匮乏的地位。保罗·利科的“行动阐释学”理论从行动出发,分析了文本行动中“说明”与“理解”“解释”的相互渗透。他将批判性渗透到对“间距”的阐释中,认为文本一经形成便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性,文本的行动是一个“去语境化”和“重构语境”的过程。行动并非由单个行动者构成,而是“多元行动者”的协同运作和“即兴表演”。人类行动者也并非传统哲学意义上的“主体”,而是被行动裹挟却具备部分能动性,并在放弃自我的过程中理解自我。利科的“行动阐释学”虽没有完全摆脱“语言符号”模态,但他扎根经典阐释学理论,使得“固态”的语言文本再度“活态化”,并揭示了行动的部分运作机制,孕育了一种新的关于“行动”的阐释模式,呼应并一同汇入当代试图变革阐释学理论的潮流之中。当利科的“行动阐释学”与当代新兴的行动理论相遇,或许会生成一种更具阐释效力的“行动阐释学”理论,并进一步通向一种“多模态”的“事件阐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行动阐释学 重构语境 多元行动者 语言符号模态 事件阐释学
下载PDF
公益广告多模态互动意义分析——以公益广告《老爸的谎言,你听得出来吗?》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道友 《海外英语》 2015年第22期235-236,共2页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播声音的载体变得更加丰富,话语分析研究也由此进入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新阶段。对广告的研究很多,而对公益广告的研究却很少。该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主要分析图像符号,声音符号...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播声音的载体变得更加丰富,话语分析研究也由此进入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新阶段。对广告的研究很多,而对公益广告的研究却很少。该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主要分析图像符号,声音符号在公益广告中互动意义。这些符号不仅传达了信息,态度还表达了社会关系和情感。该文选取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老爸的谎言,你听得出来吗?"为文本,揭示语篇的互动意义是怎样通过各种符号得以传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语言符号 互动意义 公益广告
下载PDF
从“文本阐释学”到“物质阐释学” 被引量:5
4
作者 张进 《中国文学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7-146,189,190,共12页
21世纪以来,伴随着对“语言论转向”的反思批判,西方阐释学的重心逐渐从文本性转向物质性,引发了从“文本阐释学”向“物质阐释学”的转变。语言文本的物质维度不断彰显,被狄尔泰排除的自然科学及其研究对象重新进入阐释视域,阐释学的... 21世纪以来,伴随着对“语言论转向”的反思批判,西方阐释学的重心逐渐从文本性转向物质性,引发了从“文本阐释学”向“物质阐释学”的转变。语言文本的物质维度不断彰显,被狄尔泰排除的自然科学及其研究对象重新进入阐释视域,阐释学的参照范式逐渐从“语言符号”模态转向“具身感知”模态。这一系列变化扩展了阐释学的视野和边界,增强了阐释学对于当代生活实践的解释力。然而,文本性与物质性的内在统一和多模态协同问题依旧悬而未决。在此问题的解决上,中国传统“文/物一体”的观念和“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或可为之提出参考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阐释学 物质阐释学 语言符号模态 具身感知模态 文/物一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